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典籍

1980****05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27KB
约19页
文档ID:273559944
中国古代典籍_第1页
1/19

中国古代典籍 《说苑》 一、内容 《说苑》是刘向(公元前79-前8年)所搜集的一部道德说教和政治劝诫的故事集通行本共20卷,含639章同《新序》一样,《说苑》也主要由从更早的典籍中所摘引的故事组成(参见本书《新序》部分)这二十卷中,每一卷都围绕一个主题,而且几乎每一卷都有一段文字介绍此卷主题,随后是一系列用以说明的故事,许多卷都以下述思想为中心议题,即统治者必须选贤任能,并且他应该勇于接受批评和建议(卷十二及卷七至九),卷十一包括含有劝说的典型事例,说明留意好的建议的作用卷十六是格言的汇篇,主要是关于君主与官吏的行为规范,其他诸卷中,有的探讨了个人与国君需谨慎及警戒的必要性(卷十);有的论述权谋只应为百姓谋福利而不应谋一己之私利(卷十三);卷十五则说明在和平时期也需有军事准备的必要性,卷十九说明礼乐的重要性,而卷二十则强调保持简朴和戒绝奢侈的重要性 二、编纂年代与真伪 在《别录》中,刘向说他将皇家图书馆的《说苑杂事》与他自己的集子和来自民间的本子加以校勘他“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剩下的部分他加以编排后命名为《新苑》 刘向的有一部分叙述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不知道“说苑杂事”究竟是一真实的书名,抑或仅仅是意为“说之苑和杂之事”。

而且,学者们也注意到,虽然刘向声称“除去与新序复重者”,但实际上这两部书仍有一些几乎相同的条目,最后,此书还有一个书名叫《新苑》徐复观推测该书原名为《新苑》,而班固(32-93)在为刘向作传时,有意或因笔误把书名改为《说苑》不管人们怎么理解别录的叙述,有一点总是清楚的,即:与《新序》一样,《说苑》基本上是刘向所编而非刘向所作的集子按照刘向在《别录》中所说,他选择了784章,把它们组成20篇,给该书起了书名,并将它呈献给皇帝 三、文本的历史 根据《别录》,本书共有20篇,《隋书"经籍志》(997页)和藤原佐世的书目中著录此书为20卷,《旧唐书"经籍志》(2024页)和《新唐书"艺文志》(1510页)著录此书为30卷不过卢文弨和其他一些学者怀疑30为20之误所有记载中都把《说苑》归入儒家类在北宋时期该书已经没有完本,据《崇文总目》载,皇家图书馆中《说苑》仅存5卷,曾巩(1019-1083)在他的《说苑序》中引作5篇,但是他又说他能从其他学者手中获得15篇,于是他将这15篇与原有的5篇合起来,于是他恢复了20篇本,然而,他所建的本子缺少《反质》一篇,故曾巩把《修文》第19篇析为两篇,以成20篇之数。

后来,《反质》篇是从高丽本中得以补足的 四、版本 1.所知最早的印刷本是1265年镇江府学印行的刻本,这一版本的明代“修补”版的抄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台湾傅斯年图书馆,它是《广汉魏丛书》中所收《说苑》的底本 2.众多的明刻本中最为重要的是1559年杨美益印行的《刘氏二书》中所收的《说苑》,以及吴勉学在万历(1573-1620)年间所刻本,《四部丛刊》影印收入一不知出处的明代稿本《四部备要》则是以一普通的明刻本为底本 3.该书被收入《龙溪精舍丛书》;《丛书集成》则重印了《汉魏丛书》本,并加以标点 4.刘文典:《说苑斠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28年 5.左松超:《说苑集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61年 五、未附原文的注解 1卢文弨(1717-1796):《说苑校正》,《群书拾补》(《抱经堂丛书》) 2孙诒让(1848-1908):《札迻》 3金嘉锡:《说苑补正》,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1960年 六、最近的研究 参见《新序》条目中的第七部分2、5、6、7条,罗根泽、徐复观、池田秀三和严灵峰的著作。

