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一、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二、知识结构背景时间:1898 年 6 月 11 日(定国是诏)--------9 月 21 日(农历戊戌年)主要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 1)结果 标志:1898 年 9 月 21 日,戊戌政变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性质:是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是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爱国性:维新变法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是爱国的进步性: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启蒙性: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戊戌变法(1)政治因素: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直接原因)②统治危机: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2)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根本原因)(3)思想基础:19 世纪 60 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 90 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百日维新意义2三、思考与讨论1、完成下列表格3、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社会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群众基础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革的进程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各地阳奉阴违国际环境(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2)列强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内容 作用 局限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3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4、阅读下列材料:(13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回答:(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 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2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 分)其依据是什么? (2 分)(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 分)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3 分)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 分)(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2 分)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2 分)(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4 分)5、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为:“康熙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 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Kuang Hsu 帝是谁问题:(1)请写出 Kuang Hsu 帝的正确译名,并简要说明理由 (4 分)(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提到郑观应?(4 分)4答案:“光绪” ,郑观应与光绪是同时代的人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维新运动是近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宣传变法,是早期的资本家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枪、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陈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摘自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界得法;兴学校,广书院,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摘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请回答:(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判断其阶级属性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如何评价?答案:(1)学习西方科学,实行经济、军事改革,富国强兵阶级属性为地主阶级洋务派(2)由学习科技到学习先进政治制度,由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根本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3)定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康有为等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试图依靠皇帝实现其主张,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但是变法实践具有进步意义。
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三年来,泰西专以中国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上清帝第五书》材料 2:“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上清帝第六书》材料 3:“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回答:①材料 1、2 两则上书出自谁手?依据材料 1、2 说明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反映了什么政治要求?②根据材料 3 结合课本知识分析作者政治思想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加以认识?5答案:①康有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要求实行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②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进步性:体现了要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局限性:反对顽固守旧思想,但不敢正面对抗,而是借用孔子名义,并企图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反映了其阶级本质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