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 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 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同年,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 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遵循“先实践,后推广” 的思路,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 开始了实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 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全面推广阶段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 其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 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新课程进入实验 阶段2002年秋季,将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启动省级课 程改革实验区工作,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实验 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 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 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的工作将进入全 面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 到同年级学生的65%至70%左右。
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 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 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 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 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 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 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 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 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 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 应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1、第一阶段(2004年)2004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首批进入高中课改的是:山东、广 东、海南、 宁夏四省区这是新高中课程改革的第一阶段2、第二阶段(2005年)2005年秋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只有江苏省 2004年—2010年高中新课程改革时间表3、第三阶段(2006年以后)2006年进入课改的有五省(市):辽宁、天 津、福建、安徽、浙江2007年有五个省市进入课改:北京、吉林、 黑龙江、陕西、湖南2008年进入课改的有四省区:山西、江西、 河南、新疆2004年—2010年高中新课程改革时间表2009年进入课改的四省区:河北、湖北、 云南、内蒙古2010年进入课改:广西、贵州、青海、甘 肃、西藏,至此全国全面实施新课改 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结构一、课程理念 (1)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Ⅰ)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 素质Ⅱ)学会学习的方法,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 能力(Ⅲ)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增加了学生 对课程的选择性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结构(2)强调整合性,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 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普通高中教育力图塑造的是:不仅能够认识 自然、认识社会,而且也能认识自己;不仅能够 经世致用,而且还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健全人格 的人。
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结构(3)完善评价机制,合理处理校本评价、外部 评价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 评价观n(Ⅰ)完善校本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手册,真 实描述、记录反映学生的教育、发展过程; (Ⅱ)优化外部评价,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 外部评价包括高考和社会的评价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结构二、课程结构高中新课程的整体结构有四大特点:模块制、 选修制、学段制、学分制 1、模块制新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 个层次构成,三者是层次递进的包容关系:(Ⅰ)学习领域:高中新课程由语言与文学、 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 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构成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结构(Ⅱ)每个领域均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 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 语等)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其中技术、 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 学校选择Ⅲ)每一科目又包括若干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 目标,并围绕某一指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 与建议。
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结构新高中课程的这种规划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和 学科的专业性,使得高中新课程富有弹性,一方 面能够避免学生过早偏科,确保学生打下良好基 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 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自主选择,促进学生的个 性发展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结构2、选修制 新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Ⅰ和选修课 程ⅡⅠ)必修课程(必修模块)保证学生有共同 的学习基础普通高中学生必须修满116个必修 学分的课程并取得合格的成绩才能毕业必修模 块的学分占最低毕业标准总学分144分的80.6% 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结构(Ⅱ)选修课程Ⅰ选修模块Ⅰ可以理解为选择性必修课程,即升入高等 学校学习某个专业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获得选修课程 Ⅰ的学分至少是22分,占最低毕业标准总学分144分的 15.3% (Ⅲ)选修课程Ⅱ选修模块Ⅱ是学校开设的任意选修课程,它以校本课 程的形式出现学生获得选修课程Ⅱ的学分,最低是6分 ,占最低毕业标准总学分144分的4.1%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结构3、学段制每年52周,其中学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 期11周学年分上学期20周,下学期20周,每学 期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0周,第二学段10周 ),每学段10周中分授课9周和复习考试1周。
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结构4、学分制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以获得2个 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 模块1学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各4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 学生每年必须参加一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 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 区服务,获得2学分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结构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 学分,三年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 习活动15个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 分),在选修Ⅰ中获得至少22个学分,在选修Ⅱ 中至少获得6个学分,总学分最少达到144分才能 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