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风俗面面观 ——丁婷婷• 姜堰民风淳厚,崇沿俭朴,注重勤劳,尊 敬儒雅,笃守信义,仪文繁多民国时, 姜堰县政府曾作调查记载,包括生活关况 、社会习惯、婚嫁、丧葬等类其中大部 在江苏乃至更大范围多具有共性,唯沿袭 至今,多所变更本志重在县内所特有习 俗,虽不乏陈规陋习,亦如实记载• -----写在前面【食】• 主食菜肴点心酒水• 主食民国时期,城镇居民以大米为主,兼以面食 ,一日三餐,一干两稀通南地区以麦、豆、粟 等杂粮为主,茄子、南瓜、山芋、胡萝卜为代食 品冬吃萝卜夏吃瓜,春秋两季菜当家”三餐 都是糁儿粥、面酸汤,忙时中午才吃小米饭,另 有面疙瘩、焦屑(炒熟的大元麦粉)作“早茶”、“ 晚茶”60年代“旱改水”后,大米渐多,仍以玉米 、面粉搭配里下河地区惯吃大米,忙时早起下 田做活就吃干饭,中午就在船头用河水泡饭吃 1953年粮食统购,农自留麦子多,面食随之增多 ,“早上癞宝爬门槛——面疙瘩;中午河蟮锥屁眼 ——吃面条;晚上油石灰弥钉眼——吃焦屑80 年代后,大米已是城乡主粮城镇居民从求求“籼 米涨锅”进而讲究粳米松软可口,三餐中两干一稀 者渐多。
通南农村也几乎家家中午改吃干饭• 菜肴城镇居民早晚向以腌菜、酱菜搭粥,中餐以 蔬菜为主,晕素搭配近年荤食品消费增多,除 鸡、鱼、肉蛋外,待客时甚至有鱼肚、海参、蹄 筋等高档菜肴通南地区早晚除有咸菜、萝卜干 外,还有家制酱油豆、萝卜烂、豆腐乳作小菜; 中午多为蔬菜、豆腐、卜页,炖蛋就算待客菜肴 贵客上门,即杀鸡剁肉里下河地区菜地少, 常以腌菜、腌黄花菜、“苋菜股”、炖麻虾、炒螺 蛳佐餐逢时过节或来亲到友,才用鸡、鱼、肉 、蛋• 婚嫁喜庆菜肴,城乡有别,并因家境而异 城镇上等酒宴有鸡席、蟹席、鱼翅海参 席,常见的是“六碗八蝶”;中等门户是“四 碟”、“四炒”、“六大菜”农家多为“猪六碗” ,即:红烧肉、炒肉丝、炒猪肝、炒腰花 、炒大肠、肚肺汤50年代崇尚节俭;60 年代中期菜肴日渐丰盛,农家亦开始同街 上人攀比,酒席在“猪六碗”之外,又加拼盘 、鱼圆、杂烩等进入80年代,讲排场、 摆阔气高档筵席要有甲鱼、螃蟹、蛇肉 、鳗鱼等拼盘改作8-10个冷碟• 姜堰鱼产丰富,吃鱼也有讲究:有鳊、白、鲤、桂;无鳞 为下,如鳞、鳅、鳗乌鱼恋窝死”,而“好男儿志在四方 ”,故乌鱼虽不在鳊、白、鲤、桂之列,却为百鱼之首。
连年有余”,乃吉祥之物,节日或送礼必备鲤鱼跳龙门” ,视为祥瑞平时冬吃鲫鱼夏吃乌鱼逢时过节,讲究鲢 鱼,且要成双烹煮时不得切断或缺头少尾上桌时鱼头 朝东,有“鱼入东海,吃掉再买”之说,若朝西,则越过越 低;朝北,则主人要哭;朝南,则事事为难鲢鱼上桌仅 是摆设,不能动筷,要“余”在那里酒宴上有“鱼至酒止” 之俗,示意客人不再劝酒,而如今嗜酒者则故意改叫“鱼 至酒起”,借起闹酒种租田的佃户6月初二不吃长鱼(即 鳝鱼)若地主6月初二请吃长鱼,不是涨租,即要摘田 姓刘人家不吃桂鱼,据说刘姓和桂鱼是冤家,吃了会卡死 乌鱼是放生的小孩种痘,宜吃清蒸乌鱼 • 点心常见的是烧饼、油条、麻团、糖糕、 各式包子和茶食,其中酥饼、薄脆则是姜 堰的名点通南地区农户通常的点心是摊 饼、涨饼、水糕、馒头等待客则用花生 油摊荞面饼里下河主要是糯米制作的团 、糕、糍粑、粽子等团是“大寒”至“立夏” 干重活的点心;粽子则作车水栽秧时的辅 餐;炒米用于待客,脂油白糖圆子用业招 待新女婿或稀客近年,城镇大部居民改 变早起吃粥习惯,点心、早茶已成家常便 餐• 酒类城乡人都习惯饮白酒通南地区旧有酿制白 酒习惯,尤以塘湾闻名,“不饮塘湾酒,枉在世上 走”。
