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被压迫者教育学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68KB
约16页
文档ID:438523702
被压迫者教育学_第1页
1/16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二章保罗•弗莱雷仔细分析一下校内或校外任何层次的师生关系,我们就会发现,这 种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讲解这一关系包括讲解主体(教师)和耐心的 倾听主体(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其内容,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从现 实中获得的经验,往往都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教育正承受 着讲解这一弊病的损害教师谈论现实,就好像现实是静态的、无活力的、被分割的并且是 可以预测的要不,他就大谈与学生生活经历相去甚远的话题他的任 务是向学生“灌输”他的讲解内容——这些内容与现实相脱离,与产生 这些内容并赋予其重要性的整体相脱节教师的话被抽取了具体的内 核,变成空洞的、遭人厌弃和让人避而远之的唠叨这种讲解教育的 显著特征是冠冕堂皇的言辞,而不是其改造力量四乘四等于十六; 帕腊州的州府是贝伦学生把这些语句记录在案,把它们背下来,并 加以重复他们根本不明白四乘四到底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州府” 在“帕腊州的州府是贝伦”这个句子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也就说,他 不懂得贝伦对帕腊州意味着什么,而帕腊州对巴西又意味着什么讲解(教师是讲解人)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解的内容尤为糟 糕的是,讲解把学生变成“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 储器”。

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的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 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 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 材料这就是"灌输式”的教育概念(“banking”concept of education) 这种教育让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无疑,他们的确是有机会 对所存储的知识进行收集或整理但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 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 被淘汰出局因为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 人知识只有通过发明和再发明,通过人类在世界上、人类与世界一道 以及人类相互之间永不满足的、耐心的、不断的、充满希望的探究才能 出现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 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 的一个特征,它否认了教育与知识是探究的过程教师在学生面前是以 必要的对立面出现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无知是绝对的,教师以此来证实 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类似于黑格尔辩证法中被异化了的奴隶那样的学 生,他们接受自己是无知的说法,以证实教师存在的合理性,一一但, 与黑格尔辩证法中那位奴隶不同,他们绝不会发现他们同时也在教育教 师。

另一方面,解放者的教育的存在理由在于其调整的倾向教育必须 从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入手,通过调解矛盾双方,让他们同时互为 师生这种解决方法不是(也不能)在灌输式教育中找到,相反,灌输式 教育通过以下各种态度和做法,维持甚至激化这种矛盾这种态度和做 法整体上反映了压迫社会的面貌:1、 教师教,学生被教;2、 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3、 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4、 教师讲,学生听一一温顺地听;5、 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6、 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惟命是从;7、 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8、 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9、 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 权威混为一谈;10、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灌输式教育认为人是可以适应现状、可以控制的存在,这不足为奇 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的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的改造者对世 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他们越是原原本本地接受强加于其身上的被动角色,就越是只能适 应世界的现状,适应灌输给他们的对现实的不完整的看法把学生的 创造力降到最低甚至抹杀其创造力,并使学生轻信,灌输教育的这种能 力符合压迫者的利益。

压迫者既不关心这个世界被揭露,也不关心这个 世界被改造压迫者利用他们的“人道精神”来维持其有利可图的地位 因此,几乎是出于本能,他们反对任何教育实验,只要这种教育实验能 够激发批判能力,不满足于对现实的不完整看法,却又总是试图找出一 个方面与另一个方面、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之间的联系的确,压迫者的兴趣在于“改变被压迫者的意识,而不是压迫他们 的现状”,因为被压迫者越是可以被引导去适应这一状况,他们就越是 容易被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压迫者利用灌输式的教育以及家长式 的社会行动机制在这种机制中,被压迫者被委婉地说成是“接受福利 的人”他们被当做个体看待,被看成是偏离了“良好的、有组织和公 正的”社会的一般形态的边缘人被压迫者被视为健康社会的病害,所 以社会必须通过改变他们的思想来使这些“无能和懒惰的”平民百姓适 应该社会的模式这些边缘人需要被“融入”、“纳入”他们所“背离” 的健康社会然而,真实情况是,被压迫者并不是“边缘人”,不是生活在社会“外部”的人他们一直处在“内部”——处在使他们成为“为他人的 存在”的结构内部解决的办法不是讲他们“融入”压迫者结构,而是 改变这一结构,使他们成为“为自己的存在”。

这种改变当然会损害压 迫者的目的因此,他们要利用灌输式教育来避免学生意识化的威胁比如说,在成人教育中使用灌输式教育,就绝不会建议学生批判性 的考虑现实相反,这种教育要处理的是诸如“罗杰是否给山羊喂过青 草”之类的重要问题,并坚持认为,学会“罗杰是否给山羊喂过青草” 是重要的灌输式教育的“人文主义”掩饰了他们把人变成机器人所做 的“努力”一一这正与他们成为具有更完美人性的本体使命背道而驰那些运用灌输式教育的人,不论是否有意(因为有无数出于善意的 银行职员式的教师意识不到,他们所做的只会使人非人性化),没有觉 察到存储物本身包含着关于现实的矛盾这一点但这些矛盾迟早会使原 先被动的学生转而反对对他们的驯化,反对驯化现实的企图他们也 许会通过现实的经验发现,他们当前的生活方式与他们追求完美人性的 使命格格不入他们可能从自身与现实的关系中觉察到,现实实际上是 一个过程,经历着不断的改造如果人是探索者,并且他们的本体使命是使人人性化,那 么他们迟早会觉察到试图控制他们的灌输式教育所存在的矛盾,然后投 身到解放自身的斗争中去但是,人道主义的革命教育工作者不能坐等这一可能性的实现从 一开始,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追求双方的人 性化。