七、现代汉语本 卢元骏:《说苑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年 八、日本版本 1.《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第6,1974年,饭仓照平编 2.《中国古典新书》,1969年,高木友之助编 九、索引 《说苑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31年;台北成文书局1966年重印 《说苑逐字索引》,刘殿爵、陈方正编,收入《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来德伟 《独断》 一、作者及其著述 蔡邕(133-192,字伯喈,其传记见《后汉书》卷六十下,第1979-2022页)以建议刊刻石经(170-171)最为人们所熟知,在他任职期间他曾多次上书,批评朝廷政治和公众行为,或就震惊朝廷的灾异发表看法有一次他卷入了一个能被解释成谋反的事件中,但被赦免后来他成为董卓的谋士,在董卓失败后也死在狱中(公元192年)当时很多人请求赦免他, 因为他熟知汉代的制度,人们相信他应当被免除死刑以便创作不朽的著述根据他的传记(第2022页),蔡邕编了灵帝(168-189年在位)的帝纪,并写了42篇人物传记,但大部分内容都没有保存下来。

除此之外,他写的104篇诗、墓志铭及包括《独断》在内的其他著述都传流了下来其中的一些可见于《蔡中郎集》一则材料(《尚友录》卷十八)区分了两个同时代的蔡邕,他们都字伯喈,另外一个以孝道闻名的蔡邕则是一个隐士 二、作品的内容 《独断》通常分为两部分或两卷,第一部分开始是王朝、帝制和官制中使用的不同术语开始并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它们常常反映了等级制度有一段介绍性的叙述涉及了皇帝本人和他的各种行为举止的术语;接下来的28段,通常先有一个标题,或冠以“……之别名”的形式,讨论用于礼仪或朝廷活动的词语并试图指出或暗示其等级上的区别这些段落既提到了汉帝国时代的细节也谈到了被归于神话传说中君主的传统习惯的细节 第二部分没有分为赋以小标题的段落与第一部分着重于区分术语的正确使用相对比,第二部分则含有对皇帝在诸如皇家庙中的仪式中所要求的做法和步骤,文本包括前汉和后汉的内容 三、写作年代 文本中列有汉代皇帝的一个表(《汉魏丛书》本下卷,第1页上-3页上),最后的一位是灵帝一个显然原来是正文一部分的注解提到了灵帝22年(据《四部丛刊》本则是20年)的事件(即公元189年或187年)。

然而,如果卢文弨(1717-1796)的想法不错的话,这是后人的窜入这个表应是结束于167年这一观点部分地被一个段落(卷下,第6页上)所证明,这一段讲述皇帝的家庙,也仅讲到汉桓帝为止然而,在卷下第11页下中提到了永安七年,最早的永安年号是258年吴国的年号,这可能要么是一个讹误,要么是后人的窜改该书也许最初完成于灵帝去世的189年之前,提到灵帝死后事的标题或他在位时的事件可能是另外有人增加上去的,也可能是蔡邕在189年[按汉灵帝去世]至192年他本人去世之间补充了灵帝的材料 四、文本的状况 显然文本的状况存在着问题四库馆臣很敏锐地指出了文本上的许多错误,这在《玉海》(卷五十一,第23页上,浙江书局本,1883年)中早已提到四库馆臣还指出文本对汉代皇帝在位时间统计上的偏差,他们还认为,文本中包括了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220年禅位)是在蔡邕死后之事,这说明通行本中并非全都是蔡邕原文,一定有后人的窜入四库馆臣还指出该书在礼制方面从多《礼记》,不从《周官》书中的许多段落与郑玄礼注合者甚多,因而他们所据之书当是同源通行本与古代文献如《后汉书"舆服志注》、徐坚(657-729)《初学记》等中的引文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说明要么是引文不确,要么是通行本有误。

