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提问对图层的基本操作都有哪些?如何进 行?8.3设置图层的属性一、学习目标: 1.了解图层属性对图像效果的影响 2.熟练掌握图像属性设置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重点:对图层的不透明度和混合模式设置 方法 三、学习难点:根据需要选择适当设置图层的不透 明度和混合模式 四、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演示法、讨论法 、思 记、实践操作导入在图层的属性主要包括不透明度和混 合模式,这两个属性决定了其像素与 其它图层中的像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不透明度图层的不透明度决定该图层显示其下层图层的透 明程度数值越小,其透明度越高,显示其下层 图层越清楚图层的不透明度可以对包括图层本 身的像素以及设置的阴影、描边等各种图层效果 在内的所有元素发生作用设置不透明度的具体方法• 在“图层”调板中 选中 需要设置不透明度属性的图 层(无法设置背景图层或锁定图层的不透明度), 这里选中婚纱女郎图层 • ①在 “图层”调板中拖动“不透明度”的弹出式滑块, 或直接在“不透明度”文本框输入框中输入45% • ②在“图层”调板中用鼠标双击图层缩览图,或选择 “图层”—〉“图层样式”—〉“混合选项”命令,或从 图层调板菜单中选择“混合选项”命令,在“图层样 式”对话框中的“不透明度”文本框输入框中输入 45%,或拖动其弹出式滑块; 选中 调整部透明度 完成 填充不透明度填充不透明度只影响图层中绘制的像素或图层上绘制的 形状,而不影响已应用于图层的任何图层效果的不透明 度。
混合模式1、图层的混合模式决定着图像中位于上面图层 的像素如何与其下面图层的像素进行混合,以创 建各种特殊效果2、在Photoshop中,可以为设置每个图层与其 下层图像的混合模式,也可以在进行绘画等编辑 操作时通过工具选项栏设置绘制的像素与原有图 像的混合模式修复工具、画笔工具、图章工 具、历史画笔工具、渐变工具、聚焦工具等)设置图层混合模式的具体方法及步骤 • 鼠标在“图层”调板中选中需要设置混合模式属性的图层 • 打开“混合模式”弹出式菜单四种方法)①“正常”模式:这是系统设置的默认混合模式,当图层 的不透明度设置为100%时,设置为该模式的图层将完 全覆盖下面的图层溶解”模式:根据当前图层像素位置的不透明度来随机地将其与 下层的像素混合显示,呈现出一种两层图像互相溶解在一起的效 果 “变暗”(或“变亮”)模式:选择并显示基色或混合色中较暗(或 较亮)的颜色 “正片叠底”模式:将上下两层重叠位置像素的颜色进行复合,得 到的结果色将变得较暗任何颜色与黑色复合将产生黑色,而与 白色复合将保持不变此模式将产生一种类似于将两张幻灯片叠 加在一起,并放在一台幻灯机上放映的效果,由于光线需要穿过 两张幻灯片,因此结果图像变得比较暗。
不透明度”为45% 、“混合模式”为 “溶解”的效果图 “混合模式”为 “变亮”的效果 图“混合模式”为“ 正片叠底”的效果 图“滤色”模式:将上层像素颜色的互补色与下层重叠位置像素的颜色 进行复合,得到的结果色将变得较亮此模式将产生一种类似于 将两张幻灯片分别用两张幻灯片机同时放映到相同的位置的效果 ,由于光线增加,因此结果图像会变得比较亮 “颜色加深”(或“颜色减淡”)模式:通过增加(或减少)对比度使 原色变暗(或变亮),以放映混合色,且与白色(或“黑色”)混 合后不产生变化 “线性较深”(或“线性减淡”)模式:通过减少(或增加)亮度使原 色亮度变暗(或变亮),以反映混合色,且与白色(或“黑色”) 混合后不产生变化混合模式”为“ 颜色加深”的效果 图 叠加模式:根据下层像素的情况,将上下两层重叠位置像素的颜色 进行复合或过虑,同时保留原色的亮度或暗度 柔光模式:该模式可以使颜色变亮,也可以使颜色变暗,具体取决 于上层图像的灰亮度如果上层图像比50%灰色亮,则采用“变 亮”模式,即使得图像变亮如果比50%灰色暗,采用“变暗”模 式,即使得图像变暗此效果类似于发散的聚光灯照在图像上 强光模式:该模式可以使颜色变亮,也可以使颜色变暗,具体取决 于混合色的灰亮度。
如果混合色比50%灰色亮,则图像变亮,常 用于向图像中添加亮光如果比50%灰色暗,则图像变暗,重用 于向图像中添加暗调此效果类似于耀眼的聚光灯照在图像上混合模式”为“ 叠加”的效果图 “混合模式”为 “柔光”的效果 图 “混合模式”为 “强光”的效果 图 能力扩展给美女头发、嘴唇上色步骤:1、打开美女图片2、选中嘴唇 3、选择画笔选择混合模式) 4、涂抹嘴唇 5调整不透明度小鸭戏水操作步骤: 1 打开小鸭和戏水图 2 把小鸭图放到戏水图上 3 用柔光或不透明度作.小结 本节讲解了Photoshop7.0图层属性对图像 效果的影响,以及图像属性设置的常用的 方法和技巧应重点掌握对图层的不透明 度和混合模式设置方法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完成每个操作 2.完成教材中的“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的 第7题 3.预习下一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