文档详情

鲁迅与洪深的现代文字改革观念对比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12KB
约10页
文档ID:469858117
鲁迅与洪深的现代文字改革观念对比_第1页
1/10

鲁迅与洪深的现代文字改革观念对比   关于"为什么要进行文字改革";,鲁迅与洪深的认知大体相同,而又同中有异,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改革一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所谓独立,一是文学史较少涉及文字改革的内容; 另一方面是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脉络和学术判断亦不如文学史中其它文学现象明晰其实,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字改革二者间有着密切的勾联,后者理应纳入现代文学研究的视野在现代文字改革运动中,鲁迅和洪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现代文字改革观念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章节一  中国现代文字改革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①其后,又经历了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拼音、汉字拉丁化、大众语、普通话、简化字运动等不同阶段鲁迅和洪深的文字改革观主要包括"汉字拉丁化";和"基本字";等内涵,本文拟从其文字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文字改革的实施方案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关于"为什么要进行文字改革";,鲁迅与洪深的认知大体相同,而又同中有异文学革命时期,鲁迅是现代白话的忠实拥趸,1934年前后,他对包括白话在内的汉字的缺陷有了清醒的认知,成为其进行文字改革的直接动因。

他认为汉字的缺陷有三:  其一,汉字繁难,难以掌握鲁迅认为,中国文字的基础是"象形";,因此"写字就是画画";,有时,"单单为了画这一个字,就很要破费些工夫";,即便这样,"不过还是走不通,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有些事物是画不来,但写字究竟是写字,不能像绘画那样精工,到底还是硬挺不下去";后来,意义和形象虽脱离了关系,然而,那基础也还是画画儿"总之: 你如果要写字,就非永远画画不成";②这样就造成了汉字的笔画繁复,结构复杂,难以掌握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字,对于大众,除了身分,经济这些限制之外,却还要加上一条高门槛: 难单是这条门槛,倘不费他十来年工夫,就不容易跨过";③"去叫孩子写,非练习半年六月,是很难写在半寸见方的格子里面的";④再加上"士大夫,又竭力的要使文字更加难起来,因为这可以使他特别的尊严,超出别的一切平常的士大夫之上";.所以,汉朝的杨雄喜欢奇字,唐代的樊宗师文章不易断句,李贺的诗别人看不懂,更有甚者,还有人故意"从《康熙字典》上查出几个古字来,夹进文章里面去";.⑤这些先天弱点和后天人为因素都造成了汉字难写、难记和难掌握  其二,汉字造成了文化霸权鲁迅敏锐地觉察到了自古至今,由方块字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垄断功能。

他认为正是传统汉字造成了特权阶层与民众的对立,虽然文字从百姓大众手中"上古结绳而治";,但在民间萌芽后,"却一定为特权者所收揽";,"文字难,文章难,这都还是原来的; 这些上面,又加以士大夫故意特制的难,却还想它和大众有缘,怎么办得到但士大夫们也正愿其如此,如果文字易识,大家都会,文字就不尊严,他也跟着不尊严了";  在鲁迅看来,汉字已不仅仅是一种表意的符号了,它还成为划分不同阶层和阶级的标志物,甚至是"治人";的工具,成为了文化权力和文化身份的象征正如布尔迪厄所说: "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言说者和他们分别所属的各种群体之间的力量关系转而以一种变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布尔迪厄眼中,语言在交流实施的过程中,本质上到处显现着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文化霸权,所以鲁迅在《阿 Q 正传》俄文本序中说,"我们的古人又造出了一种难到可怕的一块一块的文字; 但我还并不十分怨恨,因为我觉得他们倒并不是故意的然而,许多人却不能借此说话了,加以古训所筑成的高墙,更使他们连想也不敢想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为了他们自己; 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  其三,汉字的形、音、义功能分离。

