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50KB
约7页
文档ID:552777359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_第1页
1/7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教育从来不是教育自身的事情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准,不仅取决于教育系统自身的水平,还取决于这个国家教育体系赖以存在的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准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有一句名言:“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手里,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我国是一个拥有家风和家庭教育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度,强调“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庭教育的复兴与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的希望之光!家长是我国民间最伟大的教育力量,是学校教育的内在力量,是学校教育最可靠的同盟军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四个基本假设:没有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家长不关心孩子所在的学校;没有家长不关心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没有家长不愿意为孩子学校发展贡献力量但是,随着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视,特别是对家校合作的重视,笔者却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疑虑常常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没有边界,如何正确处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僭越不能不承认,随着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家校合作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这只手向家庭教育领域伸得越来越长,家长的家庭教育负担越来越重2016年9月开学之初,网络曾疯传杭州家长的一篇吐槽文章:数学《口算》第4页,家长签批;语文每天读拼音30个,家长可用字典或其他拼音读本训练;英语除了书写作业,要听光盘和指读,每次听CD指读完后家长要在英语书上签字……这是学校教育强迫家庭教育围绕学校“课程转”“考试转”“升学转”的典型写照。

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先生认为家庭教育不应再围绕着孩子学校开设的课程转,不要围绕着孩子应付学校和升学考试转;以教育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也有指导、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内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会学习的职责,但是不能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更不能成为唯一目标教育功能僭越: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无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有其自身边界的,这个边界不仅体现了二者在教育的时间、空间与施教者等方面的不同,更体现了二者在教育功能上的不同否则,这两种教育就可以合二为一了遗憾的是,就教育价值及其功能的独立性而言,学校教育正在取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确实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似乎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独特价值教育职能僭越:家长批改作业、功课、陪伴学习等由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僭越,本应由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承担的各项学校教育职能开始向学生家长转移,由此带来了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第二个僭越,这就是学校教育职能的僭越如让学生家长批改作业学生回家做一定量的巩固性作业,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业的批改不应由家长承担,因为让学生做作业既是为了巩固学习成果,也是为了解学情,教师不亲自批改就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

而且学生功课,这是学校教育的直接责任,这一职能必须由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来承担,不应由家长直接承担再者,让家长陪伴学生学习,特别是学校布置的学生在家里应完成的学习任务,一律让家长签字进行确认,这种让家长作“监工”的做法危害有三: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我对你不信任;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管理能力;三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责任意识教育归因僭越:家长会成为对家长的通报批评会家校合作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通过家长会进行家校沟通遗憾的是,今天不少学校的家长会,其主要内容不是家校合作,而是向家长通报学生的考试成绩,甚至考试排名这种形式的家长会缺少家长之间育子经验的分享与交流,缺少教师与家长对孩子学习成长、进步情况的交流与会诊在这里,学生和家长得到的是指责和批评,失掉的是尊严和自信这种家长会将学校对孩子教育的失败直接归因于学生家庭教育的失败,这是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一种赤裸裸的僭越,而且这种僭越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综上所述,避免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或者说,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关键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方面肩负着主体责任;二是学校教育领域的专业活动,即教师应该承担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应向家长转移;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功能定位上的分野必须坚守,学校教育应该尊重家庭教育的优势领域,尊重其应承担的独特责任,不能混淆和消解两者的教育边界。

家庭教育的领域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必须搞清楚家庭教育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在这里,厘清家庭教育的范畴,有以下三个维度家庭教育的优势领域:促进儿童的道德发育家庭历来是传递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在今天,家庭仍然承担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神圣职责习近平同志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回忆自己从小就看妈妈给买的小人书《岳飞传》,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作为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韩国原教育部部长文龙鳞先生强调:道德教育完全是父母的责任人的道德学习是有其关键期的根据已有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的道德学习,即道德推论与道德感性能力形成是大脑前额叶担任的工作,其敏感的发达时期在3~8岁前后,在10岁前后其道德学习能力会达到最佳状态,即道德学习的决定性时期在10岁之前孩子如果能够在前额叶活动较活跃的10岁以前得到充分的道德教育,并付诸较多的道德实践,就可以在大脑刻印电路的帮助下增强对于道德的渴望与责任。