上等白酒称“泡子”(60度以上),次等叫“花 酒”(55度左右)50年代国营酒厂生产“土烧酒” 、“瓜干酒”,颇为广大劳动者所喜爱近来米酒 、汽酒、黄酒亦颇受欢迎80年代,饮酒档次越 来越高,由“洋河”、“双沟”到“五粮液”、“茅台” 主人以名酒为气派,客人则以酒的档次衡量宴席 规格的高低劝酒”被视为热情好客,尤其是“喜 酒”,要喝得“歪歪扭扭”节庆】 •春节春节为延续时日最长、最隆重的大节旧时正月初一,这一天家 庭主人要起五更,点烛焚香,燃放鞭炮,迎接天地神,不焚香不兴开 门男女老少更换新装,殷实者,皮、呢、绸、缎,以示富有贫寒 者,外新里旧,以求整洁;妇女儿童、尢重衣着,力求新颖饮食很 有讲究,晨起,有干丝、果子茶、元宝(糯米圆子)、糕点、生姜等 ,每道不兴吃完,要存一点;中午,要吃隔宿饭,菜肴皆是除夕烹好 的熟菜,意在吃陈粮,年年有余;晚餐,吃面条家人邻里见面都说 吉利话,如恭禧发财,倍加施舍晚间不兴点灯,及早入睡,以祈夏 日蚊虫少初二,向亲友拜年,新婚夫妇给族长至亲送“果茶”初三 大早,各户遣小孩去土地庙争送头香初一不兴扫地,少数待初五敬 了财神菩萨后打扫,且须由外往里扫,意在招财进宝。
初五为“财神 日”,店铺一定要开张接财神老农则从初一到初十观察每日阴晴, 预卜当年人畜五谷吉凶兴衰:一天、二地、三风、四雨、五马、六羊 、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以晴为吉春节期间,文化娱乐活动 丰富多采,有玩龙灯、舞狮子、唱凤凰、送麒麟,尽兴欢娱有民谚 曰:“正月里拜年,二月里玩灯,三月种田蒋垛、大泗、白米一带 正月三十家家蒸蒸馒头,祝六畜兴旺•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俗名灯节正月十三起,家家“扯天灯” ,名“上灯”,以求合家目明这天早上吃汤圆;十八“落灯 ”吃面条民谚云:“上灯圆子落灯面,要吃圆子到明年 灯节期间,姜堰东岳庙、都天庙、龙王庙里置屏灯,灯上 画“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古典小说人物故事,观众摩肩 接踵,热闹非凡旧时,乡村还有扯桅灯之风即在土地庙前,树十余 丈高桅杆,穿上竹篾圈数十道,每道皆以麻绳相系,如龙 骨,每圈挂灯笼若干(每户一灯笼),杆端系有铃铛,而后 似扯篷帆一般,以兔灯、蛤蟆灯、鲤鱼灯、马灯、八角灯 、飞机灯最为孩子青睐二月二“二月二,家家带女儿是日,城乡家家户户带女、 婿回家作客,热情款待,虽蓬门荜户亦不违例今仍沿袭 百花生日俗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是日,妇女多以红纸、红 布剪成彩条,系于草间,谓之“挂红”,祝百花生长旺盛。
