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经济的分析与对策一、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局面即将 到来 (一)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历程 n1998年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成立 1999年 《经济日报》开辟“县域经济”专版 2001年 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 价完成 2001年 第一届中国县域经济论坛召开 2002年 《经济日报》县域经济周刊创刊 2002年 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 价完成 2003年 《中国县域经济(2002卷)》出版 发行n2003年 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论坛召开 2003年 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 评价完成 2004年 《中国县域经济(2003卷)》出 版发行 2004年 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 评价完成 2005年 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局面即将到来(二)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党中 央、国务院、社会各界的关注 n2002年11月 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壮大 县域经济 2003年3月 十届人 大一次会议:推动县 域经济发展 n2003年10月 十六届 三中全会:大力发展县 域经济 2004年2月 中央一 号文件:壮大县域经济 2004年3月 十届人 大二次会议:发展农产 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 业,壮大县域经济。
(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 力评价n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开始于 2000年,已完成了四届,该评价配合《 经济日报》县域经济周刊,积极地引导 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做出了开 拓性贡献 第一届 完成于2001年 参阅2002年1月 4日《经济日报》和《中国县域经济基 本竞争力评价(2001)》n第二届 完成于2002年 参阅2002年12 月10日《经济日报》和《中国县域经济 (2002卷)》 第三届 完成于2003年 参阅2003年11 月23日《经济日报》和《中国县域经济 (2003卷)》 第四届 完成于2004年 参阅2004年11 月6日《经济日报》和《中国县域经济 (2004卷)》 (四)《中国县域经济》的推动n《中国县域经济》是全国县域经济领域的 综合性、权威性、年鉴式读本主要内容 有:全国县域经济概况、全国县域经济动 态、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全 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含全国每个 县市旗的评价结果)、县域经济论坛、县 域经济发展实践等,供全国交流学习n《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2001)》于2002年1月发行。
《中国县域经济(2002卷)》于2003年7 月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县域经济(2003卷)》于2004年7 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县域经济(2004卷)》正在编辑 中,即将出版发行五)中国县域经济网的服务n全国县域经济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促进 县域经济大发展而服务 域名: www.china-county.org 二、县 域 经 济 概 况(一)全国县域经济概况1、全国县域行政区划数量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行政区划 有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 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45 个,县级市374个,县1470个,自治县117 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 1个参加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 评价的县域单位不包括市辖区、福建省金 门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图木 舒克市、五家渠市等三市,共计2012个 2、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单位数 比例图 3、全国县域内国土面积 n全国县域内国土面积 有896多万平方公里 ,超过全国国土总面 积的93% 4、全国县域人口情况 n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 达到9.16亿,占全国 总人口的70.88% , 贵州省和西藏自治区 的县域内人口比例都 超过90%。
5、全国县域经济总量 n全国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达6.4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5.15% 6、全国县域经济平均规模 ●县域人口,平均45.53万人; ●县域经济GDP,平均32.0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21亿元 7、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地区差异性 n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十分 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差异性已经成为 非常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已引起政府部门和 专家学者的重视 2001年,全国县域经济GDP超过50亿的共 有262个,东部地区191个,中部地区52个, 西部地区19个8、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 争力评价简析 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93个,中 部地区有5个,西部地区有2个在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 如果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由强到弱划分 十个等级,即从A级到J级在最强的A级中, 东部地区有160个,占总数的80.0%;中部地 区有30个,占15.0%;西部地区有10个,占 5.0%;比例结构与上年一致 n 在最弱的J级中,东部地区有10个,占总数的 4.0%;中部地区有36个,占14.3%;西部地区 有206个,占81.7%;在比例结构上,西部地区 比重下降,比上年有所改善。
