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 张三元1, 田辉玉2 (1.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武汉工程大学党委,湖北武汉430205)Reference:科学发展观进课堂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过程中,要把握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坚持符合、贯彻、体现科学发展观基本精神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评价标准,注意“贴标签”、“结合”、“撞车”等问题Keys: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发展观;教学内容;重构C642:A:1672-9749( 2011)04-0066-04科学发展观“三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然使命所谓“三进”,就是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其中,进课堂是关键,即课堂教学中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课堂教学包含着两个基本的方面,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里着重讨论教学内容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主要是使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内容则具有灵活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进课堂既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又是进大脑的主要路径。
而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的过程一、把握一条主线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理所当然,科学发展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搞清楚这两个问题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这门课程要着重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层面上阐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说到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这一点,列宁早就有深刻的论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它把一个“完整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埸-方面,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他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用黑格尔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知识是相对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论品质作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实践的产物,从根本上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新表达,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个意义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时代性,即总是在发展中来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因此,科学发展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题中应有之义或者说,科学发展观教育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脱离了实际,空洞、抽象、苍白,没有活力二是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贯穿于全部教学内容之中现在使用的四本统编教材,都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编写的,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精神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贯穿于这四本教材之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在教学内容之中,这条主线只能强化,不能削弱而且,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应该而且当然有所不同,否则,就是照本宣科教材内容较为庞杂,比较重视理论的逻辑性、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线条则应该相对简单一些,侧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即把学生对理论的接受以及理论向能力素质的转化放在首位,突出实效性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时,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必须十分清晰《原理》课程,就要特别注意凸显这条主线教材体系的理论起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终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说,这么处理是比较科学的,它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但这也有一个缺点,即先讲物质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觉: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一般的物质。
而且,物质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尾并非十分契合实际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所讲的“物”,并非一般的物质世界,而是现实世界、人的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是对现实的人的关注离开了对现实的人的关注这个根本点,马克思主义科学与人性的光辉就黯然失色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做这样的处理:实践是最基本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的概念实践是一个物质性的范畴从实践到人的全面发展,首尾相衔,一以贯之,既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事实证明,这种处理较容易为学生接受,效果较好这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有人会说,科学发展观不是人的发展观,不能只谈人这当然是对的,但不关心人,不注重人的发展,就不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分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因此,科学发展观是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科学的全面发展理论吗?再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说:“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除此以外,没有其他。
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的最新表达现实的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人民的立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政治立场正如《原理》教材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原理》课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和方法论二、坚持一个根本原则和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是动态的,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教学内容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选择、重构和完善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又一个重要特征那么,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呢?或者说,选择与重构的根本原则和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根据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符合、贯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是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的根本原则,也是根本的评价标准。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中,我们一定要坚持这个根本原则和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效性和感召力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要做到两个“吃透”一是“吃透”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这又包括两层意思,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前者要解决的是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这一点很重要不弄清这一点,就会缺少让科学发展观进课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后者要解决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重要既然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或者说教学内容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那么,如果不“吃透”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二是要“吃透”教材教材体系是“课本”的基本呈现形式,课本是一课之本,立足课本体系,就是立足教材体系;而教学体系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具体呈现教材体系或课程内容体系的载体因此,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依托尽管现行教材仍存在着许多需提高与完善的地方,但应该承认,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教材体系,因为它较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精神,较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
但是,教材内容只是提供了一个“舞台”和“剧本”,教师的魅力源于教师对“剧本”的深刻理解和在“舞台”上表演的挥洒自如再说,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原理》课程3个学分,本应有48-54个学时,但大多学校实际执行36-46个学时甚至更少(笔者知道最少的为8个课堂学时).显然,丰富的教材内容与有限的教学时数构成了一个很大的矛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不“吃透”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就是一个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实际上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即选择层面和重构层面或者说,这是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阶段或环节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解决的是“讲什么”的问题教材上的内容,哪些一定讲,哪些可以不讲,弄清这个问题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基础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其一,哪些基本理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毕竟是“理论课”,是“理论课”就得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都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再怎么灵活,有些东西是必须要讲的舍弃了这些东西,也就舍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或“根”譬如,在《原理》课中,有些教师不讲“两个必然”,这是不对的因为“两个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体现,是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再譬如,有的教师不讲人的全面发展,同样也是不对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当然是,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不把握它,就回答不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确,这些问题都不太好讲,特别是对于理论功底不够深的教师来讲更是如此其二,要解决学生什么样的思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虽是一门“理论课”,但不能只有理论,还必须要有实际,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无力的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来选择教学内容笔者一直认为,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学生缺什么就补什么,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别于其他纯知识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根据二是教学内容的重构,亦即再创造的过程,解决的是“如何讲”的问题当然,这里的“如何讲”指的是内容上的“如何讲”,而不是指教学方法上的“如何讲”,即如何把选择的内容构建为一个科学的体系,亦即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问题教学法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个方法值得提倡和尝试,但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一个误区,即教学内容不具有系统性。
系统性是理论的第一特征没有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就得打个问号当然,系统性不等于科学性,但科学性必须以系统性为前提如果选择的内容不能形成系统,支离破碎,它的理论特性就被抹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它必须具有系统性,即科学的体系因此,教学内容也必须符合这一要求,否则,就不能帮助学生对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