•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清明前十天,各家就忙着“添坟”、祭祖 ;新媳妇则要给新故老人“上花坟”三年满坟时,放鞭炮 、插红纸花,以示脱孝清明,家家祭亡人,以炒砣粉代 肉食檐前插柳枝,谚云:“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妇女鬓边还要戴柳球插柳一俗原为纪念黄巢起义,现已 鲜为人知在蒋垛、张甸一带,还有用杨柳叶拌和荞面摊 饼的习俗,纪念郑成功抗清又说是天神下界看到民间吃 树叶会动恻隐之心,不再降灾姜堰、兴泰、溱潼一带, 这一天有吃冷饭、冷韭菜之俗,以祈长精神,不疰夏;里 下河地区兴吃螺蛳肉和孩儿菊(亦名马兰头)以明目食用 冷饭菜,实从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演而来,本意已被模糊 是日,看麻将,纸牌的人很多,传云:“清明不看牌,死 后没人抬 建国后,民间祭扫习俗基本不变,但封建迷信色彩淡化 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借此组织祭扫革命烈士墓,讲烈 士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立夏“立夏立夏,妇女戴花”是日,妇孺髻根、辫间戴皂 荚花,衣襟上挂皂英叶,说是入夏免打瞌睡;不坐门槛, 免“疰夏”;娘家要给新出嫁的女儿送凉席、凉枕、扇子、 夏布、草帽、澡桶,名为“送夏”;以大秤称量体重,视一 年胖瘦建国后,“送夏”之风犹存,余皆逐渐消失。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采撷新鲜芦叶(俗名“粽箬”) 包裹粽子包心以糯米为主,掺以糯米为主,掺以蚕豆瓣 、红豆、花生、红枣、火腿丁等,形状以四角为多,还有 羊角形、斧头形、菱米形、元宝形等等旧时称五月为“ 毒月”,家家帖“五毒”符,挂钟馗像,门前插艾蒿、菖蒲, 室内洒雄黄水;孩子穿戴虎鞋虎帽,系“百脚绳”,蘸雄黄 酒在额上写“王”字,意为驱邪避秽菜肴讲究“五红”:黄 鱼、虾、咸蛋、苋菜、干咸菜烧肉浴室烧“百草汤(汤里 放艾蒿、菖蒲)”,沐浴败毒建国后,不再贴“五毒”符、挂钟馗像,余皆沿袭• 五月十三日传说为关公生日,一说为关平忌日城乡百姓有吃冷 面的习俗六月初六正值大暑天气,有“六月六,洗白肉,吃口焦屑养块 肉”之谚,兴下河游泳七巧节相传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七天前,女孩用 红、绿、蓝三色线扎于手腕上,叫“扎绒”是日,取下抛 于屋上,让喜鹊衔到天河搭桥,在成牛郎织女团圆之梦 小孩用凤仙花加明矾捣碎裹于指甲上,翌日即成红色指甲 ,传说可以除痰傍晚,小孩子立于庭前,观望天空云彩 ,各评某一朵云的形象彩云变幻莫测,飘忽不定,似奔 马、似群羊、似游龙、似彩凤,凡看得快评得准者,众皆 为之喝彩。
