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宫:地质宫:““帝王帝王””之上的宫殿之上的宫殿长春晚报 3 月 5 日电(记者张贤达)伪满洲国建立后,拟把长春建成一流的国都在“新市区”进行重点开发建设,强行迁走 20 多个村屯的居民,拆毁农民的房屋从 1932 年~1941 年建造了一大批各类房屋,包括日伪机关、会社、高等院校、官地、公寓和民宅等建筑物众多建筑中,有一座“最重要”的建筑在完成地基浇筑和地下一层建筑后,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致使日本财政紧缺,无力支付浩大的工程款,而不得不停工这座“最重要”的建筑物,就是溥仪想在长春模仿北京故宫而建的皇宫,今天的地质宫就是在其规划中的太和殿地基之上兴建起来的地质宫,一个能够唤起长春人无数回忆的名字和地方记忆深处,那里曾被一片茂密、高大的松树遮挡住了视线,却也使没有接触过它的人,对它多了几分神秘之感,凭空多了许多臆测之想无论何时,第一次走过地质宫的人们,都会被地质宫的宫廷式建筑外貌所吸引位于新民大街主轴线北端的地质宫,是利用伪满拟建新“皇宫”的地基建设起来的1953 年动工,1954 年建成之后,这里作为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使用,因此取名“地质宫” 建筑学家们说,地质宫把中国古典建筑形式运用到新建筑中,是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仿古建筑之一。
抬眼望去,这座 5 层高的建筑呈“一”字型排开,只是中部屋脊比两侧高出中部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两侧为双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歇山尖处装建换气窗,周围装饰彩画雕花檐口、斗拱、梁枋都喷油彩外装修十分讲究、华丽立面正中单檐下的 5 层楼设计为宽敞的楼台,装配洁白的雕花栏杆和红色圆明柱 6 根居高临下,可俯瞰半个春城美景和南湖风光,很多人把此处称为“观景台” 在两侧重檐下的 4 楼也建有楼台,装配洁白的雕花栏杆 “观景台”下为正门的高大外门廊,门廊由 6 根直径 1.1 米的圆形朱红明柱撑起,威严壮观,柱间挂 5 盏大型宫灯,华贵高雅廊檐铺绿琉璃瓦门廊前是宽阔平坦的大平台,面积约为 500 多平方米平台前为双梯段直跑式 20 阶的石台阶,两侧修建宽敞的水泥坡道,机动车可直达平台台阶和坡道之间耸立着精工雕塑的金龙蟠玉柱和高大的狮子滚绣球坡道和平台的结合点建有两座现代的灯柱,明珠似的灯罩光彩熠熠玉柱和石狮排列在正门前的左右,威严庄重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富丽堂皇门廊前大平台两侧,各建有观礼台,宽 6 米,长 20 米并有洁白雕花的栏杆观礼台和平台连为一体,可布置大型主席台并容纳千人观礼大平台和观礼台主要为群众集会活动而特意设计的。
进入正门为宽敞的天井式门厅,天井面积为 182.85 米,正中悬挂着郭沫若亲笔题写的“地质宫”匾额,门厅上方有精工巧匠绘制的天花,天花、梁绘有色彩艳丽的白鹤和花草,柱角处为剔透的花绘装饰门厅中耸立 12 根大理石贴面的承重柱,构成天井,可直望3 层楼天花周围墙壁为 1.3 米高的水磨石墙裙,墙面绘有油彩画地面为光洁华丽的大理石左右扶手端部各有一对厚重、华贵的双狮大理石花台门厅两侧为宽敞的走廊和宽大的展览室楼的两端各有 1 部楼梯,踏步为水磨石面电梯部分设在中部楼梯间两侧,可直达楼的顶部以上,是这座建筑可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形状和历史,也是新中国人民书写的历史然而,谈及它的另一段历史则要追溯到伪满时期甚至更早1934 