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67KB
约18页
文档ID:49195403
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_第1页
1/18

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一、王力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 •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即先秦至两汉研究这一 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古音学 •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 宋),也叫韵书时期 • 这一时期的语音主要反映在《切韵》系韵书里,因此而 形成的学科叫《切韵》学与古音学相对,这一学科也 叫今音学 • 3、近代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元以后历代建都 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民族 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北音 学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 • 4、现代语音:公元20世纪 (五四)以后• 二、双声叠韵: • 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 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 利用双声和叠韵关系 构成词,在语音上造成两个 章节中部分音素的重复,和押韵一样,形成回环 反复的韵律美 • 现代汉语 : • 珍珠 zhēnzhū 声母:zh • 光芒guāngmáng 韵:ang(韵头不同也算叠韵 ) • 分析古代的双声叠韵,应该考察当时的读音 • 双声:缤纷(古是而今非); 叠韵:仓庚/芣苡 (古是今非) • 古今音比较 古今不同的例子: • 芣苢 之部 叠韵 • 知识 支、职部 不叠韵• 微妙 明母( m) 双声• 威望 零声母,明母( m) 不双声 • 古今相同的例子: • 双声:仿佛、参差、踟躇、蒹葭、栗烈、伊威、 逶迤、犹豫、鸳鸯(零声母) • 叠韵:辗转、崔嵬、婵媛、薜荔、蹉跎、须臾 三、中古三十六字母• 传统把现代语音学上的声母称作字母,也有称作“母、 纽、声类、声纽”,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传 统的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 。

• 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益6母(非敷奉微 床娘)而成36字母 • 今之声母,古曰声、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 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五音、七音两类 • 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 七音:即在五音的基础上,分立出半舌音、半齿音两 类 • 根据不同发音方法又可以人为:全清、次清、全浊、 次浊四大类现将三十六字母分类列表如下三十六字母表• 说明: • 全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 次清: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 全浊: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 次浊:指带音的鼻辅音、边音、和半元音• 三、上古三十二字母• 清代历史学家﹑ ﹑汉语学家钱大昕(1728- 1804)在《十驾斋养新录》首先提出的两条汉 语声母演变规律: “古无轻唇”、“古无舌上”, 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 1、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无唇齿音 • 钱氏认为上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 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4母例如• 古读:附如部;佛如弼,亦如勃;蕃如卞;汾如盆;敷 如布;匪如彼;望如茫伏羲即“庖牺”,文水即“门水”• *《诗》“凡民有丧,匍(並)匐救之。

《檀弓》引《诗》作 “扶(奉)服”• 此外,一些地名的读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根据这些地 名的读音也可以确定古无轻唇音例如:• 费: 旧读bì(滂),春秋鲁季孙氏封邑费”属敷母• 阿房宫:音ē páng(並)gōng,秦宫名房”属奉母• 逢泽:音páng (並) zé,古泽薮名逢”属奉母2、古无舌上,指两汉前无舌面前音• 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 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例如 • 古音:中如得;陟如得;直如特;竹如笃;猪如都;枨 如棠;池如沱;陈如田 • *《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端)注:“即天竺(知)国 • 《诗》:“实惟我特(定)《释文》:“《韩诗》作‘直’( 澄),云相当值也• 王力《汉语史稿》分上古声母为6类32个(喉、舌头、舌 上、 齿头、正齿、唇音,见79页),《古代汉语》分为 5类32个(喉、牙、舌、齿、唇,689页)四、联绵词• 上古汉语的很多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 用“貌”字来解释如:徘徊,回旋飞翔之貌) 这种词,古 人称为“连绵字”连绵字有形容词性的还有名词性的。

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 韵的关系古人还利用这样的连绵字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 前人对上古声母和韵母的分合看法不一致,因此在具 体分析某些字是否双声叠韵时,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前 人谈双声叠韵一般都比较宽,声母或韵母相近而不尽相同 的,也认为是双声叠韵双声联绵词• 唐棣 流离 蝃蝀 蝤蛴 蒹葭 • 萑苇 町疃 蟋率 颉颃 踊跃 • 匍匐 踟蹰 说怿 挑达 邂逅 • 颠倒 趋跄 拮据 参差 玄黄 • 黾勉 燕婉 耀耀 仓卒叠韵联绵词• 崔嵬 苤苢 朴樕 驺虞 芄兰 • 扶苏 勺药 沮洳 蜉蝣 仓庚 菡萏 • 绸缪 婆娑 栖迟 敖游 逍遥 虺隤 • 差池 婉娈 恺弟 猗傩 窃纠 忧受 • 夭绍 偃蹇 徘徊双声兼叠韵• 辗转 契阔 蔽芾 觱发 栗烈 • 厌邑 伊威 蟏蛸 逶迤五、关于古音通假• 1、古音通假,指古汉语书面语里 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教材P546) • 按照教材的定义,古音通假可以 分为两类,一是用字通假,二是 六书假借• (1)用字通假:即本有其字,而人们在 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或音近字。

•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寤,本应用 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 • 八月剥枣——《七月》 • 剥,《说文》:“剥,刻割也剥,是攴的通假字攴 ,意思是“小击” •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 下》,信与屈相对,本用伸 •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蚤”就是 通假字,本字为“早” • 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 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 假现象 • 这里的寤、剥、信、蚤是通假字(借字),牾、攴、伸 、早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2)六书假借,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 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表示 • 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旧,借用本为鸟名的舊(一种猫头鹰类的鸟); • 笨,借用本为竹白的笨; • 而,本为唇下之鬚; • 亦,本为腋下之腋; • 其,本为畚箕的箕; • 耳,本为耳朵的耳; • 我,本为一种兵器 • 具体分三种情况a.没有为假借的意义和假借字再造新字 ,如“我”;b.为假借的意义造了新字,如“避闢僻”; c.为假借字造了新字,如“孰-熟”• 2.古音通假的原则:既然是“古音通假”,当然就不能以今音 为标准。

辨识通假字应严格依据古音标准,并 且必须有其他古籍辅证 ① 假借字的形成,根据这样一个原则:语 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果只是双声或叠韵,那 么韵母或声母也必须接近如:趣-趋,归-馈 ,伯-霸② 假借字的形式比较自由,往往只要同音 或音近就行;如:亡-无、噤-吟 • ③ 但是也要根据习惯,在同一地域和同一 时期,写法还是相当一致的如:早-蚤,伸- 信• 3.区别假借与通假:共同点:借音表意 •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借音表意,产生在用 字过程中,是一种不必要的文字异化现象,属于 训诂学上的问题通假字的借用需要有极严格的 语境,一旦脱离具体语境,就丧失了借用的条件 • 假借字是本无其字的借音表意,产生于造字过程 中,是一种必要的文字记词手段本无其字的假 借是文字学意义上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