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主教及其修会学习指导一.学习说明天主教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了解天主教的历史、发展及其相关常识,是基督教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内容与教材第二章内容相对应,各节名称和子目名称与教材不尽一致,并将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以理清线索,突出要点二.重点内容基督教官方教会和异端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的形成中世纪天主教的盛衰近代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20世纪的天主教天主教的教义、教规、礼仪和教阶制罗马教皇与梵蒂冈天主教修道生活和修会的起源天主教主要修会的异同之处三.难点问题教会与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关系天主教的传播与西欧列强殖民扩张的关系教皇国的演变天主教主要修会形成的历史背景修道运动对天主教发展的影响耶稣会的活动四.复习题1、试分析异端运动的实质2、试分析中世纪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3、为什么说11至13世纪是天主教的全盛时期?4、为什么说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天主教的传播?5、教皇国是怎样演变为梵蒂冈城国的?6、天主教教义(启示教义)和基督教主要教义有哪些不同?7、试述修道运动的早期发展过程8、天主教修会有哪些共同特点?9、试分析天主教主要修会形成的历史背景10、试评介耶稣会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天主教的早期历史一.罗马国教会的发展与异端从392年开始,基督教的传播范围明显扩大,罗马主教在教会内部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五大主教 (五大主教,即罗马主教、亚历山大主教、安提阿主教、耶路撒冷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
间的争斗随之加剧,这是基督教1054年分裂的原因之一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内部出现了各种与官方教会 (官方教会,即正统教会,尼西亚会议支持的三位一体派相对立的教派,官方教会贬称其为异端早期异端主要有阿利乌派、一性派和多纳图斯教派二.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的形成8世纪中叶,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将武力夺取的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拉文那总督区和罗马地区"献"给教皇 (教皇,源自希腊文páppas,意为“爸爸”初为古代基督教对高级神职人员的一般尊称,11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成为罗马主教的专称教皇国成立后,作为教皇国的最高统治者,教皇既拥有宗教权力,又掌握世俗权力教皇是西欧主要封建统治者之一由此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此后,教会依靠皇权,皇权利用教会,形成了体态完备的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三.天主教的全盛11至13世纪是天主教的全盛时期,封建神权统治在欧洲普遍确立,教会领地日趋膨胀通过长期与世俗君主争夺神职任命权的斗争,教皇英诺森三世统治时期(1198-1216),教皇权势臻于极盛,教皇国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中心同一时期,天主教会还煽动西欧各国封建主对中东地区发动了八次侵略战争,史称十字军东征,并与各国封建统治者联手镇压反对封建神权统治的异端运动。