母亲唤女儿于灯前穿针引线,乞求灵巧古诗 云:“七巧楼前乞巧时,金针玉指弄春丝•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是日祭祖礼仪如清明,唯祭奠时间在 晌午时分,有“早烧清明晏烧冬,七月半亡人等不到中”之 谚相传明代某年七月,邑中遭受特大洪灾,百姓未及吃 饭,即葬身鱼腹,均成饿鬼于是,后人形成了晌午时分 敬亡人慰祖先的风俗此俗沿袭至今唯王石乡一带,午 餐吃水饺溱潼湖西庄窑工常开夜工,怕撞上孤魂野鬼, 则在七月半请和尚放利孤焰口以超度当天在高墩上竖桅 杆,悬七盏灯笼,名七星灯(喻北斗星),招唤孤魂野鬼 前来看戏受斋七月三十日传说是日为地藏王生日菩萨开恩放赦,因此民间在 路边、田头、荒野烧纸化钱,祭孤魂野鬼,名“斋孤”还 放河灯,祭河落鬼建国后,此俗渐废• 立秋是日兴吃西瓜,谓可烂吃下肚的猪毛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日,家家吃月饼、圆子、粘饼、藕饼 、喝团圆酒水乡人家必杀鸭子;南乡农家做块锅盖大小 的“月光饼”月儿正圆之时,家家设案,点烛焚香,将时 鲜果饼陈列案上举家团聚赏月,天上人间,千里共婵娟 蒋垛一带还有“摸秋”之说,是日晚,年轻的小伙子到刘 姓家偷碗、鱼网、晚子等物,送给久婚不孕或婴儿多夭折 之户姜堰一带,街上孩子用砖头瓦砾垒宝塔敬月光,去 野外采集各种果实,斗巧取乐,以菱角斗(制作)牛头, 或以扁豆荚斗马,芋头子斗猴子,癞葡萄斗金鱼,豇豆荚 、红豆粒斗晴蜓,家长挑选其中佳作,摆上供案,增添节 日乐趣。
建国后,吃月饼赏月之俗仍兴80年代,每届佳节,人民 政协、统战部门多举行茶话会,与各界人士联谊**,畅叙 国事,促进团结余俗渐消•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城乡群众素有以吃米糕登高 、攀高之俗姜堰镇糕店特制售斜形糕,配制彩纸小旗, 增添节日气氛因白昼渐短,劳力者从此不再加餐吃晚茶 ,谚云:“吃了重阳糕,就把晚茶撂旧时手工作坊老板 于是日设酒菜犒赏职工,示意此后要开夜工,谚云:“喝 了重阳酒,夜作不离手旧日农村雇主于此日解雇放牛 小伙计,谚云:“九月重阳十月朝,看牛的细佬儿往家飘 女孩亦于是日开始缠足,谚曰:“九月重阳十月朝,裹 双小脚儿个个嗷(夸奖)80年代,城乡于重阳开展尊 老敬老活动 冬至即“下元节”,又名大冬,前一日称小冬大冬为人节 ,小冬为“鬼节”,谚曰:“大冬大似年,小冬不值钱境 内民间祭祖,有于小冬,有于大冬,各遵旧例大冬兴吃 番瓜,谓可治头风 腊八节腊月初八,传为释迦牟成道之日,民间有吃“腊八粥” 的习俗富家在粥中佐以白果、红枣、栗子、蘑菇、金针 、木耳、花生仁、茶豆等;贫困户则佐以山芋、胡萝卜、 芋头、杂豆、花生仁等• 送灶腊月二十四民间送灶神 上天白天掸尘大扫除,夜 晚以红豆、糕、糖、肉、米 饭及缀有白果、红枣的柏枝 为祭品,焚香叩拜祭灶。
祭 前,在筷桶里插满筷子,请 灶神上天多报人口,多要口 粮;在灶神爷像的嘴上抹点 糖,并焚之于灰堆旁,灰堆 旁树芝麻秸为“天梯”,让灶 神“上天言好事”仪式由男 主人主持,如男人外出,则 由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