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舞蹈的同源性和交融性中国的武术和舞蹈 (特别是民族舞) 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 的一部分,带有浓厚的民族形式和传统色彩,除了用语言、 文字表现和 记载以外,主要是用身体语言来表现民族文化的特 征舞蹈和武术在 形式上没有本质的差异, 他们都含有‘舞'的成分,在表现形式上都要 求有艺术表演的技巧和美的形体感及 韵律感” [1]1. 武术与舞蹈的同源性 《山海经》中记载着有这样一则神话故 事:“刑天与帝至此 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 脐为口,操干 戚以舞 ”《山海经》 又载:“大乐之野, 夏后启于此 舞九伐 ” 《礼记》:“一击一刺为一伐九伐”之说明了原始武 术在 这一时期不仅有简单的单个技术,如劈、扎、刺、砍等,而且有 一 击一刺的连续演练古籍记载虞舜时期,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还保留着原始的图腾武舞 “在近代 某些 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风俗中, 还可以看到原始宗教与武术 的联系 如云南纳西族的祭神武舞“东巴跳”, 常常几十人手执 武器狂舞以此供 奉部落的神灵” [3] 此外,还有羌族的“铠甲 舞”,景颇族的“刀 舞”也都是远古战争舞蹈的形式 这种图腾 式武舞不仅仅代表着某种肢 体语言符号, 也蕴含着原始舞蹈的动 作和手持武器的原始武术动作。
从这些史料记载不难看出, “武”与“舞”在远古时代就已 经有 着共同的起源, 其中表演的“武舞”也可以看作是武术与舞 蹈早期的一 种交融 在古代, 当武术和舞蹈没有像今天发展的这 么有艺术性的时候,很难区分武术、武舞与舞蹈可以说,在古 代有许多“舞”的形 式, 既是现代武术之先导, 也是当今舞蹈之 源2. 武术与舞蹈的交融性2.1 古籍中出现过“武”与“舞”通用的现象 “武”、“舞”在古 代是通假字,武即舞例如《诗经》中 记作“象舞”,而《礼记》中则 记作“象武” 《释名 . 释言记》 中记有:“武,舞也,征伐行动,如 物鼓舞也” [4] 对于此史 料记载可以看出,古时候“武”、“舞”两 字是相通的,意思也 是相同的2.2 古籍有“武”中有“舞”,“舞”中有“武”的记载 《山海 经 . 海外西经》中记载的有:“大乐之野,夏后启于 此舞九伐所谓 “九伐”就是指,一击一刺为一伐,共操练九 个回合 这种“九伐舞” 在其动作和表现形式上, 都已经具有武 术中击、刺的技击含义,同时也 有向“舞蹈”方面发展的迹象2.3 现代舞蹈动作编排中有武术动作的元素 中国现在舞蹈动作编排 中存在大量武术动作, 如中国著名青 年舞蹈家黄豆豆最具典型的 《醉 鼓》 以及他在雅典奥运会中展示 中国民族特色的 8 分钟内的领舞阶 段,里面包含有武术中的空翻、跳跃、扫腿及转体等动作。
2.4 竞技武术套路编排及演练中夹杂着舞蹈的元素 现在的竞技武术 套路的动作编排无论是单个动作还是组合 动作,不是考虑有没有技击性 质, 而是首先考虑的是动作的美观、 大方, 即动作做出来的美观程 度 有的竞技专业队甚至请来高水 平舞蹈老师来帮助编排武术套路动作 主要目的是让编排的动作 更具有艺术性和表演性3. 武术与舞蹈两者的相互影响3.1 舞蹈对武术的影响按传统观点来讲, 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基本上是围绕着攻防格 斗性 质而编排的, 但是我们从现在的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可以看 出,这些运 动员的演练方式、演练风格普遍吸取了舞蹈的元素, 表演性极强 武术 套路中动作编排的结构、 走位以及路线的布局 上也吸收了舞蹈的表现形 式 有许多套路, 如在竞技武术中一直 占据半边天,一枝独秀的长 拳,为了加强表演效果,更加引人入 胜,套路里还吸收了一些舞蹈动作 及一些比较花俏动作, 虽然这 些舞蹈动作没有技击性质,但却让运动员 的演练水平大大提高 了同时也丰富了整套动作的内容,更加突出表演 的效果虽然这种武术演练与舞蹈在风格和特点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但这种 配乐的形式却受舞蹈的影响 当今中国武术的重点是发展 竞技武术,宏 扬传统武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武术运动,目 前,在武术比赛的形 式上也大有改变,如长拳、太极拳等拳术, 必须配音乐, 比赛服装不受限制。
这一切都是吸取了舞蹈艺术的 某些 表现手法(我有过两年的拉丁舞训练经验, 拉丁舞分为伦巴、 恰恰、牛 仔、桑巴和斗牛五个舞种,每个舞种无论在训练还是在 比赛时都离不开 音乐, 因为这些舞蹈动作全部是卡音乐的点来跳 的),但是武术套路在 形式上又不改变武术项目所特有的属性3.2 武术对舞蹈的影响中国青年舞蹈家黄豆豆的 《醉鼓》里面包含有武术中的空翻、 跳 跃和转体等动作这只是选其中最具代表且具有影响力的一 例,在其他 舞蹈家和一些舞蹈动作编排中也必然存在舞蹈中包含 武术动作的事例 吴晓邦先生 85 岁高龄时,在《武术与文化艺 术研讨会》上曾感慨地讲 到:“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研究舞 蹈不研究武术是不行的 [5] 可见武术中是蕴藏着丰富的舞蹈 素材的4. 结语 武术套路起初的产生有可能是为了便于技击动作的记忆或 者是古时候在和平年代没有了军事战争, 闲来无事为了娱乐健身 而创造 的一连贯动作组合等等原因, 我们没有确切史料记载可以 证明到底是哪 种原因 但不管套路创作的起初原因是什么, 它在 经历了时代的变迁 和历史的演变,到了如今发展的竞技武术套 路如今我们对待武术的态度则过于死板, 一直把“技击性”作 为武 术发展的主心骨, 我们为何不把武术 (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 也一分 为二的观点来对待呢,不能用一贯思维对待竞技武术,认 为它就是一门 技击术,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只是同源不同发展方 向的两种武术路子罢 了,我们既要注重传统武术(含技击性)的 保护、继承与发展,同时也 要放开对竞技武术追求“审美”的艺 术性的视角来发展。
不能因为“武 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这 一句而束缚了竞技武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