在《门外文谈》中,鲁迅梳理了汉字从象形、指事、会意到谐声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表达的复杂,早就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写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书到现在的楷书,和形象就天差地远写起来虽然比较的简单,认起来却非常困难了,要凭空一个一个的记住";⑨这样就造成了汉字形音义的分离,学习者必须一一对应其关系,即一个字一个字的将其发音、字形和意义固定记忆才能掌握同时,汉字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多音字,多义字等,都给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所以鲁迅说: "欧洲人虽出身穷苦,也能做文章; 这因为他们的文字容易写,中国的文字却不容易写了";⑩与欧洲的表音文字相比,鲁迅尽管欣喜地指出谐声"已经是‘记音’了";,"是中国文字的进步";,但总体来说,"古人传文字给我们,原是一份重大的遗产,应该感谢的但在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不十分谐声的谐声字的现在,这感谢却只好踌蹰一下了";但同时,鲁迅也清醒地认识到,文字在承担统治者"治人";工具功能的同时,它还是一把"双刃剑";,因为,通过文字改革,也能使其成为大众摆脱"治于人";现状的有效途径  在 1930 年代的第三次大众化讨论中,鲁迅深切体悟到精英知识分子最多不过是扮演普通大众"代言人";的角色,从"五四";文学革命提倡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再到左联热衷的"大众文学";,本质上都是"为平民大众创作";的精英理念的显现,而"大众自己创作";文学的时代远没有到来,这种症候的症结就是大众没有使用文字的话语权,加之伴随国民政府倡导的"新生活运动";掀起文言复古的潮流,鲁迅深刻地认识到,倘使大众摆脱"治于人";的地位,就必须进行文字改革,使文字和语言真正重新回归到大众手中,使他们真正获得自由言说的话语权,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型国民和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生力军。

此时,鲁迅的启蒙理念已由"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式的"代言";,发展为通过文字改革帮助大众的"自言";,再通过"自言";实现"立人";、乃至"立国";的总目标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鲁迅才会"惟此亦不大众之祈,而属望止一二士,立之为极,俾众瞻观,则人亦庶乎免沦没";  他汲取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将这"一二士";看做是打破文化垄断和文化等级乃至"无声的中国";的希望,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他心目中,自己就是为大众盗得文字火种的这"一二士";.正因如此,他才会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汉字改革  洪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戏剧家与教育家,与鲁迅一样,他也从启蒙的角度考量文字改革在戏剧创作中,他意识到汉字难写、难学、难懂的弊端,认识到文字改革乃是启蒙民众的前提和关键,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汉字改革运动中去1935 年 7 月,洪深在《东方杂志》第 32 卷第 14 号上发表了《一千一百个基本汉字使用教学法》,一方面呼应正在进行的"推行手头字运动";,另一方面则阐释和论证了自己的文字改革观在此之前,洪深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文学和戏剧受众接受状况的调研,凭着对戏剧的熟悉和对观众的了解,他认识到文字改革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大部分的平民大众没有受过教育,他们看不懂报刊,不了解国内外大事,更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权利和生存状况。

针对大众的接受现状和文字改革的缺陷,他认为"两个问题非常重要,是值得我们精密的思考的";,"第一,一般人应当认识的字,最低限度的数目是多少; 第二,我们教他们这些字的目的是什么";  他精心挑选了对大众最为实用、也必须掌握的一千一百个汉字进行教授,其目的并不仅仅为了大众扫盲,他认为掌握了这一千一百个基本汉字之后,民众就能够看报、读书,了解国家大事,进而响应启蒙的号召,改善自身的文化素质"我们教他们这些字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还是使得一个人仅仅地会记一本日用帐或简单地写一封家常信就算满足了呢,还是要求他有能力看书看报,看得懂我们所要对他们说的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情形,世界大势等一切的话; 就是,使得他能被我们影响着,领导着,教育着,组织着,做成一个我们期望他做成的国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洪深理想中的文字改革并不像"手头字运动";和《平民千字课》那样为了简单的满足大众的生活之需,也不是像有些文学家所愿的提高大众的文学素质,其目的在于大众通过识字、写字能够了解国家大事,能够摆脱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能够理解启蒙的思想,呼应启蒙的号召,成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所需要的新型国民正如他在书中特别提到"我们的注重点,是要他们识得了字以后,可以看懂那我们写给他们看的东西; 这样,我们就可以领导着他们向进化的路上跑。

