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主义的实证研究及展望本文导读:这是一篇关于物质主义的实证研究及展望的文章,作为人格特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感恩对个体的价值观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前, 对物质主义与感恩的相关研究不多, 但都表明, 物质主义对感恩有负向预测作用, 感恩水平越高, 物质主义越低 关键词: 物质主义; 占有; 心理健康; 幸福感; Abstract: Materialism has an impact on the inpidual 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motivation.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researches on materialism at home and abroad. First, it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the concept, dimensions and measurement of materialism. Secondly, it analyzed with emphasis on the antecedents, influences of materialism, a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es related to sense of happiness and gratitude. Give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ism, "blank areas"; and "shallow water areas"; for research are pointed out for further researches which can be done in terms of cross-cultural, intergenerational group comparison, and youth values education. Keyword: materialism; possess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sense of happiness; 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取得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使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与此同时, 人们越来越关注物质的需求和富足, 许多人把"财富和权力";作为评判人生幸福与否的标准, 出现了物质利益至上、 金钱万能的价值观 然而, 对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是否能与人生的幸福共存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 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探讨 一、 物质主义的概念 物质主义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 与"精神主义";相对立, 指物质及其运动是唯一的客观存在 后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 现代社会开始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 物质主义为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注, 并逐渐发展出另一层意思对消费行为的一种倾向 在《牛津英语词典》中, 物质主义被解释为"在生活方式上表现出完全的只关注或注重物质方面内容的一种行为取向";, 其主要表现是"个体全心沉陷于对物质的欲望和无止境的追求而极其容易忽视精神方面的内容, 奉行物质占有至上、 完全以物质兴趣为基础的生活观念"; 然而, 研究者们对物质主义的概念存在多种观点 沃德(Ward)和威克曼(Wackman)认为, 物质主义是个体强调以物质财富的占有来获取快乐和提升其社会地位的一种价值观1】贝尔克(Belk)对物质主义和消费者行为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 将物质主义定义为"消费者赋予时间财物的重要性";, 认为外在的物质财富既给个体带来了满意的生活, 也给个体带来了不满意的生活。
2】里金斯(Richins)和道森(Dawson)认为, 物质主义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个人价值观, 物质主义者将物质财富的拥有作为人生的重心, 并通过消费行为来获得生活的满足 他们还总结了高物质主义者的三个典型特点: 第一, 渴望有高收入, 十分看重物质财富的获取与炫耀, 更少关注自己的人际关系情况; 第二, 自私自利又自我中心主义, 尤其表现在物质财富上, 不愿与人分享自己的物质资源; 第三, 物质永远无法带给他们满足, 不愿意过简单朴素的生活3】古利兹-格(Ger)和Belk归纳了物质主义者的五大特点: 追求比他人拥有更多东西; 相信财物能带给他们快乐; 给予物品较高的评价; 渴望获取与占有财物; 体现出较多不安全感4】西尔吉(Sirgy)在物质主义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研究中, 将物质主义定义为一种情景状况, 在这种状况下, 人们认为金钱、 财富及物质的拥有比生活的其他领域都更重要5】莱恩(Ryan)和德西(Deci)则认为物质主义是一种生活价值观, 关注的是个体的外部占有和资源并调控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因而导致个体把经济方面的成功视为比其他任何生活获得与感受都更有价值的内容。
6】 普伦德加斯特(Prendergast)对香港中学生的物质主义和社会比较进行调查研究, 提出: 物质主义价值观不是单一的结构, 而是一组态度的组合, 它包括个体将物质财富视为成功的象征、 物质财富在个体生活中占位置以及个体坚信越多的财富能带来越多的幸福7】 可见, 虽然学者们对物质主义的看法不尽相同, 但总体呈两种内涵: 一种认为金钱、 财富等物质性利益的重要性高于其他生活利益的状况; 一种是延伸的含义, 代表能够获得成功、 权力、 地位等其他方面利益的一种价值观 从已有文献来看, 多数研究沿用了Richins和Dawson(1992)从价值观角度提出的定义, 即把物质主义看作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个人价值观 Richins和Dawson(1992)通过回顾、 梳理以往学者对物质主义结构和测量的研究, 编制了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Material Values Scale, 简称MVS)3】该量表为五级自陈量表, 共有18个题项, 包含成功、 中心和幸福三个维度, 是目前国内外学者采用最多的一种 其中, 成功指以所拥有财物的数量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是否成功的衡量指标; 中心指财富的获得和拥有占据生活的中心位置; 幸福指坚信物质财富能带来幸福, 是幸福的源泉。