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历史命题规律 与复习策略,导 言●近年高考命题加大了改革力度●高考命题存在着规律性●高中教学严重滞后于高考命题改革●高考复习沉湎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跳出题海:科学备考的唯一出路,一、 高考考试大纲解读二、六年高考试题分析三、2013命题方向预测四、教学改革与备考复习对策五、高考命题规律课题研究和成果应用,一 解读高考历史 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一)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1.考试依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 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山 东省的实际情况,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解读:山东考试说明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同时删 去了“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的描述;要关注考试 说明对考试大纲的继承与调整2.考查宗旨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读: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品质和经验的综合历史素养就是历史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也包含文史常识、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等;学习潜力,是指学习高校历史课程应具有的能力,即独立学习的能力、搜集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提出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科学历史观,则是指唯物史观和当前史学界普遍推崇的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学科思维和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史学特别是“新史学”认识和阐释历史的方法体系,如问题史学、概念化史学、计量史学、结构史学、心态史学,等等3.命题原则《考试说明》明确表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解读:不拘泥于教科书,就是不受制于教科书;山东卷的特色是试题与课本“不即不离”,体现了新课改的课程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试卷大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就是突出历史学科特征,遵循“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原则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体现在山东卷上,是以主干知识搭建能力考查的平台,强调了历史的整体性和学科体系,体现了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和新史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二)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2007年,以新课标的高考命题为契机,在制定新的考试大纲时,对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作出了全新表述和阐释,由关注知识积累转向关注学习能力,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这是考试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考试大纲将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表述为 4项12条2012年山东卷考试说明首次采用了考试大纲的提法,从文科综合能力要求转变为分学科描述能力要求,是一个重要的变化,体现了对学科内综合的关注。
历史高考命题规律与复习对策,表1 历史(课标版)高考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解读: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 与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些目标要 求更多是从高校学习潜力的角度来表述的,在 很大程度上都是理论性、理想化的要求,命题 实践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事实上,它所包含 的主要信息包括:,●淡化了知识记忆能力即再认再现能力; ●突出了材料解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强调了历史事物和概念的深层理解能力; ●强调了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能力; ●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能力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包含: ●历史阅读能力即正确理解题意并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即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即正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和观点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史学思想和方法思考、辨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做题的角度来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阅读、审题、提炼和运用有效信息试题的有效信息蕴含在试题指导语、题干和选项的陈述中,以及题目的设问和作答要求里,是正确回答问题获取得分的直接要素,能否提炼有效信息反映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水平和对问题的认识程度这是完成试题解答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
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考生将日常学习中所形成的知识系统与试题的信息相联系,根据试题要求对学科知识重新组织,进行再认和运用,并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描述和阐释事物”就是要求通过思维过程,运用历史学科的语言,对历史事物进行说明和解释 “论证和探讨问题”就是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支持说明论点,或者在立论过程中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见解三)准确把握课标与考纲的关系 1.课标突出专题模块体例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都突出了专题模块教学虽然强调了对历史问题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但是打破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准确把握各种历史现象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符合高考对考生融会贯通能力的要求,也给进入大学后高校历史课程学习带来了困难2、考纲强调通史体系从高考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试大纲根据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加以整合,按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时期,即古代、近代、现代顺序,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强调知识的内在关系,打破模块界线,构建起了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并反映学术发展成果的通史体系3.正确处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关系从高考复习的需要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考试大纲。