年 3 月 1 日,伪满洲国改称“满洲帝国” ,溥仪由“执政”改为“皇帝” ,在杏花村设坛举行“告天礼”后登基说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想到杏花村和地质宫的联系了此杏花村非今日人民大街旁的杏花村,而是今地质宫一带的旧名据史料记载,杏花村原为村民刘殿臣的私产,也称灌园其间,平冈交错,溪水斜流,小径通径;遍植樱李,而以杏树居多;每至春日,杏花蔼蔼,落红纷纷,所以称为“杏花村” 。
1900 年,由于沙俄军队蹂躏,使花木摧残殆尽1901 年,王昌炽就任长春府知府一日闲暇,偶入杏花村,见其风光秀美,景色奇佳,颇为珍惜于是便带头捐奉集资筹款,将其购下,辟为园林,作为公用观景之地、休闲之所而村民刘殿臣也被作为园工留用,负责园林日常工作园中曾有一舍,为瓦屋三楹,名曰:“课农山庄” ,都是取其“益业于民,以省耦耕”之意溥仪在此祭天登基后,杏花村的名气自然也就更大了溥仪的伪满傀儡政权建立后,1935 年着手兴建新的伪满皇宫,位置便选在风景别致的杏花村,规划的大致范围在今天的解放大路以北,东西民主大街之间而在这个真正的“皇宫”修建之前,溥仪的临时“皇宫”位于今光复路的“伪满皇宫” ,那里原是吉黑榷运局的办公场所在溥仪到来之前,被用做盐仓在日伪统治初期,在这个盐仓的基础上先后修建起勤民楼、缉熙楼、同德殿等,作为溥仪暂住之所这个新建的伪满皇宫,也叫“帝宫” 、 “新宫廷” ,其规划设计从1932 年开始,到 1937 年完成确定,并有部分建筑破土动工这个胎死腹中的伪满洲国皇宫,仿北京故宫,采取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它包括主体建筑太和殿、寝宫、御花园、广场、前门、天安门及左右牌坊等太和殿,今天的地质宫就是在它的地基之上建造起来的。
从1940 年开始修建,到 1941 年停建,太和殿只完成了地基浇铸和一层地下建筑,当时遗留在地面上的只是些裸露着的参差不齐的钢筋头和水泥柱块,形同林木,格外凄凉在地质宫之后的位置上,依次是规划中的寝宫、御花园(包括万寿山和万代池两个主要部分) 据一些老人回忆,万寿山为人工堆砌的假山,其土为挖万代池时所取,山上山下草木葱茏,树种繁多万代池里也曾有过荷花等植物据史料记载,今天地质宫前面的广场,在伪满时期被称之为“顺天广场” ,是民众集会及遥拜皇帝的场所;再往前便是规划中的前门天安门,其设计样式与北京天安门相似;天安门广场两侧,曾规划设有牌坊,表明此处为封禁地,如此处建成,必定是“诸王以下官员下马”之所在这座没有建成的伪满皇宫规划中,御花园、寝宫、太和殿、顺天广场、天安门等建筑均处在以太和殿为核心的中轴线上,其两侧设计分别有警备室、总务楼、太庙、佛堂等宫廷四周环以宫墙和护城河,用以捍卫皇宫皇宫坐北朝南,取自“面南而王”的中国民间传统,并有其面南朝阳(朝日)之意,寓有伪满洲国朝向日本的内涵当日本和伪满政府的如意算盘落空之时,本该让他们得意的创意在正义和现实的撞击下,处处留下的是他们失意的痕迹。
很多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老人脑海中,没有建成的太和殿四周是杂草遍地,其间还有狐狸、兔子等动物出没当记者撰文写此稿时,这座布局合理、造型新颖,既有传承、又有变化创新的建筑,已经陪伴长春人走过了 50 多个春秋,而它自身也经历了从长春地质学院到长春科技大学,再到融入吉林大学的跳跃和变迁夕阳的余光洒向大地之时,地质宫高大的台基、绿色的琉璃瓦顶、红色的廊柱,在阳光下依然熠熠生辉,留给人们无尽的回忆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