教师的努力必须充满着对人及人的创造力的深信不疑为了达到 这一目的,在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灌输式教育不允许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存在一一而且必须这样做 为了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把存储者、发号施令者、驯化者的角变 换成学生中的共同学习者这一角色,会削弱压迫的力量并为解放推波助 澜隐含在灌输式教育背后的是人与世界可以分离的假设:人仅仅是 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其他人一起发展;个人是旁观者,而不 是再创造者由此看来,人不是意识的存在,确切地说,是意识的拥有 者而已:空洞的“头脑”被动地接受着来自外部现实世界的存储信息 [Helenal2]比方说,我的课桌、书本、咖啡杯,我面前的所有物体一—我周围世界零零碎碎的东西——都在我的“内部”,正如我现在置身 于书房之内一样这种观点混淆了容易接近意识与进入意识两者之间的 区别不过,这种区分是必要的:我身边的各种物体只是容易为意识所 接近,并非存在于意识之中我知道它们,但它们并不在我之内从意识的灌输概念中可以顺理推出,教师的职责在于规范世界“进 入”学生大脑的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对以自发出现的过程进行组织,把 学生认为能构成真正知识的信息存储物“灌输”给学生。

另外,由于人 们把知识作为被动的实体来“接受”,因此教育应当使他们更加被动, 并使之适应这个世界受过教育的个体是经过改造的人,因为他更“适 合”这个世界在实践中,这一观念与压迫者非常合拍因为他们的 安宁取决于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其造就的压迫世界以及在多么小的 范围内对这一世界提出质疑大多数人越是完全地适应由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为他们设定的各种 目的(统治者由此可以随意剥夺大多数人的权利),占少数的统治者就 越容易继续发号施令灌输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非常有效地服务于这一 目的语言课、阅读要求、衡量“知识”的各种方法、教师与被教育者 之间的距离、提升的标准:这一现成的方法中的一切都是为了消除思考银行职员式的教师意识不到,在他过于复杂的职责中没有真正的安 全感他也意识不到,一个人要生存就必须与其他人和衷共济一个 人不能强迫自己,甚至不能只是和学生一起生存和衷共济需要真正的 交流,但是教育工作者的指导观念却惧怕甚至禁止交流然而,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 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 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真正的思考,即是对现实的思考,不是发生在 孤立的象牙塔中,而只能通过交流才能产生。

如果思想果真只有作用于 世界之时才产生意义,那么学生便不可能屈从于教师由于灌输式教育的出发点是把人误解为客体,因此它不能培养弗洛 姆(Fromm)所说的“嗜命癖”,反而却酿就了其对立面“恋死癖”尽 管生命是以一种有结构、有机能的方式生长,但恋死癖者却热爱所有不 生长、所有机械的东西驱使恋死癖者的欲望是把有机体变成无机体, 机械地看待生命,好像所有有生命的人都是东西 真正重要的是记 忆,而不是经验;是拥有,而不是存在除非恋死癖者真正拥有某一物体一一一朵花或是一个人一一他才与之建立关 系因此,对他的所有物的威胁便构成对他本人的威胁;如果他失去了 所有物,他便失去了与世界的联系……他迷恋控制,借助控制,他扼杀 生命压迫——强有力的控制——具有恋死癖特征;它滋生于对死亡而不 是对生命的热爱为压迫利益服务的灌输式教育,也具有恋死癖特征 凭借某种机械的、静态的、顺从自然的、形象化的意识观,灌输式教育 把学生变成接收体它企图控制思考和行动,让人们去适应这个世界, 并抑制他们的创造力当人们的合理举措受挫时,当人们发现他们无 法施展其才能时,他们吃苦受罪这种因软弱无能而带来的苦痛正是 植根于人们的心理平衡受到干扰这一事实。

但是缺乏付诸行动的能 力使人们痛苦烦恼,也使人们唾弃自身的软弱无力,他们企图恢复付诸 行动的能力但他们能行吗?又该如何恢复呢? 一种方法是屈从并认同 于某个或一群有权势的人通过象征性地参与另一个人的生活,人们 会产生行动幻觉,但在现实中,他们只能从属于并成为那些行动者的一 部分平民的表现也许最能说明被压迫者的这种行为他们通过把自己和 具有领袖气质的领导人物联系在一起,慢慢觉得自己是活跃的、富有成 效的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叛精神得之于他们要采取有效 行为这一意愿统治阶层认为,只要这种办法能以自由、有序、社会安 定(亦即让统治阶层过安稳日子)的名义加以实施,其统治就会更稳固, 压制就会更严厉他们也便可以从自身的立场合乎逻辑地宣判“工人罢 工为暴力行径,并同时号召国家用暴力镇压罢工”作为实施统治的手段,教育促进了学生的轻信它的思想意图(通 常不为教育者所觉察)是向学生灌输适应受压迫世界的观念希望统治 阶层会因此轻易放弃这种做法,这是天真的这种天真的希望并不是要 提出责难其目的是要让真正的人道主义者认识到如下这一事实:在追 求解放过程中不能用灌输式教育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只会妨碍这种追 求。

革命的社会也不能从压迫者的社会中承袭这些方法施行灌输式教 育的社会要么被误入歧途,要么不信任人民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它都 受到反动幽灵的威胁不幸的是,那些拥护解放事业的人自身被产生 灌输式教育的氛围所环保,并深受其影响,通常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