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解读<!--基本属性--> 作者:叶子彤 <!--简朴描述--><!--正文-->
引言中有关“楹联的基本特性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的论述,是最为提纲挈领的一句话,阐明了楹联格律中两个最为基本的规定,乃是楹联的灵魂和精髓从明代李开先的“拘声律,分门类”,到清代汪陞的“字义之死活、虚实,声音之平仄、高下,宜相符也”,再到民国蔡东藩的“字谐平仄,句成对偶,即为形式上之模型”历代联家所归纳出的楹联格律规定,无一不落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引言中所提及的“将千馀年来散见于多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从对偶修辞而言,是指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以来1,500馀年间的诗文对偶理论;从声律规则而言,是指南朝沈约之后1,500馀年来有关中国古典诗文声律理论,特别是明代李开先之后450馀年来有关楹联平仄规定的论述二、基本规则(第一章)部分,重要是论述了联律构成的基本要素作为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一种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构造相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也就是说,同步具有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干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众所周知,鉴于对联给人们最为直观的表象,是一对具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因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诸多楹联研究者便不约而同地从“对偶句”的定义出发,归纳、总结楹联文体的特点及其格律规定。
这种思维方式几乎成为定格,产生广泛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谓之“对联”的概念,即“对联是由字数相等、词类相称、构造相应、节奏相似、平仄相谐、意义有关的对仗构成的对偶句”,亦习惯地简称为“六相”或“六要素”虽然这种对楹联格律的表述方式,是从对偶句的层面而非楹联文体的层面所进行的简朴化的总结,但,它毕竟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且具有易记易学的特点而被广泛传播、进一步人心正是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联律通则》对这六项基本要素予以完善、充实,作为楹联格律的“基本规则”一)、“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相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这一规则涉及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状况下,上下联各自涉及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相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例如,陆润庠题江苏苏州寒山寺联: ﻫ 近郭古招提,毗连浒墅名区,渔水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构造,仍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ﻫ 联语藉寒山寺重建竣工而作郭”,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城郭招提”,梵语,原意为四方,招提僧即为四方之僧,后亦喻指寺院,此指寒山寺浒墅”,苏州西北之浒墅关名区”,苏州之枫桥渔水”句,渔船上点点渔火映入江水中与月影交相辉映。
新构造”,重建后的寒山寺枫江”,寺前的大运河客船”句,化自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联由景生情,你看,渔火客船,月影钟声,恰似一幅深秋夜色图,读来令人饶有情致这是一副三句联上下联各18个字,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的三句构成,总字数亦相等又如,马长泰题岳阳楼联:两字重千斤,可担当,堪称大任;一楼辉四海,因矗立,始见强邦联语采用五、三、四句式构造,令语调铿锵,可谓匠心独运两字”,忧与乐读及起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千古名句仿佛回荡于耳际,作者则以“大任”誉之、仰之、勉之岳阳楼因《岳阳楼记》流传千古而名扬四海矗立”句,虚实相间,既指岳阳楼高耸入云,又喻岳阳楼所承载的“先忧后乐”之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正弘扬光大,此乃强邦之基也这也是一副三句联,上下联各11字,相应字句相等二)、“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构造中处在相似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似,或符合老式的对仗种类,才干构成对仗所谓“品”,就是类通则中使用的“对品”,涉及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按现代汉语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上下联相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要相似而为成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二是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符合老式的对仗种类,即老式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老式的对偶辞格而成对。
