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A格式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8.41KB
约16页
文档ID:509233703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A格式_第1页
1/16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1、总则1.1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 象服务的基础, 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的发展, 有必要对 2001 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简称 2001 年版 A格式) 进 行补充、修改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 2003 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 依据,对 2001 年版 A 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 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 2003 年版1.3 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 A 文件和 J 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 2001 年版的“气表 -1 封面、封底 V 文件”,作为 A 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 -1 的全部内容1.4 根据 2003 年版的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本格式在 2001 年版 A 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 的要素项目; 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 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 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 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 本格 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 2003 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 2001 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 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 A 文件的补充,简称 J 文件1.6 2001 年版与 2003年版 A、J 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 2001 年版与 2003年版格式变动 对照表”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2、A 文件2.1 文件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 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 17 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 AIIiii - YYYYMM.TX”T其中“ 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 (保留字) ;“IIiii ”为区站号; “YYYY”为资料年份; “MM” 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 0”;“ TXT“为文件扩展名2.2 文件结构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 为“ ??????”,质量控制部分的结束符为“ ****** ”, 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 ######” 具体结构详见附录 1:A 文件基本结构2.3 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 12 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 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

各组数据间隔符为 1位空格前 4位为纬度, 其中 1~2 位为度, 3~ N”分别表示南、北纬前 5 位为经度, 其中 1~3 位为度, 4~ W”分别表示东、西经2.3.1 区站号( IIiii ),由 5 位数字组成,前 2 位为区号,后 3 位为站号2.3.2 纬度()Q,由 4 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4 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 0”最后一位“ S”、2.3.3 经度(LLLLLL),由 5 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5 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 0”最后一位“ E”、2.3.4 观测场拔海高度( H1H1H1H1H1H)1,由 6 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拔海高度参数,实测为“ 0”,约测为“ 1”后 5 位为拔海高度,单位为“ 0.1m”,位数不足,高位补“ 0” 若测站位于海平面以下,第二位录入“ - ”号2.3.5 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 H2H2H2H2H2H)2,规定同观测场拔海高度2.3.6 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 H3H3H3),由 3 位数字组成,单位为“ 0.1m”,位数 不足,高位补“ 0”2.3.7 观测平台距地高度( H4H4H4),由 3 位数字组成,单位为“ 0.1m”,位数不足,高位 补“0”。

2.3.8 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 Sx1x2),“ S”为测站类别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 示x1x2 由 2 位数字组成, x1 表示观测方式, x2 表示测站类别 x1=0 时器测项目为人工观 测, x1=1时,器测项目为自动站观测 x2=1 为基准站, x2=2为基本站, x2=3为一般站( 4 次人工观测), x2=4 为一般站( 3 次人工观测), x2=5 为无人自动观测站2.3.9 观测项目标识( y1y2y3y4y5y6y7y8y9y10y11y12y13y14y15y16y17y18y19y20 )由 20 个字符 y1⋯⋯y20 组成,分别表示 A文件 20 个要素全月数据状况例如,某月气压要素, y1=0 表示人工观测, y1=1 表示自动站观测(若由自动站观测和人工观测两段构成时,该月 所有的数据统一视为自动站观测数据), y1=9 表示全月数据缺测2.3.10 质量控制指示码( C) C=0表示文件无质量控制部分, C=1表示文件有质量控制部 分2.3.11 年份( YYYY),由 4 位数字组成2.3.12 月份( MM),由 2 位数组成,位数不足,高位补“ 0”。

2.4 观测数据2.4.1 数据结构2.4.1.1 各要素排列观测数据由 20 个地面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在文件中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 20 个要素的名称 (指示码)排列顺序如下:气压( P)、气温( T)、湿球温度( I )、水汽压( E)、相对湿 度( U)、云量( N)、云高( H)、云状( C)、能见度( V)、降水量( R)、天气现象( W)、 蒸发量( L)、积雪( Z)、电线积冰( G)、风( F)、浅层地温( D)、深层地温( K)、冻 土深度( A)、日照时数( S)、草面(雪面)温度( B)其中海平面气压归并到气压, 露点温度归并到湿球温度, 地面状态归并到草面 (雪面) 温度, 成为该要素的一个数据段2.4.1.2 各要素基本数据格式 每个要素由指示码、方式位及该要素一个月的观测数据组成⑴ 指示码和方式位指示码和方式位是每个要素的第 1 组数据,其作用是标识要素名称及该要素当前的数据格 式,其格式如:“ PX 其中 P 为要素的指示码,用字母表示X为方式位 ,用 0~ 9、A~Z表示(详见附录 3)当方式位为等号“ =”时,表示该要素全月 缺测,如“ P= ;当方式位为 0或 9(仅限 I )、且第三位为等号“ =”时,表示该要素 有观测全月未出现, 如“I0=”或者“ IX0=表示湿球全月结冰, “R0= 表示全月无降水,“ L0=”表示蒸发器全月结冰,“ Z0= 表示全月无积雪, “G0=表示全月无电线积冰,“ A0= 表示全月无冻土。