14世纪以后,天主教会势力开始衰落第二节 近代天主教的发展与现状 一.近代天主教的传播15、16世纪之交,西欧列强开始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天主教也随之传播到美洲和非洲等地,西班牙和葡萄牙是西欧最早向域外派遣天主教传教士的国家17-18世纪,法国、英国和荷兰等亦先后效法之二.近代天主教的发展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见第四章第一节)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为了反击新教势力,从16世纪40年代起天主教会发动了反宗教改革运动,随之召开的特兰托宗教会议是天主教会采取的一项重要行动耶稣会(耶稣会,见本章第四节)是天主教会反对宗教改革的重要工具特兰托位于北意大利,天主教在此召开第19次宗教会议,故称此次会议时断时续,前后共历时18年(1545-1547,1551-1552,1567-1563)会议主旨在于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维护天主教的地位会议通过一系列重要决议:宣布所有新教派别均为异端;坚信天主教教义和宗教仪式全部正确,必须严格遵守;教皇是教会的最高权威,位于宗教会议之上;初次开列“禁书目录”,严禁教徒阅读;创办神学院,加强对神父的培训,等等宗教会议,一译公会议,罗马教皇召开的天主教世界性主教会议,会议由教皇或教皇代表主持,各地主教应邀出席,会议决议须经教皇批准才能正式生效。
在17-18世纪的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天主教会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势力受到严重削弱 19世纪,天主教会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及一些拉美国家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矛盾和冲突,结果不少地方的教会财产被没收,修会团体被解散,神职人员被放逐,教会与政府的协议被废除与此同时,天主教会在英国和美国却得到了发展1869-1870年,天主教会召开了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一译梵蒂冈公会议,或梵蒂冈宗教会议),通过了教皇在信仰和伦理方面“永无谬误”的信条这是19世纪天主教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1870年,意大利军队攻陷罗马,教皇国并入意大利王国教皇退居梵蒂冈,自称"梵蒂冈囚徒",此后教皇国的名称一般不再使用 梵蒂冈,位于罗马城西北高地的东坡上,面积0.44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墙与罗马城分隔,唯东端圣彼得广场向外敞开教皇国时代的政权中心内有圣彼得大教堂、教皇宫、梵蒂冈图书馆、罗马教会档案馆,5座博物馆和2座美术馆等,藏有大量珍贵文献、文物和艺术品三.20世纪的天主教 1929年,意大利政府与教皇签定《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为独立国家,全称梵蒂冈城国,主权属于教皇 1962-1965年召开的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是20世纪天主教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这次会议以天主教会内部改革和基督教三大派别“合一”为主题,目的在于使“处于人类社会趋向大变化的严重危险中的天主教会适应时代的需要”,强调天主教会必须“赶上时代形势”会议最后通过了“教会宪章”和“礼仪宪章”等16个文件,并决定改组教廷机构第三节 天主教基本教义及其他一.教义 天主教教义分为理性教义 (理性教义,亦称自然教义,人的理智所能推论出的教义)和启示教义 (启示教义,亦称超理性教义,超出人的智慧所能理解的、非经天主<上帝>指示所得不到的教义)两种一般所说的教义即指启示教义 启示教义的来源:《圣经》、圣传和历史上教皇的决定 启示教义的内容:①三位一体说②救赎说③终极说④教会说⑤圣母说二.教规和礼仪 天主教会强调,为了拯救灵魂,信徒必须遵守教会戒律(教规)和具体规定,祈祷上帝赐予神恩,参加圣事 天主教教规源自十诫 (十诫,见第一章第三节),在表述和解释上略有不同,并删除了原十诫中的第二诫“不许制造和敬拜偶像”,另增“勿贪(愿)他人妻”作为第九诫 天主教指出,信徒只有参加神职人员主持的七件圣事(七件圣事,见第一章第四节),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三.教阶制教阶制是天主教会内部的等级制度和管理体制,主要由神父、主教、大主教、宗主教、都主教、枢机主教和教皇组成。
