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特点1、含义: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 ,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全国的军、政、财权全部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法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体制2、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且终身与世袭;(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3)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4)皇权往往借助于“ 神权 ” 和文化专制来巩固统治;(5)地方绝对服从中央3、核心:(1)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并受制于中央4、内部两对基本矛盾:(1)君权与相权;(2)中央与地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1)经济根源:分散的自然经济提供了经济基础——根本原因(2)政治根源:地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3)理论基础: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的思想(4)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5)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2、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政府实行“ 三公九卿 ” 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权力高度集中成为秦朝统治的最基本特征3、西汉巩固:汉武帝设立 “ 内朝 ” 和“ 外朝 ” ;设立了刺史制度;颁布了“ 推恩令 ” 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特点: 强化了皇权 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4、隋唐完善:创立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央官僚机构形成了严密完整的体系科举制, 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特点:用分权的办法加强皇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5、北宋加强:北宋初年,以“ 重文轻武 ” 为基本国策,实施文官体制6、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7、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朱元璋时中央废中书省、丞相,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地方实行更加严格的控制;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皇权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8、结束于1912 年: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四、归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容1、强化皇权 (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专制制度,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2、改革中央机构 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改革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3、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等4、改革官吏选拔制度秦汉用推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5、加强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文字狱。
皇权与相权皇权与相权秦始皇汉武帝隋唐宋明清创皇帝制外朝三省六部制文官体制增设参知政事废丞相军机处丞相权力大内朝三 省 长 官 都是丞相权分六部削 弱 丞 相 的 外朝权力分 散 丞 相 权力防 范 武 将 分 割相权内阁形成皇权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秦汉的三公制度·隋唐的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三,体现皇权的加强·宋太祖的文官体制,防范武将篡权·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清朝又设军机处从中央机构及其职能变化看专制主义的发展包括:秦、唐、宋、明、清中央机构及其职能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专制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过程地方与中央秦: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元朝:行省制度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行政体系2、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4、地方权力分散5、中央控制地方官任免、监督、考核 ●弊端:1、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效率低下2、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从地方机构及其职能变化看中央集权的发展包括:秦、西汉、北宋、明、清等时期地方机构及其职能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权力的过程。
选官制度先秦:世卿世禄,两汉:推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科举制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1、积极作用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3)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2、消极作用:(1)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2)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秦朝“ 焚书坑儒 ” 、汉朝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清朝 “ 文字狱 ” 3)在古代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3、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古代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古代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六、几个相关问题的拓展1、从理论的发展、对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的加强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考试、南宋朱熹的理学、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思想专制统治,是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2、西方的中央集权制度15 世纪后期到16 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19 世纪下半期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的集中要求政治权力的集中,更趋向于中央集权采用单一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实行中央集权;采用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地方政府虽有相当的权力,但国家大权仍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3、中国与西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异同西欧中央集权是在中世纪民族国家是产生以后出现的,中国中央集权是在封建社会之初秦汉时期产生的比欧洲早1700 多年中国和西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都起到过维护民族利益,抗击外国侵略的作用,所不同的是中国专制主义执行“ 重农抑商 ” 政策,阻碍商品经济,扼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欧君主专制起过双重作用, 西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建立的初期往往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后期经维护封建生产关系,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4、为反对专制主义,中外先进思想家提出的新观念包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5、近代中国为改变专制主义统治进行的重大斗争包括:维新变法运动、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