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 目前关于物质主义的测量主要采用的是Richins和 Dawson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 李静和郭永玉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 减少了成功维度的2个题目、 中心维度的1个题目和幸福维度的2个题目, 在维度上没有发生变化, 形成了修订后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并在国内广泛使用 二、 物质主义的实证研究 国内外关于物质主义的实证研究还在继续深入笔者认为, 当前的研究视角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一)物质主义与幸福感 近年来, 大量研究表明, 物质主义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物质主义与生活满意度、 积极情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 与消极情感呈显着正相关 有分析指出, 如若青少年在尚未建立经济基础时, 就将物质追求作为其生活的中心, 则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影响其幸福感, 甚至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青少年物质主义倾向越强, 负性情感越多, 正性情感越少, 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越低, 身体状况越差 他们对外在价值的追求与其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 这个循环体系维系了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 却也带来更低的自我评价、 更高的不满意感和更负面的情绪反应。
强调物质的获取和占有, 不但不能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反而削弱了人们对幸福的体验 这可能是由于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而不得, 从而导致的对生活的不满意 国外学者对此也做了许多探讨 Sirgy(1998)在物质主义和生活质量的相关理论上做了大量尝试, 认为物质主义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消极的作用5】物质主义者设定的生活目标和期望值夸大又不切实际, 因而他们通常会表现出生活满意度低、 过分追求物质世界而忽视精神世界的特点 研究发现, 如果过于关注金钱、 形象和名誉等, 其自我实现能力、 活力和幸福感可能较低, 而焦虑、 身体症状和不快乐情绪有所增加 这也意味着, 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可能不利于身体健康 有研究从价值观冲突的视角出发, 探讨了物质主义与其他重要的生命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物质主义与家庭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等集体取向的价值观相冲突, 冲突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紧张, 而这种紧张与幸福感的降低有关 物质主义会导致人们对生活和购物消费的不满, 但是生活的不满并没有增加购物消费活动, 相反, 生活满意度和购物消费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当地认为物质主义是一种积极态度 但无论如何, 应考虑到金钱占有和购物所得在带来生活满意度方面的作用的细微差别。
物质主义者普遍对自己现有的生活状态和家庭生活水平不太满意, 对物质主义的追求和欲望是其不幸福的一个原因 (二)物质主义与感恩 作为人格特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感恩对个体的价值观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前, 对物质主义与感恩的相关研究不多, 但都表明, 物质主义对感恩有负向预测作用, 感恩水平越高, 物质主义越低 波拉克(Polak)和麦卡洛(McCullough)认为, 感恩作为一种慢性情感特征和一种更为短暂的情感体验, 有助于减少对物质主义的挣扎和欲望, 从而减少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兰伯特(Lambert)等基于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积极情绪"扩大";和"建立";的理论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发现, 在高感恩条件下, 通过实验干预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 降低物质主义; 高感恩状态下比低感恩状态下具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低的物质主义 如果具有较高感恩水平, 物质主义与负性情感的关系就更弱 通过实验干预, 能在显着提高感恩水平的同时, 降低物质主义水平相关实验也揭示了降低物质主义的这一可行策略培养感恩 (三)物质主义的前因 对影响物质主义成因的探索, 主要从家庭环境方面展开。
林德莱施(Rindfleisch)等调查发现, 在离异、 单亲等破碎家庭中长大的青年比在完整家庭中长大的更注重物质, 有更高的强迫性高消费水平瓦西里基(Vassiliki)等通过对希腊年轻人的调查, 发现早期家庭的破坏性事件会影响物质主义的发展 此外, 强调自主和个人成就的家庭沟通环境似乎助长了物质主义, 鼓励顺从而不是个人主义的家庭沟通环境似乎削弱了物质主义 研究发现, 父母拒绝与青少年的物质主义呈正相关, 自尊对两者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如果父母拒绝, 自尊高的青少年不易受影响, 而自尊低的青少年更易物质化 这说明, 父母的情绪和行为对子女物质主义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父母间的冲突与物质主义有显着正相关此外, 家庭结构和经济压力也会影响物质主义, 长辈的消费行为会影响晚辈节俭理性消费观的培养 (四)物质主义的影响 尽管物质主义的盛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生活水平, 然而, 绝大多数的研究者仍将目光聚焦于物质主义对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上 1.个体层面 大量研究表明, 物质主义与生理、 心理疾病有正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 物质主义能显着预测斗殴、 赌博和酗酒等风险行为, 物质主义者更易受狂躁症影响。
物质主义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越看重物质富有、 喜欢奢华物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