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京津冀鲁豫地区.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07.50KB
约24页
文档ID:49926448
京津冀鲁豫地区._第1页
1/24

京津冀鲁豫地区分析姓名:孙凤 学号:200920210129 :15847571335京津冀鲁豫地区 一.地理位置及在全国的地位 二.区域特征 三.京津地区城市化与可持续发 展一.地理位置及在全国的地位• 1.地理区位优越连接中国东北、西北、东南、中南和通达海连接中国东北、西北、东南、中南和通达海 外的枢纽地区外的枢纽地区2.区域范围l也称华北地区 l京津二市和河北、山东、河南 l介于31°23′~42°37′N l 110°21′~122°43′E l土地总面积:53·66×104㎞2占全国的5.59%3.圈层结构• 北京 • 京津 • 京津唐 • 京津冀 • 环渤海 • 环京津外环4.首都—北京• (1).政治中心 • (2).文化中心 • (3).经济和金融管理中心 • (4).信息中心 • (5).交通中心 • (6).国际交往中心 • (7). 旅游中心 • (8).高新技术制造中心5.北方经济中心-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 • 中央与地方并存经济 • 一批“中”字头企业 • 全国最大的总部所在地 • 全国各地设立驻京办事处 • 富人较多6.天津的地位• 确定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定位,是解决我国 经济南高北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协调 共进的重要战略支点 • 在2006年,国务院批复《天津市总体规划 (2005-2020年),首次明确“将天津市逐步建 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 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 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7.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古人类发源地 • 农业起源地 • 中华民族文化发源8.严重缺水的地区l华北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作为 区域发展中的稀缺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 的重要限制因素 l21%的人口、18%的耕地 l贡献了23%的粮食总产量和27.9%的GDP l水少、人多、耕地多、产出多 l人均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3% l缺水问题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二.区域特征• 1.自然环境 • 2.自然资源 • 3.人口与城市化 • 4.经济发展1.自然环境l华北平原与环带状地表结构 l暖温带办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l农业熟制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l河流含沙量高 较大河流:黄河‘淮河、海河 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 春旱夏涝 地带性自然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类型自东向西依次为棕壤和褐土2.自然资源• 较高的土地资源、较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 源 • 煤炭储量310.6×108t,占全国的9.3%,主要 有开滦、峰峰、京西、鹤壁、平顶山、枣 庄和衮州等 • 石油5.45×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22.4%,主 要油田有胜利、大港、渤海、华北、冀东 、中原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3.人口与城市化• 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区域:没平方公里527人 (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 • 占全国土地的5.59%,承载着全国人口的 21.5 • 中国最大的城市密集区之一以占全国5.59% 的陆地面积承载着全国21.6%的城市4.经济发展• 北方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区 • 2007年,地区GDP为68833.78亿元 • 人均GDP为3.3万元(当年价),是全国平 均水平的1.98倍。

• 三次产业构成:1(5.68%)2(48.74%) 3(45.58%)07年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 以粮棉为主,灌溉发达 的农业体系,是中国主要 的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温带水果生产基 地,重要的肉蛋奶和水果产品生产基地 • 以占全国18%的耕地 • 生产占全国23 %的粮食,38 %的棉花,32 %的 油料,37 %的水果,28 %的肉类,18 %的水产 品 • 人均主要农产品生产量大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发达的交通与物流• 以首都北京为中心,形成了由铁路、公路 、海港、航空港构成的四通八达的交通基 础设施网络4个等级不同的经济核心区• 京津为核心的京津唐经济区 • 石家庄邯郸为核心的冀南经济区 • 郑州洛阳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 • 济南青岛为核心的胶济铁路沿线与胶东半 岛经济区三.京津地区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1.城市化过程与水灾风险 • 2.城市化过程与生态安全 • 3.进一步思考的问题1. .城市化过程与水灾风险•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使得河网密度急剧下 降,在降水量基本未增的情况下,水灾次 数逐步增加 • 城市化导致的区域水网功能的弱化是水灾 增多的根本原因 • 城市化导致不同地貌区水网功能变化导致 水灾风险叠加。

2.城市化过程与生态安全• 保障具有突出生态价值的用地——“生态红 线区”不被城市建设用地侵占 • 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 扩展城市生态安全3.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实施绿地和湿地的协调 与共存? • 如何对待由城市化导致平原游荡型河道向 人工水系变成窄深的上中游河道特征? • 如何保障重要生态用地不被侵占,又为经 济发展留下用地空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