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的常见误区及应对措施一、幼儿园和小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是儿 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 活的过渡但由于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超过 60%的孩子入学后存在学习适应性严重不足的问题: 不适应正规的 学校教育,不适应相对紧张的学习环境;不适应跟老师、同学的 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不适应学校在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等方面 的要求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园和小学存在本质 上的差异对幼儿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 变换,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时间、行为规范、 交往等方面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因为幼儿园和小学有这么大的 差异,如果让一个 6 岁的孩子来独自承受的话,是有难度的所 以,家长们也需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幼小衔接二、警惕幼小衔接中的常见误区 家长们在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幼小衔接的时候,有时候不 免会步入幼小衔接的误区我们提醒家长要注意警惕以下几种误 区:误区一:幼小衔接 =突击教育许多父母认为,幼小衔接是升入大班后才能做的事儿,当孩 子到了大班下学期时,便着手进行这项工作,所以出现了大班下 学期“加班”“加码” 现象,使此学期成了 “集训期”“超负荷期”, 导致孩子“消化不良” 。
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 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不正确引导和强化训练会 导致孩子对小学生活的恐惧心理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 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 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 提升等可以说,整个学前期都应是为孩子入学打基础的时期所以明智的做法是: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 大班下学期,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父母应使孩 子的入学准备工作始于入园时,应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 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加以培养,并贯穿整个幼儿园阶段,到 大班时再进行适当的强化误区二:幼小衔接 =多学知识、小学提前化 可能在一些家长眼中, “幼小衔接”这个词就代表着知识的承 接和过渡有些父母为孩子买来小学一年级各门学科的教材,在 家教孩子学习语文、数学课程,并给孩子布置作业,要求孩子按 时完成过分重视片面知识的灌输和局部技能的训练,忽视学习 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孩子的 成长是受生理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任意提前训练,会给孩 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以致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从而 产生逆反心理。
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 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 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学会为孩子上小学 做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但是,知识的准备并不是幼小衔接的重 点或者全部事实上,幼小衔接工作的重心应是激发孩子对学习 的浓厚兴趣,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兴趣选择加以培养,保持 孩子对知识探索的热情,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误区三:幼小衔接 =多上培训班 “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孩 子家长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 ,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 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 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 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几个“幼小衔接班” 明智的做法应该是: 适当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孩子的顺利衔接 不过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学习,提前让 孩子学习太多小学阶段的知识;二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该学,否 则会“毒害”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的关注点不要放在是否 应该学的问题上,而是应该放在何时学、怎么学等更为关键的问 题上。
幼儿阶段的孩子,应多以游戏互动的方式,通过玩来掌握 应学到的知识,比如认字、数数等,而不应该让孩子机械地、被 动地学习其实,幼儿阶段孩子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幼小衔接中,家长千万别错了方向家长应该在三面多下功夫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 活?我们认为,家长和学校应多花时间培养孩子自我服务、遵守 规则、自我独立、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意识家长应该在理顺育 儿理念、踏好准备节奏、关注重点指向三方面多下功夫在理顺育儿理念方面,家长应该从片面追求学业分数向关注 全面成长转变,从心理、精神、习惯等方面加大引导的力度,从 情感、态度、人生等方面加强指导的强度同时以“你长大了, 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这所学校多美丽,多 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 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 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等激励性的话语激发对小学的 向往在踏好准备节奏方面,首先要培养孩子慢慢地学会自理生活、 学习和劳动等最基本的能力,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 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 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其次指导孩子学习有规律地生 活,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 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 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最后要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最基 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课业的能 力,以及记忆力、注意力、语文理解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等同时训练幼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家长应关注的重点指向方面,家长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孩子 面临上学的“初期”,而且要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全期”,不仅 要关注孩子的“学业”,而且要关注孩子的“习惯”在培养孩子 的自信心、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关注孩子的情绪微澜等方 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