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八上—《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二、重点字词【重点词语】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解: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本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三、内容要点【文意概括】《答谢中书书》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望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发明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重点问题】1、《答谢中书书》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构造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慨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望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2、从《记承天寺夜游》可见当时作者思想如何?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她仍然有进取之心,她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凉爽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谋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谋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但愿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程四、阅读题典【题源】(福建福州中考)【题目】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毕5-8题(16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5.下面加点词意思相似的一项是( )3分)A.清流见底 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 皆以美于徐公 D.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半夜分不见曦月中6.解释加点词3分)(1)古来共谈 共: (2)夕日欲颓 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8.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答案】B(1)共:都(2)颓:落下(3)与:共同(1)上午云雾将要散去,到处响起猿声鸟鸣2)枕着弯曲的胳膊睡觉,能在其中享有快乐甲文:赏景之乐乙文:生活淡泊无忧之乐考点定位】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6.试题分析:先要大体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颓”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同,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考点定位】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体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变化,核心字词要译精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晰核心词语有:“歇”“乱”“曲”“肱”“枕”,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五、牛刀小试【题源】(黑龙江绥化中考)阅读文言文,回答背面题目11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注】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
③夕舂:夕阳1)下列加点字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皆被绮绣 D.人恒过然后能改(2)翻译下列语句4分)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②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2分)(3)请品析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2分)(4)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她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此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3分)【答案】(1)D 评分阐明:(2分)选择对的得2分2)①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②译文: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目前朝日初升,夕阳尚未落山之际或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暮烟凝聚在山间之妙,都出目前朝日初升,夕阳尚未落山之际)评分阐明:(4分)每题各2分,重点字词译对即可3)①用比方的修辞,把“月光”比方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方成“藻荇”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评分阐明:(2分)答出①得1分;答出②得1分。
4)①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②袁宏道借月体现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体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A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③示例: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评分阐明:(3分)以上三点,第①点中答出“失落”、“旷达”之意即可得1分;第②点中答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得0.5分,欣赏山水之乐得0.5分第③点意对即可得1分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题中暗含的答点容易被忽视,即规定从“用法”来判断“不同”,而不是字词的含义先要根据本文内容理解例句中“止”是通假字,为“只”古文中的通假字,指或形或音相似相近的字通用判断各选项句子中加点字没有使用通假的一项可用反选排除法,A“徧”通“遍”,B“要”通“邀”,C“被”通“披”,答案为D考点定位】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体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变化,核心字词要译精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晰核心词语有:“但”“闲”“耳”“工”“妙”“始”,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体现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试题分析:抓住两文最后一句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结合全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内容,体会两位作者所体现不同的情感从“逆境中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一点来谈感想即可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题源】(湖南益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毕第12~16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止划分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苔痕∕上阶绿 D.可以调∕素琴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 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B.怀民亦未寝、 (动词,睡觉)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似的一项是(3分) A.相与步于中庭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因此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芙蕖则否则(《芙蕖》) D.孔子云:“何陋之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 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了作者 的情怀2分) 【答案】(1)(3分) D (2)(3分)D (3)(3分)A (4)(4分)①(2分)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 本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精确译出比方句、判断句1分,语意对的1分) ②(2分)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是由于我的品德美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精确译出“斯”、“馨”1分,语意连贯1分) (5)(2分)借景抒情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本,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