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1矿区概述1井田位置1交通1矿权2自然地理2矿区经济概况2水源及电源21.2 井田地质特征3区域地层3井田地质构造4水文地质特征51.3 煤层特征7煤层概况7煤层赋存状况9煤质9瓦斯9煤尘及煤的自燃9其它有益矿物102 井田境界与储量112.1井田境界11井田范围11开采界限112.2 矿井储量计算11构造类型112.2.2 矿井工业储量112.2.3 矿井可采储量13工业广场煤柱14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63.1矿井工作制度16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6确定依据16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6验算矿井服务年限164 井田开拓19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194.1.1 井筒形式的确定194.1.2 井筒位置的确定采(带)区划分214.1.3 工业场地的位置224.1.4 开采水平的确定224.1.5 矿井开拓方案比较224.2 矿井基本巷道30井筒30开拓巷道33井底车场及硐室365 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385.1煤层地质特征38采区位置38采区煤层特征38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38水文地质38地质构造39地表情况395.2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39采区位置及范围39采煤方法及工作面长度的确定39确定采区各种巷道的尺寸、支护方式及通风方式39煤柱尺寸的确定40采区巷道的联络方式40采区接替顺序40采区生产系统41采区内巷道掘进方法41采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415.3采区车场选型设计43确定采区车场形式43采区主要硐室布置446 采煤方法466.1采煤工艺方式46采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46确定采煤工艺方式46回采工作面参数47回采工艺及设备47回采工作面支护方式50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52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52回采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546.2回采巷道布置56回采巷道布置方式56回采巷道参数577 井下运输597.1概述59井下运输设计的原始条件和数据59运输距离和货载量59矿井运输系统597.2采区运输设备选择60设备选型原则60采区运输设备的选型607.3大巷运输设备选择61运输大巷设备选择61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618 矿井提升638.1概述638.2主副井提升63主井提升63副井提升669 矿井通风及安全689.1矿井通风系统选择68矿井概况68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68矿井通风方式的确定699.1.4 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选择709.1.5 采区通风系统的要求709.1.6 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719.1.7 回采工作面进回风巷道的布置719.2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72采煤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72掘进工作面需风量73硐室需风量74其它巷道所需风量74矿井总风量计算74风量分配759.3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76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原则76确定矿井通风容易和困难时期76矿井最大阻力路线76矿井通风阻力计算76矿井通风总阻力77两个时期的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829.4选择矿井通风设备82选择主要通风机82电动机选型84矿井主要通风设备及装备要求μ859.5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85瓦斯管理措施85煤尘的防治86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86防水措施86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88参考文献90浅析煤矿软岩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911.引言912.软岩巷道的概念912.1地质软岩912.2工程软岩922.3 地质软岩与工程软岩的关系933.软岩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与工程特性933.1 软岩的物理性质93软岩的结构特征933.1.2 软岩的水理性质943.2软岩的力学性质96瞬时加载的力学性质96软岩的流变力学特性96软岩的变形与强度特征983.3软岩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的关系99软岩矿物成分与力学性质的关系99软岩微结构与力学性质的关系993.4软岩的工程特性99可塑性99膨胀性99崩解性100流变性100易扰动性1004.软岩巷道工程支护基本理论1004.1现代支护理论1004.2软岩工程支护原则与对策1014.3应力控制理论102躲压102钻孔卸压102钻孔松动爆破卸压103开槽(缝)卸压1044.4围岩加固理论104锚杆机械加固原理104化学注浆加固原理1054.5二次支护原理106一次支护存在的问题106软岩巷道二次支护原理1075.