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自然灾害小结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97KB
约6页
文档ID:491972717
自然灾害小结_第1页
1/6

一、水文灾害(一)、洪涝灾害⑴分布: 世界: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 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 水的直接威胁区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我国:整体:我国的雨涝主要发生在东经110° 移动,北纬20° ~45这一范围东部平原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是导致洪涝发生 的根本原因具体:①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季风区,时空分布与暴雨时空分布一致东部季风区各大江 河的中下游平原还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在大兴安岭一一阴山一一贺兰山一 —六盘山 岷山 横断山以东区域,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一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其次是四川盆地、关中地区以及云贵高原的部分 地区② 融雪洪水: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空间分布:积雪融水:4-5月,东北;冰川融 水:7-8月,西北③ 冰凌洪水(凌汛):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下游部分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 凌汛条件:A封冻:最冷月均温低于0°C; B流向:自低纬(南)向高纬(北)流⑶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七大流域:珠江流域、海河流域、江淮流域、松花江流域、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

2)产生的原因:① 自然原因: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夏季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 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水文:缺少天然 的入海河道(淮河);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闽江);河道弯曲(荆江 河段);河流中下游多形成地上河(黄河、荆江);地形:中下游地势低洼(海河、珠 江),排水不畅;气候异常:厄尔尼若现象等个别年份气候异常变化② 人为原因:中上游滥砍滥伐、陡坡开垦等导致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流域涵 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中下游围湖造田,建垸;人类在低洼地(洪水高危险区)开发;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人为的占用河道、淤塞河 道等(3) 治理措施:① 非工程性措施:建立洪水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制定防洪应急预案;认真执行《防洪 法》,加强防洪规划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和人们防灾减灾意识 及自救互救能力;实行防洪保险等 ②工程性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 还湖;上游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中下游加固加高江防大堤;进行河道整治,截弯取直, 清除行洪障碍;开挖入海新河(淮河,海河),修建分洪蓄洪区等。

4) 案例1:长江中下游多洪涝灾害的原因原因:1、 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2、 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3、 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特别是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水量大4、 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荆 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5、 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6、 异常年份降水增多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措施:1、 加强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树造林2、 中游河段“截湾取直”,疏浚河道3、 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库)4、提高人们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案例2:黄河中游黄土平原水土流失的原因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① 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 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② 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 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③ 以黄土为主,土质疏松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 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⑵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 水土流失。

案例3:淮河多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① 扇形水系,支流众多、汇水速度快、水位上涨快;② 流域落差小,中下游地势平缓,洪水下泄十分缓慢;③ 河道弯曲狭窄,下游又缺少通直的入海河道;④ 湖泊淤积,蓄洪能力差;⑤ 流域内暴雨频繁、水量丰富淮河多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 ①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紧张②土地资源 的不合理利用(围垦);③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二)、风暴潮⑴概念:多发生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是指由 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满溢上陆的现象⑵分类(按成因):台风风暴潮(夏秋季节,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以南) 温带 风暴潮(秋冬季,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 方沿海)⑶危害:毁坏陆地建筑,破坏农田、海堤、码头、港口等设施;影响海上作业,毁坏船 只;海水入侵(倒灌),河水/地下水水质变差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 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4) 最容易遭受风暴潮危害的地区: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5) 成因:持续刮向陆地的大风:如秋冬季节的东北风,夏季的台风,强风导致海水剧 增;有利的地形:海岸线或海湾呈喇叭形,海滩平缓;逢天文大潮,增强潮势。

6) 防御:非工程性措施:加强风暴潮的监测与预警预报工程性措施:加固沿海堤 防;营建沿海防护林;假设防风海堤、海塘★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1、 自然原因:①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夏季西南季风强盛,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孟加拉湾喇叭口轮廓,多发生风暴潮,潮水顶托,加剧洪涝;飓风活动频繁,降水强度 大2、 人为原因:人口城市集中,受洪水威胁大;中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防 洪意识,防洪设施薄弱二、地质灾害 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1、 地震:⑴形成原因:位于板块(具体地区要明确板块名称)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地震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思考】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几个烈度? 【点拨】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一种激烈的形式,一次地震只有一 个震级,因为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因此 震级也只有一个但不同地区受同一次地震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地震烈度有多个思 考】烈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启发学生回答】地震烈度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以 及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有关,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近,烈度越 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越差,烈度越大。

⑵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①震级: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距:震中距短;③震源深 度:浅源地震;④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大;⑤地面 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⑥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⑦震区交通不便;⑧震区地质构造不稳 定,诱发其他地质灾害;⑨民众防灾意识弱,政府救灾不力等(3) 地震的危害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人员伤亡;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 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 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 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如火灾(由 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 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4) 减轻灾害的措施:①非工程性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 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 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岩土体改造加固工程, 防止诱发次生灾害5) 我国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数下降,但经济损失上升? ①地震预测,建筑物搞震 性加强,民众的防震意识加强;②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损 失上升。

(6)地震灾情的对比分析2、 滑坡与泥石流 多发形成原因:(1) 自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地震多发区/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山区;②地形:地势起伏大崎岖;③岩性:破碎,风化碎屑物多,土质松散;④降水(融 水):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强度大;⑤植被:覆盖差2)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过度樵采、开矿等);②工程建设开挖边坡, 破坏山体的稳定性3) 治理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强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等;建立健全减灾工作 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等;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和灾中自救互救能力等防灾减灾 能力工程性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②进行岩土体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 变形山体;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撑物 滑坡: 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 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分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同 程度地遭受过滑坡的危害,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印度、捷克、 斯洛伐克等是受滑坡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 主要危害:常常表现在对房屋和其他工程 设施、耕地、农作物所造成的破坏和河道阻塞泥石流成因: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 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分布:全球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都 有泥石流发生中国、日本、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瑞 士、美国、秘鲁、智利等国的泥石流活动较为频繁主要危害:阻塞河道,冲毁农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滑坡、泥石流三、气象灾害1、 台风⑴生成条件:台风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海洋的温度至少 要保持27摄氏度以上);水汽条件: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动力条件:南北两半球信风 相遇的激荡处,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强烈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 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不易生成台风2)消失原因:①登陆后,高温高湿空气得不到补充,失去强烈对流的能量;台风登 陆后因陆地表面地形起伏不平,摩擦力大,空气涡旋会逐渐减弱,最终消失②移到温 带后,冷空气侵入,破坏其暖性结构,变性为锋面气旋3)发生时间:夏秋季节(北半球7-11月) ⑶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海域为:西北太平洋⑷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5) 龙卷风是热带气旋的另一种常见表现形式(6) 美国多龙卷风的原因:主要与美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关美国国土大部分处 于北纬20°〜50。

之问,而南部为墨西哥湾,其海面上的暖湿空气在春夏季节源源不断 地流向美国大陆,当与西面或西北面越过落基山脉而来的干冷空气相遇时,因暖湿空气 急剧上升而出现强烈的对流,不断产生作为“龙卷风之母”的雷雨云此外,人工改造 下垫面,如草原垦荒、地面硬化等,也为龙卷风的生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7) 台风的影响不利影响:暴雨:洪涝灾害,诱发滑坡与泥石流;狂风:摧毁农作物、建筑物、输电设 施等;风暴潮:冲毁建筑物、防护堤,淹没村镇、农田,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河 流水质变坏;影响海上作业安全等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8) 防御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建立预警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工程性措施:修建 与加固沿海堤防,营建沿海防护林2、 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产生的原因:(1) 自然原因: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 沙质土土质疏松,抗风蚀能力弱等(2)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