所以10岁之前的道德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科学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获得的成果日益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日本青少年研究所胡霞研究员在《国际比较看中日家庭教育》的研究成果中指出,2015年两位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奖获得者梶田隆章和医学及生理学奖获得者大村智具有如下共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待人有礼貌,全家在一起吃饭,听教师的话,信守对父母的诺言,主动帮助他人、为人服务,找到自己想专心去做的事情透过日本两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所共同接受的家庭教育,可以深刻地感知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做事、谋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总之,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职能这是因为道德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学科,是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一种实践、感知与内化,这种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及其向社会生活的延伸,则为儿童的道德成长提供了最丰厚的土壤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提供基础:为学生书本知识学习提供经验支撑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一直为国人所推崇2016年8月,芬兰启动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经验为起点”其中,芬兰的一个重要改革举措就是推行所谓现象教学。

基于现象的教学”,就是各学科教师一起备课,为孩子们准备的跨学科课堂教学由于一般是以实际生活中某个话题、某个现象为主题来展开教学,又称“主题教学”这为笔者思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即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提供经验支撑,这是家庭教育必须承担的独特责任,或者说,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书本学习提供经验支撑基于以上认识,家庭教育除了关注道德教育之外,还应高度重视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劳动教育长期以来,人们把劳动教育看作是道德教育范畴的事情,其实劳动教育还是一种智慧教育从人类智慧的起源讲,不是“心灵手巧”,而是“手巧心灵”要让孩子聪明,有智慧,有创造性,劳动教育、实践教育是必由之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绝不包办代替孩子的成长,是在唤醒其能做事的能力和活动中完成的,是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开辟出道路的二是体育体育不仅包括日常锻炼,更包括孩子的饮食与营养科学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着“运动不足”的重大挑战,我国面临的挑战最为严峻原因就在于,全社会缺乏一种科学的体育文化,更因为我们的教育被应试教育所绑架,认为体育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会影响孩子升学,这是一种反科学的教育理念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体育活动,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这是最有效的家庭教育。

这种“体育”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良好的健身习惯,更是顽强的意志品质,还有更高的学习效率三是美育美育是一种价值观念,美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本身就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家长与孩子一起建设美好的家庭环境,过一种文明的生活,进行文明的语言交际……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美育课程四是书育就是通过读书来育人家长要努力创设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家庭读书氛围,带头坚持读书,善于与孩子共同分享读书体验,学会倾听孩子的读书感悟五是自然教育自然是人类智慧之源,是净化人类心灵的最佳课程家长要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感悟自然、探究自然,与孩子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无穷,进而引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之心开展家庭小种植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劳动、一起观察,既是自然教育的手段,也是引导孩子走向科学研究之路的有效途径六是社会教育人的社会化进程是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开启的,家庭始终承担着孩子社会化的职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儿童到成人,一个人所经历的家庭生活本身是最好的社会化课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带领孩子去经历丰富的社会生活,更应引领孩子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探究社会七是内省教育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讲究内省,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人生智慧的精髓。

每个人都是在探索与失败中成长起来的,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人的成长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成长的阶梯问题在于,这个财富或者阶梯,需要通过自省的教育,才能成为人生的品格家长作为成人,应该引导孩子掌握这门人生智慧家庭教育向学校教育让渡时间和空间:翻转课堂正在消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随着翻转课堂的兴起,传统课堂教学开始向课外学习时空延伸,以微课程为载体,学校教育对学生课外学习施加的影响开始具有系统化、专业化、制度化的特征,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家庭教育的性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界限被彻底消解,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前预习,到2000年前后国内探索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直至近年兴起的微课,可以说学校教育对学生课外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且日益具有学校教育制度化的特征,以至于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部分家庭教育时空不得不正式让渡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可以说,现代课堂教学的起点已从课内转移到了课外不过,这里的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延伸与传统家庭教育之间仍然具有鲜明的分野一是专业化,它是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在家庭环境中的实施,是教师专业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二是个性化,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可分为两类,既包括面向全班学生的基本学习指导,更包括面向少数学生的拓展性学习指导。

三是协调性,学校对各个学科教师开发的课外课程资源——微课,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各个学科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把学生的家庭教育时间完全占满,必须为学生留下自主学习、差别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家校合作:建构“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不是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分道扬镳,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让学校和家庭两种教育力量共同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贡献全部力量建构“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建设“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努力建构以下四种关系同心”关系:建构“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前提所谓“同心”,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做到“志同道合”这里的“志同道合”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家庭与学校要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使命在这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要么家庭教育缺失,要么家庭教育过度家庭教育缺失,就是有不少家庭,或忙于生计,或限于自身文化素养,没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基本职责,把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职责全部推给学校;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