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白与杜甫差别剖析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KB
约6页
文档ID:287695987
李白与杜甫差别剖析_第1页
1/6

9. Compare Du Fu and Li Bo一-their poetry (occasions, topics, themes, form, etc.), the kind of persons they were, their personalities. Whose poetry do you like best, why?李白与杜甫四十余年前,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曾撰文《李白与 杜甫》,从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分析两位唐代著名诗人,其 主要观点是肯定李白而否定杜甫这里,作者以相同的题冃撰文,试 图淡化阶级立场与意识形态,而从人性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两位诗人 的区别一、李白与杜甫的生平虽然TOPIC中未提到生平的比较,但中国对文学和文学家的评 价一向有“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说法,因此,笔者首先从此 处出发,引出其他方面的比较李白生于公元701年而卒于公元762年,大抵生活在唐代最盛的 吋期李白而是岁吋只身出川,游览了中国从两湖到江浙的大好河山 他到处游历,希望通过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见,一 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的漫游却一事无成, 知道天宝元年,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名震天下。

安史之乱后, 他参加了永王的幕府,后来永王与肃宗发主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 后,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被赦免,晚年漂泊东南一带, 后死于中国东南部的当涂杜甫生于公元712年而卒于公元770年,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 时代杜甫扫年在江浙一带漫游,后在洛阳参加科举但名落孙山,之 后又在长安应试,但依然以落第告终直到后来他才通过种种关系做 了一个看守库府的小官安史之乱后,杜甫去投奔肃宗,被叛军俘虏, 之后潜逃,并担任左拾遗的职位随着朝廷军队的节节败退,杜甫被 迫迁徙到了中国四川等地,后漂流到两湖,病死湘江以上内容综 合百度百科、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完成)通过对两位诗人生平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前期比 较顺利,斗志也比较高昂;后期则遭遇了种种失意,斗志也趋于低沉 但总体而言,由于生活在唐代的全盛时期,李白的生活态度是很乐观 的,这也为他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买下了伏笔;而杜甫一生则比较坎 坷,遭遇了家国的破裂,而杜甫由于性格中忧国忧民的因素,导致其 作品更多的是反映老百姓的疾苦,偏向与现实主义风格二、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比较承接上文,笔者提到,李白的作品趋向与浪漫主义,而杜甫的作 品则趋向于现实主义。

1、 李杜诗歌主题的差异李白的诗歌,大量对中国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记述,以及对自身的 豪情壮志的抒发,而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描写,则很少甚至没有其 代表作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等,都是感情 的抒发,景色的描述;而杜甫的作品则偏向于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如 《石壕吏》《新安吏》等作品描写了战乱年代官吏滥征妇女、老人和 小孩入伍的黑暗以及在这样黑暗条件下人们*活的悲惨;而杜甫的… 些抒情诗,也更多的表达的是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对叛乱平息,国民 过上安定生活的希冀2、 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以《蜀道难》《石壕吏》为例)通过阅读李白与杜甫诗歌,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二人诗歌风格的 差异李白的诗歌属于明显的浪漫主义,诗歌中用了大量的比喻、夸 张等修辞手法,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譬如描写庐山瀑布时,说道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比作了银河;又如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道“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海拔并不高的天台山,在他的笔下竟是“网万八千丈”,再看著名的 《蜀道难》,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并没有看见过所谓的“蜀道”, 其中很多是他自己的想象诗歌中贯穿其中的呼告就是一句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巴蜀一带的闭塞,用了 “尔来四万八千 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说法,夸张的说道巴蜀…带的人整整四万八 千年不能与秦塞(陕西一带)交流;随后又有“猿猱欲度愁攀援” “碌 崖转石万壑雷”等极度夸张的辞藻去表现蜀道之险,其余种种,限于 篇幅不一一赘述。

