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道山亭记,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和诵读,理解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疏通文章大意 2.提出问题,学习小组一起讨论、交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闽地的山水环境、人文氛围 2.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3.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态度和人生理想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初(1068年),任《英宗实录》检讨官,后出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历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皆有善政背景资料,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师孟请他为道山亭作记,他就从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写了一篇记以展现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并表达了对程师孟“抗其思于埃壒之外”的敬佩之情这篇记就是《道山亭记》道山,在福州西面,本名乌石山,唐天宝八年改为闽山,程师孟在任时改名道山。
道 山 亭,基础积累,(一)实词 1. 通假字 自粤之太未通 粤:通“越”,越国 其城之内外皆涂通 涂:通“途”,道路2. 词类活用 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 钩:如钩般弯曲 虽其土长川居之人 土:在本土,川:在江上 昼夜属于门庭 昼夜:在白天和黑夜 三山者鼎趾立 鼎趾:像鼎足一样名词作动词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名:命名、取名形容词作动词 盖已尽人力 尽:用尽使动用法 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 虚:使……空虚 虽下贫必丰其居 丰:使……扩大 既新其城,又新其学 新:使……新3. 古今义 列于中国 古义:华夏族统辖区域;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而长江在其南 古义:指闽江;今义:指长江 沟通潮汐 古义:通向;今义:指使双方能通连二)虚词 虚词的意义 始并为闽中郡 动词,成为 为其通路 动词,是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 动词,治理 为亭于其处 动词,修筑 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 介词,在 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 介词,表比较的对象课文研读,1.本文的主旨和结构如何?,主旨: 通过描写闽地山水的险、奇、美,称颂程公身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突出他的政绩。
结构:,2.第1段中所写的福州的山水有何特点?,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路衬山,把山写活了; 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形”,也写出了山水之“神”3.第2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 ②地势(平而广) 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 ④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 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 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4.文中三四段由写景转入写程公,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 人们评论曾巩的散文纡徐和缓,儒雅醇厚,结合本文谈谈这一艺术特色主要写了程公治闽的政绩 文章开头写闽地山水之险不是主要目的,写程公不怕闽地险且远,而能安于其居,逍遥世外,做出政绩,这才是全文的主旨文章开头由远处谈起,不疾不徐,似乎没有切入正题,第二、三段才不慌不忙接起文脉, 写程公利用闽山耸立的优势,特辟一亭,而程公能因其地,善,寓耳目之乐,将思致寄寓于尘埃之外,志向远大!第四段才直接称颂程公的政绩全文由景及人,既不寓情于景,又不发掘景物的深意,而是平平直直,自自然然,远远道来,娓娓而谈。
文风纡徐和缓,儒雅醇厚体现于此5.合作探究 文章称赞程师孟处偏僻险远却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你认为面对逆境或苦难,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面对逆境或苦难,悲伤、愤懑、抱怨都是无济于事的,不如接受眼前的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改善环境,也改善自己的心境面对苦难,可以以一种更有价值和尊严的方式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