n在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 最快的百县(市)中,西部地区占多数,达41 个;中部地区有38个;东部地区有21个随着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贯彻落实,西部县域经济发 展大有希望 9、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 争力评价简析n在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中,江苏江阴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 市,福建晋江市荣获前5名 n 在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市)中,北京市1个,河北省2个,辽宁省5 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7个, 福建省7个,山东省21个,河南省1个,湖北省 1个,湖南省1个,广东省9个,重庆市1个,四 川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主要分布在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94个,中部地区有3个 ,西部地区有3个10、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 竞争力评价分析n(1)在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 百强县(市)中,北京市1个,河北3个 ,山西省1个,辽宁省5个,上海市1个, 江苏省21个,浙江省27个,福建省8个, 山东省21个,河南省2个,湖北省1个, 湖南省1个,广东省6个,四川省1个,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百强县(市)主要 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93个,中 部地区有5个,西部地区有2个。
n(2)新进入中国经济百强县(市)的 有9个:河北藁城市,山西河津市,江 苏如皋市、仪佂市,浙江海盐县、奉 化市,福建闽侯县,山东邹平县,河 南偃师市n在新进入的中国经济百强县(市)中 ,中部地区出现两个,反映出壮大县 域经济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意义 n(3)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市)的平均规模和人均GDP:人口 84.8万人,GDP164.7亿元,地方财政 收入7.6亿元,人均GDP21000元;分别 是全国县域平均数的1.86倍、5.14倍、 6.29倍、3.10倍 n(4)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产业结构: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 11.8∶55.3∶32.9一产比例最高的达 31.2%,最低的有1.9%;二产比例最高的达 77.7%,最低的有31.4%;三产比例最高的 达43.7%,最低的有17.6%n百强县(市)的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反映出 县域经济的两大特点——地域特色和开放 性 n(5)在连续四届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 竞争力评价中,连续上升的县(市) ,有151个,占全国县域单位的7.5% 主要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区,其中 比例最大的前五个是山西、内蒙古、 山东、浙江、河南; 11、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一)浙江省在百强县中的排名状况n第一届 [浙江部分12个 ,括号内是全国名次 ] 1[8]绍兴县2[10]萧山市3 [19]鄞县4[23]慈溪市5[39]余杭县 6[47]桐乡县7[53]余姚市8[58]海宁市9[59]温岭县10[64]诸 暨市 11[85]上虞县12[91]黄岩市 n第二届 [浙江部分21个 ,找不到名次] 富阳县、临安县、余杭 县、萧山市、鄞县、余 姚市、慈溪市、乐清县 、瑞安市、 嘉善县、平湖县、海盐 县、桐乡县、海宁市、 德清县、绍兴县、上虞 县、诸暨市、 黄岩市、温岭县、玉环 县[65]n 第三届 [浙江23个, 找不到名次] 鄞县、慈溪市、余姚市 、象山县、奉化市、玉 环县[56]、诸暨市、上 虞市、 绍兴县、萧山市、德清 、临安市、义乌市[47] 、长兴县、海盐县 、海 宁市、 嘉善县、桐乡市、平湖 市、余杭市 、温岭市 、 瑞安市、 乐清市 n第四届 [浙江部分27个 ,括号内是全国名次] 1[9]萧山市 2[15]绍兴 县3[16]鄞县 .4[20]义 乌市 5[22]慈溪市 6[23]余杭市 7[25]余 姚8[28] 温岭市9[29] 海宁市10[34]嘉善县11[36]玉环县12[37]桐乡市13[38] 瑞安市14[ 40]乐清 市 15[43]上虞市 16[44]平湖市17[50 ]海盐县18[52]嵊泗县19[54]富阳市20[66]诸暨市21[ 70]永康市22[93] 德清县 12、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二)江阴市 n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对外经济开放区,地处 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苏锡常地区的几何中心, 北枕长江,南临太湖,距上海、南京各150公 里左右。
n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阴的经济 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0亿元,财 政收入45亿元,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占 全国近千分之一人口的江阴人,创造了超过全 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 n目前全市有上市公司14家,占全国的百分之一 ,被证券界称为“华夏A股第一县”;有国家 级乡镇企业集团46家,位居全国县市第一;有 全国最大的精纺面料、软塑包装材料、特种钢 制品等8个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有20多个市 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单打冠军”n江阴县1950年工农业总产值才1亿元,1960年 为2亿元,1970年为4亿元,1980年为14亿元, 1990年为114亿元,2000年为965亿元,正好是 五十年代增1亿,六十年代增2亿,七十年代增 10亿,八十年代增100亿,九十年代增800多亿 ,2002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了1000亿元从50年 代开始,我市经济总 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实 现了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市的历史性跨越 2002年当年人均GDP达到4300美元,达到了小 康标准,称之为“江阴现象” (二)我省县域经济概况1、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n据湖南省政协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 路与对策研究总报告》统计:目前,我 国共有1649个县市,其中包括381个县级 市;我省共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其 主体经济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有89个县 市区。
我省县域经济占省GDP的比例n据对全省88个县(市)统计,20 03年度,县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 省的92%和83%左右,GDP占 全省的68%左右,财政收入占全省 的44%n据《2003年湖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报 告》,在评出的全省经济20个强县中,长浏 宁望、资兴、汨罗、醴陵位列“第一集团” 紧随其后的是耒阳、冷水江、桂阳、邵东、 攸县、永兴、澧县、桃源、吉首、华容、湘 乡、临湘、湘阴 n去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提升速度最快前10名 :花垣、浏阳、凤凰、古丈、泸溪、保靖、 石门、长沙县、中方和汨罗 n去年GDP总量前10名:长沙县、浏阳市、宁 乡县、邵东县、醴陵市、望城县、桃源县、 耒阳市、衡南县、衡阳县 n去年地方财政收入前10名:长沙县、浏阳市 、望城县、桂阳县、汨罗市、宁乡县、醴陵 市、宜章县、桃源县和永兴县n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前10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