而这样夸张的想象力,是李白是诗歌超越同时代诗 人的重要因素而杜甫的诗,则是偏向于对现实的记述,基于事实,没有夸张的 修辞,比较可信正因为这一原因,杜甫被后世称为“诗史” O以《石 壕吏》一诗为例,诗歌开头就交代的事情的起因“暮投石壕村,有吏 夜捉人”,作者晚上在石壕村的百姓家投宿,晚上遇到了官吏征夫入 伍然后是老妇的哭告:“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O没有任何夸张,只是完整的记述老妇的话语内容最 后老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虽然是一个超出当时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妥协,但 毫无疑问,杜甫没有作任何夸张,而这一事件从杜甫笔下写出,也完 全值得人相信而不是认为这是夸张与艺术处理毫无疑问,杜甫的诗 歌,是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3、 李杜诗歌体裁的差异李杜生活的时代是盛唐及盛唐向晚唐过度的时代,这一时代唐诗 已发展趋于成熟,古体诗、近体诗,以及近体诗中的绝句、律诗已经 有了明确的区分与规则要求而李杜的诗歌体裁,也在这一方面有了 各自的特色李白的诗歌,以古体诗为主,如经典作品《将进酒》《蜀道难》 等,都是古体诗;剩余的近体诗,则以平仄、对仗要求并不高的绝句 为主,而李白的传世律诗,几乎没有。

而这,也正是李白追求浪漫与 自由的写照,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不拘泥与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 而更注重诗歌的实质内涵以《将进酒》为例,全诗句了结构变化多 样,长短不一,从一句三字到一句七字不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中也可以看出李白追求自由与浪漫,渴求无拘无束生活的特点杜甫的诗歌,则更多的是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经典作品《登高》 《春望》等,均是律诗,并且对仗工整,语句严密,甚至因此有了割 裂全诗的嫌疑以《登高》为例,全诗四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以首联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与“渚清沙白鸟飞回”属于比较严密的工对(一 般律诗仅要求颈联和颔联对仗,而《登高》做到了四联全部对仗); 而平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仄仄平平仄”,也同样是严 格的对仗类似的分析剩下三联,也同样可以感受的杜甫诗歌的严密, 真正是做到“戴着镣铐跳舞”从中也可以看出杜甫严谨、缜密的作 风三、李白、杜甫性格的比较从性格上说,李白追求的是不拘一格的自由与浪漫,而杜甫则追 求的是一种本心的责任1、 李口的放浪形骸从生平上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不懈于通过科举制度去完成自己的 人生理想,而是想另辟蹊径,通过名流的举荐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

李白的性格糅合了中国儒道两家的特质,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仰 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其后期参加永王的皇权争夺可 以看出),一方面由不屑于参政,为肉食者谋,希望可以游离于朝堂 俗世之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这样的矛 盾中,李白的生活显得洒脱,或者说放浪形骸,颇有魏晋风骨2、 杜甫的责任意识杜甫的一生,是严谨的一生、稳重的一生,有着极强使命感与责 任感的一生与李白相反,杜甫多次参加科举以求入朝为官,以尽到 报效国家的责任,同时通过科举这样传统的道路,也可以看出杜甫与 李白的轻佻和反的一种严谨态度对家国、对百姓,杜甫均充满了忧 患意识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的是百姓的疾苦和对国家的忧虑,对 家国安定的渴求杜甫更多的接受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明 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至于如“丧家之犬” O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杜 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 忍”何其相似!杜甫的性格,就是重责,杜甫的一生,就是承担责任 与使命的一生3、 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以下内容参考天涯论坛)我们可以把李白与杜甫类比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两位巨星:庄子与 孔子李白继承的是庄子的浪漫与洒脱,乃至于无情。

庄子妻死,庄 子竟可以“鼓盆而歌”,而李白也是如此,一生没有永远的朋友,“桃 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只是逢场应酬,之后再没有见过“汪 伦”二字存于李白的诗歌中,只怕李白早已把这个朋友抛Z脑后公 元744年,李白,杜甫,两位旷世诗人在洛阳相遇,相谈其欢然而 之后,在李白的两千多首诗歌中,只有《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可以 确定是提到了杜甫,其余诗歌中,再不见杜甫身影;然而在杜甫心中, 却始终心怀这段情谊终朝独尔思”“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三復频梦君”“李侯有佳句”“口诗也无敌,飘然思不群”,诗歌 中对李白的思念与赞誉,不胜枚举李白,是一个放浪形骸的浪子, 杜甫,确实一个重情重义的情圣四、李白与杜甫,孰是孰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