这是因为考试大纲重新构建了不同于课标和教材的学科体系,高考并不需要全部考查课标对学生的所有要求通过研读考纲才能确认高考的考查内容,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学习效率考试大纲事实上成为高考命题和备课复习的唯一依据对考纲所构建的新体系,应特别加以关注因为对于高考来说:“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考试测量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6年来的新高考试题充分印证了这一论断:很多题目突出对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考查,注意多角度、综合地分析问题,考查了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把握历史试题在试卷的排列顺序,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体系的要求因此,复习时应对教材的专题模块体系加以整合,依据考纲要求,构建起通达的体现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通史学科体系二 近6年高考历史试卷 综合分析,如何看待2012年高考山东卷命题2012年山东卷命题总体上质量不高,存在一些问题,最严重的是没有做到“试题要与考纲和考试说明保持一致性”,造成一些混乱;从2007年以来成功探索所形成的山东卷特色被抛弃,倒退到十几年前的水平。
从备考的角度看,不应被2012年山东卷命题的倒退所干扰,坚持“认真研究课标、考纲和高考命题”一)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主要变化在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的思想支配下,高考命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从对学习结果的考查转向对学习过程的考查,这表现在题型变化、能力考查内容和力度、试题难度等多个方面1.试题形式大幅度调整且趋于稳定①材料选择题猛增,稳定在90%以上;②图表材料在试卷中每年都有出现; ③选择题中串题、排列组合题、反项选择题等形式被迅速淘汰;④开放性试题逐渐得到认可;⑤非选择题的设问难度体现出层次性2.试卷结构不断调整——(1)题型结构趋于稳定、合理题量:8道选择题(32分)2道主观题(36分) 3选1选作题(10分)形式:所有题目基本上都以材料为背景答题要求:专业答题纸参考答案:严谨、简约,为评卷提供较大的弹性空间,——(2)知识结构分析与比较,对于必修内容的考查,中国史与世界史考查内容之比为65:35,相较于去年71:29,增加了世界史所占比重,中外史比例更加均衡对三个选修模块内容的考查,35题为中国古代史内容,36题为中国近现代史内容,37题为世界史内容,内容考察非常全面。
整份试卷从模块特点及中外史的内容分布来说科学合理——(3)知识结构分析与比较,模块考查中除政治史比例稍低外,各模块比例较为均衡与往年相比经济史比例逐年下降,文化史逐年增加,体现了近年来山东高考历史的考查倾向3.考查内容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突出学科知识的主干,强调对重要事物和概 念的准确理解,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史: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包括选官制度的演变;古代农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 特征及其制度、政策变化;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时代特征世界古代史:古希腊民主政治及主要思想家;罗马法的主要特点世界近代史: 欧美主要国家,尤其是美英法德等国民主 制度的确立、发展及其特点;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起因,工业革命对 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源流、特点及其影响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化过程及其作用和影响;中国近代前期各阶段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抗日战争全视角的认识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成就;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成就;当代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成就等世界现代史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苏联(俄)政治经济特点;现代艺术需要注意的是对新的史学观念、对史学方法、对新课程理念(探究性、研究性、开放性、创新性)的考查成为共识。
4.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012年山东卷对考查内容的整合是一个亮点从教材整合的角度分析,8道选择题中涉及跨模块的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的第28题主要为必修Ⅲ模块内容,也涉及到必修Ⅰ、Ⅱ的内容,第29题为必修Ⅱ模块的内容就选修模块而言,强调的是在选修模块内部进行综合考查,其中第36、37题均实现了模块内整合5.能力考查力度到位试卷涵盖了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4项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试题设计力求创新,突出学科特征,刻意反映史学研究新动态和新成果一是材料解读是试题的基础注重材料内涵的发掘,不回避常识材料,从老材料发掘新意境;二是对灵活调动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的考查贯穿始终;三是对知识记忆的考查大大淡化,直接考查知识为主的试题分值明显下降;四是综合题更加强调独立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其开放性日益突出以能力考查为主导”和“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命题原则逐步确立二)考生典型失误分析1.阅读能力欠佳考生的阅读能力,即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在综合题和选择题中都比较突出,是近年高考失分的首要原因,约占失分总量的40%①这与试题所呈现材料的阅读难度有关,主要是文言文和翻译过来的世界史文献材料;②与考生对试题叙述的历史事物和知识十分陌生有关,在世界史部分较突出;③与考生将已有知识和试题信息建立联系的思路不顺有关。
例1:第16题、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该题解题过程中,许多考生没有意识到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基本是同时发生并存在相互影响,故此也就无法理解“双元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故此失分例2:第28题、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严复《原强》(1895年)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第(2)问:要求考生通过材料,解析严复相比洋务派的进步之处。
此问大部分同学得2-3分,极少同学得6分失分点主要在以下几点:①不能正确理解材料内容如将严复强调的“标本兼治”简单的理解为只学习西方制度,错误的将材料中的“标”与“本”当成范例和规则,又或者把“民智、民力、民德”解读为三民主义,把它们当做严复的目的极少有人能把“治本”解读为“提高国民素质”②不能依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或是照搬所,学如严复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或是空谈材料,大段照搬原文③史实混乱,很多考生颠倒了洋务派和严复的主张,有的甚至把严复当做洋务派代表,把洋务派当做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较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