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人姓氏中的学问 高一(1)班 李传森一、 调查目的1、认祖寻根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2、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3、姓氏暗藏遗传密码二、 调查方法主要是进行统计和查阅相关资料文集四、相关资料(一)姓氏的起源1.姓氏创建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 伏羲氏• 文始祖”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于陈,死后亦葬于陈淮阳自古就称“太昊之墟”,就是传说中的陈都• 伏羲氏贡献颇多,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会之初,人们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认识到这种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2万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绝大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可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滥觞之地《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
(二)姓氏的由来•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条的姓中复姓开,其子充汉代时弟顺序二曰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10)古代少数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三)姓氏的文化玄机• 【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 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四)当代三大姓李姓为第一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94%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黄帝孙)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94%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王为第二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65%一般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随后便用作姓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改姓王氏,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后代,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出自燕太子丹之后。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 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有很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张姓为第三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7%出自黄帝之后挥《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因此相传张姓源于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张姓自汉代开始逐渐增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当时盛行“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如当时道教领袖张陵、张角等五)今人取名原则 不选多音字勿用生僻字起个双名不易重 根据国家语委1989年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的抽样调查,单名重名率为67.7%,双名重名率为32.4%回避常用名根据国家语委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的抽样调查,57万人中,叫“建国”的有630个,叫“建军”的有610个而叫“桂兰”的人有1084个,叫“桂英”的更多达1336个。
不可使用繁体字 不要同声调,读起来平淡声韵选择要讲究 几个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字,如果放在一起,读起来就有些费力;如果韵母也相同,就更加拗口南尼兰,李尼丽,孙存春,读起来像不像绕口令?而要想名字响亮动听,选字的韵母很关键名字带有含鼻音的韵母读起来响亮,"昂"、"良"、"光"、"鹏"、"东"之类含后鼻音韵母的字尤其响亮;在非鼻音韵母字中,韵腹即主要元音开口度大的,如"达"、"帅"、"瑶"、"宝",响亮程度较高 男女要有别 字型结构有变化像“国园园”、“林杨桦”、“吕昌晶”这些名字写起来略显单调,缺乏变化的美感,还可能影响人们对签名的识别国人姓名勿崇洋田中慧子、李约翰、张彼得这种容易让人误解的名字应该慎用,中国人的名字最好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 避免谐音意不美范婉(饭碗)、侯岩(喉炎)、胡丽晶(狐狸精)、杜子腾(肚子疼)、杨伟(阳痿)之类谐音不美以及"温泉"、"沈阳"之类容易在文中造成歧义的名字,起名时应该避免六)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结束语:好吧,大致就是这样了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