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信任大家肯定领悟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开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读书笔记《论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读书笔记《论语》1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学问 这一段被例在《弟子规》之首古人认为做人首要的是孝,所谓的百善孝为先孝表现为爱父母,敬重父母、听从父母当然像晨省昏定,到是没有必要,但出门前向父母道声别,回家向父母打声招呼,父母须要照看时必需在身边照看一下生活中的敬重礼节必需要做到,与父母看法不一样,可以和顺地沟通,当父母有错时实行温驯的方式指出等在外面要敬重兄长,可以推广到年长的挚友谨慎处事、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修养,对待人和事要讲究诚信,不欺人不欺已博爱众人,与人为善,与修养的人、有良好品德的人交往成为挚友在做人和做事上有余力之后,就可以学习种文化学问了读书笔记《论语》2 通过听朱先生的课,对《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孔子的确是了不得的圣人,同时也相识到儒学与佛法大有相通之处以下就学习体会略谈数端: 一、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生疏,但过去的理解特别浮浅主要缘由是看法与方法不正确,朱先生曾讲过,读《论语》,首先要把看法摆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意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讲、所传,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意,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假如真的能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其次,《论语》作为修行书,到处体现着实践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动,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微环节中,特殊要落实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说过,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殊留意这个问题,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场,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禀性,去习性,格物至知这很不简单,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二、学佛前读《论语》,都是为了学术探讨读来读去,总感到这本语录体著作特别琐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训,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对书的结构、层次也不清晰。
听了朱先生的课后,才明白了这些问题儒家学问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论语》中则多称之为仁,仁是我们的原来面目,是真正的主子,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学,就是一个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众生复归仁性钱穆先生《孔子传》说:“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憧憬无尽追求中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此以外则全可忘……故孔子毕生……其实则只是一志学志道好学乐道之人而已61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一”其实就是仁,曾子为什么说明为“忠恕”呢?仁是道之体,忠恕是道之用,道体难以言传,故曾子从用上说;而且,忠恕也是进入仁体的门径只要弄明白了仁这个根本问题,《论语》就简单懂了,《论语》全篇,其实都在讲这个仁字 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规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宏大的,具有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性的详细表现,是各种各样的规范,是道德之现象作为本体,德性永恒不变,不论什么时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孔子的仁学,体用一如,即事即理,体现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却失落了,这样,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剩下一个空壳现在,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道德的时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沦丧无过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复归德性,才能胜利 听朱先生的课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弄清了《论语》全书的结构与层次先生认为《论语》是依据《周易》编排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新颖 ,通过先生的讲解,深感此说的确很有道理在此基础上,学生从自己所探讨的美学专业角度,把《论语》当作一部美学书,因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当然也是美的本体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则第一篇为大道之美,道为乾、为体,其次篇为大德之美,德为坤、为用,第三篇为礼乐之美,礼乐以仁为体方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四篇则为大仁之美,第五篇为涵养之美,第六篇为内省之美,第七篇为师道之美,第八、九两篇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气象风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层次,如其次篇18至21章探讨政治结构中君主、大臣、士、师各自的职分,说明诸方面结合起来,政治才能和谐这些都在讲课分析得很清晰,这样,整篇《论语》的文脉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行,学生看了一些的资料,很受教化,得到许多的启发首先,王凤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近代以来,特殊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学问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曲并倍受打击然而,“礼失而求诸野”,在此危难之时,草根儒学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显现出坚韧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从那时至今,学问界对此始终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学问界不曾有过真正的学问王凤仪先生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现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够适应于当代社会其次,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王凤仪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现出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觉与否,它都“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限制,为恨怨愤怒烦所染污,这种天性便不能显现只要我们老醇厚实做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证功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最终,对王凤仪的学问(包括整个儒家学问)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醒悟的相识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融的层次有的人说,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能胜利吗?若论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佛法门,净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要求 故《观经》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恶人,这正说明信愿力、佛力的不行思议但现在有人把儒家学说(甚至《弟子规》)当成往生的条件,这种知见是大有问题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仔细学习儒家学说,实践王凤仪先生的学问,这能够培育我们真诚意,格物至知以对治习气,化禀性去习性以复天性,这都有利于增上我们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相识孔子本人的形象应当是什么?二千多年来,夫子被不断说明、演绎,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也曾被称为丧家犬。
这是一个说明学问题,佛法则称之为唯识所现孔子的形象是由说明者心性境界水平确定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外显通过学习《论语》,真实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也真实感到全部语言都不能完备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迷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站得多高,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全部学问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原委的真理,只有从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张商英所说:“吾学佛,然后知儒同理,学佛然后才能识夫子面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认为夫子是儒童菩萨,并说:“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大师道眼圆明,境界不行测度,我们当仰信祖师之言,不以凡情测度夫子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听朱先生讲课也是特别开心的,期盼着先生讲后十章,还有《高校》、《中庸》等读书笔记《论语》3 论语,就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他的许多高尚品德就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非常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
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宝,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就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知我们的觉得非常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就是: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就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须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敬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就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困难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唯恐就是不行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就是强人所难吗?人不就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就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就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就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很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需要他人明白,必需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敞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就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常常被人讪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假如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就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就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争论为自我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我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我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就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就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就是你须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就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莫非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怜悯和怜悯?这样作莫非不会太悲伤了吗?于就是,终日沉醉在视察别人对自我的看法之中,优柔寡断,无所作为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却只就是追求理解理解不就是牵强的,就是须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相互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需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忧别人呢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