软岩工程稳定检测技术和支护技术1075.1施工监测技术107监测的意义与目的107监测的内容与方法1085.2软岩支护结构类型1085.3围岩外部支护109砌碹支护109金属支架支护109混凝土大弧板支护1105.4围岩内部加固支护110传统锚喷支护110高强预拉力锚杆支护111锚索与锚注支护1115.5软岩联合支护112联合支护的概念112联合支护的原则112联合支护的主要形式1126软岩工程支护技术前景1136.1软岩工程信息技术1136.2软岩工程测试技术113工程岩体结构测试技术113工程岩体强度测试技术113地应力测试1146.3软岩实验技术114软岩CT技术114软岩工程模拟技术114英文原文115THE CUTTABILITY OF ROCK USING A HIGH PRESSURE WATER JET1151. INTRODUCTIO1162. LABORATORY APPARATUS1183. MATERIAL PROPERTIES OF ROCK1194. TEST PROCEDURE1194.1Slot depth variation1214.2Principal variables in jet slotting1214.3Multiple passes of a jet1225. RESULTS1235.1Slot width1235.2Slot depth1235.3Effect of nozzle diameter1245.4Effect of water pressure1265.5Effect of traverse speed1315.6Effect of multiple jet passes1336. CONCLUSION134ACKNOWLEDGMENT135SYMBOLS135中文翻译136岩石的高压水流切割性1361.简介1362.实验室机械1383.岩石的材料性质1394.测试程序1394.1 切割深度的变化1414.2水流切割中的主要变量1414.3水流的多次冲击1425.结果1425.1 切缝宽度1425.2 切缝深度1425.3喷嘴直径的影响效果1435.4水压力的影响1455.5喷头横向移动速度的影响1485.6 重复水流冲击的影响1506.结论152感谢152符号152致谢154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述井田位置孔庄煤矿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西北大约80Km处,井田位于江苏省沛县和山东省微山县境内,其东为山东省微山县金源煤矿,南、北分别是江苏天能集团的沛城煤矿和上海大屯能源股份的徐庄煤矿。
其主井地理坐标为东经116º57′13″,北纬34º 50′20″井田采矿登记边界东西走向长约为12.98Km,南北平均宽约为3.40Km,总面积约为44.13Km2交通矿区交通方便,有徐(州)沛(屯)铁路专用线,在沙塘与陇海铁路接轨,全长82.87Km,有矿区支线到达孔庄煤矿区内公路四通八达,徐州—济宁省级公路纵贯矿区南北,矿区内连通中心区和各矿的公路、铁路通畅京杭大运河从矿区东部通过,可供100吨级机船常年航行,水路交通也较方便,详见矿区交通位置图(图1.1)图1.1 孔庄矿交通位置图矿权孔庄煤矿采矿许可证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0年4月29日签发的,证号为:,矿权范围由24个拐点坐标组成,详见孔庄煤矿井田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表1-1)采矿登记面积为41.1355 Km2,开采深度为-160m至-1300m,有效期限自2000年4月至2029年4月自然地理孔庄井田地貌属黄淮冲积平原,为第四系地层覆盖地区,地势较平坦,地表广泛分布古黄河泛滥的砂质粘土,地形西高东低,陆地地面高程大部分在33.0~35.5m之间,东部昭阳湖湖底高程为32.0m左右,井田内湖堤高程为38.8~40.0m,历年最高洪水位为37.01m(1957年)。
本区属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过渡性气候,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据沛县气象站资料:历年来平均降雨量738.2mm,最大降雨量1290.1mm(2003年),最小降雨量425.9 mm(1988年),最大日降雨量为340.7mm(1971年8月9日),大气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蒸发量为1475.1mm年平均气温为14.2℃,日最高气温为40.3℃(1972年6月11日),日最低气温为-15.7℃(1990年2月1日)历年最大冻土层深度19.0cm(1969年),平均为12.0cm该地区多季节风,春夏季多东南风,秋冬季多偏北风,全年以东南偏东风为主,平均风速2.1m/s,最大风速20.0m/s,湖区风力一般在5级左右,雷暴期在4~9月份根据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标准,大屯矿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处于0.05至0.10g烈度分界线附近,大部分是0.10g,部分是0.05g矿区经济概况沛县为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微山湖大米为优良无公害大米,且本区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机械、食品、化工、纺织四大工业体系沛县又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水源及电源矿区内供作水源的有第四系地下水,地表的湖水和河水,水质一般较好。
孔庄矿的生活用水取自第四系地下水,生产用水为井下排水经过处理后使用矿区内水资源可靠、丰富,能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大屯矿区现有装机容量130MW火力发电厂和24MW矸石热电厂,主要供应矿区生产和生活需要,其余部分并入徐州电网矿井用电接自发电厂,因此用电可靠1.2井田地质特征区域地层本区在太古界的结晶基底上沉积了震旦系、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地层由于加里东运动影响,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地层缺失,在中奥陶统的侵蚀面上,广泛沉积了中上石炭统、二叠系、侏罗白垩系(地层不全)、第三系、第四系等地层现将地层由老至新简述如下:一、震旦系(Z)该系在徐州附近有广泛出露,下统为灰褐色泥岩、粉砂岩、石英细砂岩;中统为青灰、紫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灰黑色致密状含叠层石灰岩;上统为黄绿、紫红色泥岩、砂岩、细晶白云岩、叠层石灰岩及竹叶状灰岩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二、寒武系(∈)厚度大于700m,下部为紫红色页岩、砂质泥岩和细晶灰岩,上部为砾状、竹叶状、鲕状灰岩和灰~深灰色结晶灰岩,产三叶虫化石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三、奥陶系(O)区域厚度600m左右(上奥陶统沉缺),其岩性下部为白云岩、砾质白云岩、灰岩、含云灰岩、岩溶角砾岩、白云质泥岩;中部为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