";这些理念与鲁迅的思想不无二致  洪深和鲁迅的文字改革思想在大体一致的前提下,也有一些差异如果说鲁迅的文字改革思想偏于精神启蒙的话,洪深的思想则更"接地气";,更加注重现实洪深于 1916年留学美国,后在 1919 年转入哈佛大学师从贝克教授学习戏剧创作与理论,逐渐形成了"为人生";与"为观众";戏剧观念他从戏剧《贫民惨剧》开始,关注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并将其与语言文字的教育弊端结合起来在《贫民惨剧》序言中,洪深说道: "某次偶劝驴童读书,答曰: ‘先生们读了书,将来做官发财,我们要读书,一家子都得饿死了! ’所谓平民生计教育问题,经此一语道尽矣";  洪深不但意识到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教育体制下,平民很难接受教育,即使受到了简单的教育,也不能熟练地掌握文字语言,并不能像教育家们所希望的那样改变命运,甚至仍然摆脱不了"饿死";的困境,他认为汉字的难写、难学是造成"贫民惨剧";的根源之一,因而在其后的戏剧创作中,他一方面描写底层大众悲惨的生活命运,另一方面又探寻因语言文字的弊端所造成大众受教育难而形成悲剧的深层原因在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中,洪深既反映了"丰收成灾";的社会现实,刻画了"林公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无力,更刻画了"沙小大";们因教育缺失而造成的蒙昧迂腐的生活现状。

如果说,鲁迅文字改革的指导思想,关注启蒙"形而上";的精神特质的话,洪深的文字改革则更侧重于启蒙民众认识和改善悲惨的生活现状再进一步比较,还可以看出鲁迅文字改革的指导思想系统而严密,博大而深刻,他旨在通过文字改革,使启蒙思想由早期的知识分子"代言";逐渐过渡到大众"自言";,使他们摆脱"治于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继而在此基础上成为新型国民,与其一以贯之的由"立人";到"立国";的启蒙总思路相一致  洪深则从现实感受出发,从戏剧创作出发,从解决大众生活实际问题出发来观照文字改革,与鲁迅相比显得比较简单,这与鲁迅思想家和洪深戏剧家的"身份";有关同样是在文学大众化的大背景下探讨文字改革,鲁迅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提高国民整体的精神文化素质,以建设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洪深则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文字改革以实现文学的大众化,即怎样在现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的大众化  章节二  尽管文字改革的指导思想大体相同,但在如何实行文字改革,即文字改革实施的具体方案方面,鲁迅与洪深的观点和思路并不相同,甚至差异较大,鲁迅主张改革,洪深立足改良  关于如何进行文字改革,鲁迅从改革的立场出发,主张实行汉字的拉丁化。

他的这种观点,除了上述对汉字的缺陷有着清醒的认知外,还建立在对近现代汉字改革的历史沿革的考察基础之上鲁迅首先考察了当时甚为流行的《平民千字课》,他认为,虽然学完《平民千字课》后,能够记账和看信,但是仍然写不出心中所想的东西,"就如坐牢一般,仅仅能行立坐卧,不能到外面去";而民国初年劳乃宣和王照的"注音字母";,也仅仅给汉字注音,仍然没有脱离表形文字的窠臼,"写起来要混乱,看起来要眼花了";.罗马字拼法,虽然文字清晰,系统严密,但是拼法繁复,"罗马字拼音者以古来的方块字为主,翻译成罗马字,使大家都来照这规矩写";,还是没有摆脱方块字体系的缺点,同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