古人属对一般把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与现代汉语语法词性的分类对照,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助字”就是涉及目前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涉及某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古人属对的规定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符合两者之一者,均可成对例如,刘心源题湖南长沙岳麓山望湖亭联: ﻫ 世界半疮痍,城郭人民环眼底; 英雄一盼睐,山川门户在胸中 联语藉登临而寄慨,揽云天以兴怀,充足体现了作者的忧乐情思,工稳贴切上下联语中,“世界”与“英雄”、“城郭”与“山川”、“人民”与“门户”、“ 眼”与“胸”,相应之词均为名词相对;“半”与“一”,数词相对;“环”与“在”,动词相对;“底”与“中”,方位词相对而“疮痍”与“盼睐”,前者意为创伤,亦比方百姓之疾苦,唐杜甫《雷》诗有:“故老仰面啼,疮痍向谁诉”之句,当属名词;后者意为顾盼,当属动词,但,两者按同义连用字这一老式的对偶辞格成对,符合老式的对仗种类。
又如,扆军宣题鹳雀楼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联语短短七言,却气势磅礴,且巧妙地化用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引起共鸣,成功地塑造了鹳雀楼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艺术形象,读来令人顿生不凡之胸襟抱负上下联语中相应位置的“空”与“地”、“日”与“河”,均为名词相对;“凌”与“拔”,为动词相对;“白”与“黄”,颜色词相对;“三千”与“第一”,数词相对;而量词“丈”与名词“楼”,则均为实字而符合老式的字类虚实相对之对仗种类三)、“构造相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相应平衡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构造或词语构造要尽量一致,即主谓构造对主谓构造,动宾构造对动宾构造,或偏正构造对偏正构造,并列构造对并列构造有关“构造相应”这一基本规则,必须阐明的是,古人在诗文的对仗实践中,只是立足于字的相对,几乎没有波及词和词组的概念,更没有波及短语及句子的概念句式构造相应的上下联一定可以构成对仗,但已经构成对仗的上下联不一定都句式构造相应王力先生在谈到“对仗上的语法问题”时说,语法构造相似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
但是,我们同步应当注意到,诗词的对仗尚有一种状况,就是只规定字面相对,而不规定句型相似例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而“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韩愈《精卫填海》:“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细”字为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等于“细山石”,而对句则是一种递系句,心里但愿海波变得安静我们可以倒过来说“口衔细的山石”,但不能说“心望平的海波”可见对仗是不能过于拘泥于句式构造相似的鉴于此,对“构造相应”的把握,重要应侧重于上下联词语构造的相应,在此基本上,再合适关注词义配合、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惟此才有助于对于“对仗”的理性把握至于把握的尺度,则是“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相应平衡”,并非强求一致例如,金武祥题江苏江阴环川草堂联: 芙蓉江上占林泉,解组归来,胜境重开摩诘画; ﻫ 桃李园中宴花月,飞觞歌咏,良游愧乏惠连诗 ﻫ 联语遣词秀丽,感事怀人,山水旨趣体现得淋漓尽致上下联起句均为状谓宾构造,结句均为主谓宾构造;“林泉”与“花月”,均为并列构造;“解组”,解下印绶,喻指辞去官职,动宾构造,“飞觞”,传递酒杯,也是动宾构造胜景”与“良游”,均为偏正构造。
摩诘”,唐代诗画家王维之字,“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诗人谢惠连摩诘画”与“惠连诗”,也同为偏正构造从构造上分析,彼此相应,四平八稳又如,廉宗颇题运都市市联:唤南风,布卿云,业承尧舜传薪火;舒健翼,增活力,志比鲲鹏举凤城山西运城被誉为“华夏之根”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穿过汉风唐雨,经历宋韵元声,它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然而,如此丰富的历史人文沉淀,联语却以“业承尧舜”四字概括之,足见其立意之独到,惜墨于现实和将来,倾情于对运城率先崛起于黄河金三角战略发展的赞美和期待唤南风”,可谓出彩之句,含蓄得出奇,那是呼唤来自南方的和风啊,不禁令人重温30馀年前邓小平同志巡视南方的“春天故事”,呼唤改革开放的春风!也许,尚有一语双关之意,令人忆起相传舜时歌颂运城盐池与人民生活关系、诠释世间万物迎承薰风之恩泽的《南风歌》,引起对“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的呼唤上下联起句均为动宾构造,结句均为主谓宾构造及兼语构造;“传薪火”与“举凤城”,均为动宾构造;“尧舜”与“鲲鹏”,均为并列构造等,可见上下联句式构造和词语构造相应一致,尤为工稳。
四)、“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持一致节律,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反复语句节奏的拟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浮现单字占一种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种节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止处来拟定节奏点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例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奏为“风云/三尺/剑”,按语意节奏为“风云/三尺/剑”,两者是一致的再如,“于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两者是不一致的按语意节奏拟定节奏点时,遇到不适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例如,严复题福建福州讲经堂联:愿闻/第一/义;为洗/千劫/非此联为释迦摩尼诞辰纪念而作第一义”,佛教指最上最深的妙理唐李颀《题神力师院》诗曰:“每闻第一义,心净玻璃光千劫”,佛教语,多指无数劫难宋陆游《送春》诗曰:“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联语化用古诗句贴切自然,涵蕴奉劝之旨意上下联均为二、二、一节奏又如,尹元贞题山西古县天下第一牡丹联:花气/醉人,可沁/白蕊/刘伶/酒;叶风/写意,定着/翠枝/贾岛/诗。
相传古县牡丹为唐代牡丹,距今已有1,300馀年,尤以白牡丹为著,花瓣白色晶莹,香气逼人,远观如玉树临风,近赏似仙女起舞联语切地、切景,采用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