四.罗马教皇与梵蒂冈 教皇位于天主教教阶体系的顶部,是天主教会的最高统治者教皇由枢机主教团三分之二的多数选出 近代梵蒂冈城国是个政教合一的独立国家,教皇是梵蒂冈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完全的立法权、执法权和司法权教皇空缺时,枢机主教团代掌权力梵蒂冈与许多国家建有外交关系第四节 天主教修会一.修会 修会是天主教内部教皇控制下的教士团体,数量众多 修会的主要类型:①隐修院隐修院,一译修道院②军事修会③托钵修会④新制修会⑤传教修会 修会的共同特点:①均经教皇批准,并为其所控制②培养神职人员③发圣愿④共同生活,没有私有财产⑤兼办教育、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有的还兴办工商业二.修道生活和修会的起源3世纪以后,一些对世俗生活感到厌倦的基督徒隐居沙漠进行苦修,此举也是为了逃避罗马帝国的迫害,他们被称为修道士(修道士,一译隐修士)初期的修道活动分为独修(独修,修道士遁入荒山野林或沙漠中,完全与世隔绝地单独修道)和隐修(隐修,以隐修院为单位,集体修道)两种 随着罗马帝国危机的加剧和社会生活每况愈下,修道活动在西欧逐渐发展起来 4世纪末,西欧各地普遍建立了隐修院由于罗马帝国和大土地所有者的支持,隐修院的土地越来越多,势力也越来越大。
西罗马帝国解体后,面对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罗马主教竭力在西欧各地推动修道活动,力图使隐修院成为受教会控制的封建统治的中心据点中世纪的隐修院一般都是封建大庄园,拥有大量土地、农奴和自己的武装力量,有的还兼营商业,是一股庞大的政治经济势力,并垄断了当时的文化教育活动 修会是指天主教修士、修女的组织,男女各种修会都有自己的会规(组织章程)早期修会是在古代隐修院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以隐修院为活动中心,并拥有大量地产6世纪时,修会的组织形式逐渐确立修会既是封建经济组织,又是基督教传播的据点,是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三.隐修院修会 隐修院修会是以苦身修行为宗旨,以集体修道生活为特征的古代和中世纪初期的基督教修会6-12世纪出现的天主教隐修院修会主要有本笃会、克吕尼修会、西多会和军事修会等1.本笃会 本笃会 (本笃会,一译本尼狄克派),529年为本笃所创,故名本笃亲自为修会制定的《本笃会规》(《本笃会规》,共72条,是本笃会修士日常行为和思想活动的准则核心内容为禁欲、安贫和听命,同时强调劳动和诵经的重要性),得到西欧封建主和主教的普遍赞赏,并强行推广,遂成为中世纪初期各天主教修会章程的典范。
相比于以前的修会,本笃会既注意修士自身虔修,又号召他们从事生产活动在当时西欧农业凋敝的情况下,这一号召对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也是本笃会能在欧洲许多国家得到扶持和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历史上,本笃会为传播天主教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随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和西派教会 (西派教会,即天主教)的分裂,中世纪末本笃会在欧洲各地的势力受到打击17世纪,本笃会的影响才开始在法、德等国得到恢复,相继重修了一些修道院18-19世纪期间,本笃会传播到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地区 1909年,本笃会修士首次来华,1926年在成都修建了第一座本笃会修道院2.克吕尼修会 公元10世纪,修会和教会同样日益世俗化,许多修道院修规废弛,修士腐化堕落部分本笃会修道士遂提出改革要求,由此形成了一批新的修会,克吕尼修会是其中最为重要者 10世纪初,克吕尼修会创立于法国的克吕尼村,因此得名克吕尼修会力主改革 (克吕尼修会强调神学教育,不重苦修和生产劳动;要求修士脱离家庭,严禁婚娶;主张调整天主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反对神职买卖,等等),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得到教俗两界一致的好评许多封建主邀请克吕尼修会派员建院,或以其规章改造旧的修道院,西欧由此出现了克吕尼改革运动,这是天主教会内部的一次僧侣运动。
奉克吕尼修会规章者称克吕尼派,曾在西欧拥有相当的势力 12世纪以后,克吕尼修会逐渐走向没落,主要原因是随着财富的增加,内部日趋腐化 3.西多会和重整西多会1098年,因不满本笃会会规日益松弛,主张严守章程和纪律的法国本笃会修士罗贝尔在法国的西多旷野创立新的修会,得名西多会,又称重整本笃会自12世纪初叶起,西多会得到迅速发展,13世纪末修道院已达700余座形成之初,西多会严格遵循本笃会的基本会规,强调清贫和体力劳动的重要性从13世纪初开始,西多会会规也日趋形同虚设16世纪末,阿南德在西多会的基础上建立了重整西多会重整西多会除遵循本笃会的基本会规外,还规定修士须食素、缄默和深居简出,故又有苦修会之称4.加尔都西会1084年,圣布鲁诺在法国的加尔都西山创立了加尔都西会加尔都西会会规以本笃会会规为蓝本,但更为严格5.军事修会11世纪以后,为巩固十字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