”为记录结束符⑵ 各要素数据结构 每个要素由一个或几个数据段组成,每个数据段结束符为“ =”;每个数据段由若干条 记录组成,每条记录结束符为“ ”;每条记录含有若干组数据, 每组数据之间用空格分 隔例如当气压方式位 X=3时,气压由 2 段数据组成,第 1 段为本站气压,第 2段为海平面气压 在方式位中没有说明某个要素数据的组成,则认为该方式位只有 1 段如果某段数据缺省, 则直接用该段结束符“ =”表示2.4.1.3 数据专用字符⑴ 数据组与组之间的间隔符,若无特殊规定和说明,一律为 1 位空格⑵ 云量(含 24 次观测)一日结束须录入“ ”⑶ 云状和云高一个时次结束须录入“ , ”若云状方式位 X=A和云高方式位 =B时,一个记 录结束须录入“ ”,一日结束须录入“ .”;若方式位 X≠A时,一日结束须录入“”⑷ 一种天气现象结束须录入“ , ”,一日结束须录入“ .”⑸ 其余的要素项和方式位, 若每天观测次数小于 24次,一日结束须录入“ ”;若每天 观测次数等于 24 次,一个记录结束须录入“ ”,一日结束符须录入“ .”。

⑹ 每段数据月结束须录入“ =”每个要素最后一段的月结束符同时也是该要素月结束 符2.4.2 各要素数据格式说明 在以下的条目中,每天“4 次”、“3次”、“ 24 次”分别指每天地面气象观测次数每天 4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 02、08、14、20 时;每天 3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 08、14、20 时; 每天 24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 21 时至 20 时,每 1 小时观测一次每天应有数据的组数分 别为“4组”、“3组”、“ 24 组”,除说明外,不包括每天的极值在以下条目中,极值出现时间( GGgg)为 4 位数,前 2 位为时,后 2 位为分,位数不足,高 位补“ 0”2.4.2.1 本站气压( P)、海平面气压( P0)2.4.2.1.1 方式位( x) 气压的方式位有 7 个数据由 2段组成,第 1 段为本站气压,第 2段为海平面气压每段每 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⑴ X=3本站气压每天 4 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 6 组;海平面气压每天 4 次定时值 共 4 组⑵ X=4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段,每段每天 4次定时值共 4 组⑶ X=6本站气压每天 3 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 5 组;海平面气压每天 3 次定时值 共 3 组。

⑷ X=8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段,每段每天 3次定时值共 3 组⑸ X=B本站气压每天 24 次定时及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 26 组,分为 2个记录,第 1 个记录( 21~08时)为 12组,第 2个记录( 09~ 20时及最高、最低值)为 14 组;海平面气压 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组⑹ X=C本站气压每天 24 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 28 组,分为 2 个记录, 第 1 个记录( 21~08 时)为 12组,第 2 个记录( 09~20 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 出现时间)为 16 组;海平面气压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⑺ X=D本站气压每天 24 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 28 组,分为 2 个记录, 第 1 个记录( 21~08 时)为 12组,第 2 个记录( 09~20 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 出现时间)为 16 组;海平面气压每天 24 次定时值共 24 组,分为 2 个记录,每个记录 12 组2.4.2.1.2 有关技术规定⑴ 气压单位为“ 0.1hPa”⑵ 每组 4位数若气压值≥ 10 00.0hPa ,千位数不录入2.4.2.2 气温( T)2.4.2.2.1 方式位( x) 气温的方式位有 4 个。

全月数据只有 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⑴ X=0每天 4 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 6 组⑵ X=9每天 3 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 5 组⑶ X=A每天 24 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 26组,分为 2 个记录,第 1 个记录( 21~08 时)为 12组,第 2个记录( 09~20时和最高、最低值)为 14 组⑷ X=B每天 24 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 28 组,分为 2个记录,第 1个记录(21~ 08时)为 12组,第 2 个记录( 09~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 为 16 组2.4.2.2.2 有关技术规定⑴ 气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