至少从1180年起,学者们就已注意到这些错误 五、文本的传流和版本 卢文弨在为他的校注本所写于1790年的序中注意到本书的传流非常稀少他引用《崇文总目》(完成于1041年;参见仪注类)著录该书为2卷,并认为此书由余择中在嘉祐年间加以重排,并起名为《新定独断》四库馆臣也注意到这一点,并补充说余择中的本子并没有传流下来卢文弨又言,唯一可用的《汉魏丛书》本又讹误很多,而且未必是余择中的那个本子幸好他的一位朋友给他提供了一个宋代版本,即收入1273年由左圭所编的《百川学海》中的《独断》该本实际上是可供利用的最早的《独断》本子《百川学海》本源于吕宗孟本, 吕宗孟在写于1180年的题署中说,他曾改正了原文的许多讹误,卢文弨补充说,实际上文本只有很小的区别卢文弨还对他的两位朋友臧庸(1767-1811)和顾明在编辑此书时的慷慨帮助表示感谢现在能见的《独断》版本可以分为两组:(1)2卷本;(2)1卷本2卷本不仅见于1041年的《崇文总目》,而且见于《文献通考》(给完成于1308年,见第1187章,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36年;第1596页)以及1343-1351年之间的《玉海》(在上述引文中)。

2卷本的第一组《百川学海》本有咸淳年间本及弘治年间本、《汉魏丛书》本(1592年)以及重印后收入《四部丛刊》的有一些异文的1503年本这一文本也被卢文弨所采用第二组可见于约1580年的《古今逸史》和《说郛》,以及严秉衡所编的《增订汉魏丛书》(1791年)第一组有吕宗孟的题署,而第二组则没有其他的不同如下: (1)第一组的标题通常与它们所在的段落分开,因而这些段落皆另起一行而在第二组中则没有分开 (2)文本的差异也不断可以见到,比如: A在题为“天子命令之别名”的部分,《古今逸史》第6页上、《说郛》第11页和《增订汉魏丛书》作“一曰命,二曰令,三曰政”,而第一组的《汉魏丛书》(卷上,第6页下)及其他版本则省去“一曰、二曰、三曰”等字 B《古今逸史》第3页上“无复言之者”,《汉魏丛书》略去“复”字,其他版本也都有这一差异3)至少有一个小注所放的位置不同见《汉魏丛书》本卷上第17页上,在“五等爵之别名”之后有一个小注;而在《古今逸史》第15页上中,这一注少了一个字,而且放在“五十里”几个字之后 除了收在《四部丛刊》中的1503年版本外,所有的版本每一栏都有20个字,在《古今逸史》中半叶有10行,在第一组的版本中,每一页有9行(汉魏丛书)或12行(百川学海)。

看起来似乎这两组版本都出于同一个本子,对此已有一个小注加以说明,可是至今没有明显的证据来说明为什么它不能追溯到1180年吕宗孟的版本 1503年的版本每页10行,每行21字,前面有刘逊同一年作的序(他可能是1478年中进士的刘逊,而不是1427年中进士的刘逊)《四部丛刊》本中还有张元济(1868年卒)一个不知年月的跋张元济提到了《百川学海》和《古今逸史》的刻本,随后是一个各种版本之间的异文表,这些版本中有《汉魏丛书》本和卢文弨的版本(可见《抱经堂丛书》、《龙溪精舍丛书》及《丛书集成》中的重印标点本) 六、注解 孙诒让(1848-1908):《札迻》第十 七、日本“汉文”版本 1669年斋藤三左卫门据《汉魏丛书》本加以重刻,并加以“汉文”标志,该本现收入长泽规矩也(1902-1980)所编的《和刻汉籍随笔集》第10卷中(东京:古典研究会,1974年) ——鲁惟一 (刘国忠译) 《东观汉纪》 72年,东汉明帝诏令编纂他父亲光武帝(25-57年在位)的历史这个工作由班固(32-92)、陈宗、尹敏(30-60在世)、孟冀(44年在世)、马严(98年卒)、杜抚具体负责,在兰台(洛阳南宫的一个皇家图书馆和档案室)进行,编成《建武注记》28篇,其中包括《光武帝帝纪》、《功臣列传》、《公孙述(36年卒)。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