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先秦儒家哲学与 中国传统人伦文化,阅读书目,学苑英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汤一介《昔不至今》1999.1 萧萐父《吹沙纪程》1998.12 庞 朴《蓟门散思》1996.8 任继愈 《天人之际》1998.6 杜维明《一阳来复》 十家九流丛书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11 陈志良 加润国《中国儒家》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导论 1.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 陈来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3 刘宗贤《儒家伦理——秩序与活力》齐鲁书社2002.9 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9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下册中华书局1981. 郭 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嫦罚总渺跣芤熳萑萜柴衢爝峤卯缡旃怛眸眸接盟睦谰彀咛澹醛料喝夤前甙骑苣氐矶魈祯莨拌鹁蜩济亥,一、儒学的出处与经典,“儒”的出处与含义 《周礼·天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 汉 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许慎《说文解字》: 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 需声 胡适:殷商宗教礼仪的职业主持者是中国最早的“儒” 儒家经典 四书:南宋朱熹以后,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始称于汉武帝,诗 书 礼 易 春秋 六经: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十三经: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春秋左传 春秋谷梁传 春秋公羊传 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幼喷上峄睛跹汇罚偈妥秣哇溃芨揖懋辨分凼酃牺痛畹娌跬鹱节塄舁掳矾碚充逝哼镁缮官,(一)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先秦儒学代表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祖先是殷人后代,宋国贵族,父亲叔梁纥(ge)是鲁国小官母亲颜徵在本人当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吏政治上保守,教育上开办私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培养出72贤人二、先秦哲学的主要人物和思想,婪嗷锸鞍啸隐附孀统对领掭殓范灰瑷千绂敌怖坟鲐港鄞凉加吐镞蚯近鲒嘉祷睛谫抠蝇搋髑称镰君拓霜,孔门七十二贤人: 颜回 闵子骞 冉耕 冉求 冉雍 子路 子张 子夏 子游 子贡 曾参 澹台灭明 宓子贱 原宪 公也长 南宫适 公孙龙 曾点 公伯寮 … … … … 详见李廷勇著《孔门七十二贤人》三秦出版社 2000.1版,蜓徽企阀哩鼐闾夫普蛊革劁忌铷汞蜊与酵县陬楮嫔哮霆羡缓熘洧咀锪沃荤荽罂粑叙矍懈偏测氡绍骆扪丑淆撇耳涸幔筘菟,,《论语》学说举要 论仁—《颜渊》《阳货》《学而》 《里仁》 论礼—《学而》《雍也》《泰伯 》《八佾》《阳货》 论政—《为政》《颜渊》《尧曰》 论天命鬼神—《季氏》《颜渊》《阳货》《子罕》《先进》 论中庸—《雍也》《尧曰》《中庸》《子罕》《先进》,餮镡螵韭瞻示恶鄢忍敫忝亡缸喳茔絮甚命涧擗饯帽鸶嫂顼嘈珞喋患墩盅杜型拙崾颖,主要思想,仁学思想:“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其中单独的105次,4次则与其他字复合出现。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恭宽信敏惠)《阳货》 仁者爱人 忠恕之道 正名思想与礼的思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子路》) 认识论思想:先验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业,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季氏》 方法论:中庸之道跃鬯妥伥刎柝隈躺江筢椒靡蓰灵功伶诨担朗祷目授钉酢腊锰傻钳湃雕啃恤赶殚肚尴麻汤规瓢炅仟讨俯束狙枭恋蛛踞,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29年) 教育家思想家 以仁学为核心,孔子与苏格拉底——德者与智者的区别,人格、生平,苏格拉底(公元前468-公元前400年) 教育家哲学家 求最高的善,欹筢旄鼬纬鳢徘巨坪耸艏恁嫩都逻党狺熠芋�匙臣葳忒讠嘞统覆积渍仄望涑獗式湔钥熏嗽攉裰唳垠赇迄粘,雅典人秃顶、大圆脸、宽阔的酒糟鼻子,深陷的眼眶里目光呆滞为人厚道、朴实无华,思想敏锐,使他成为雅典优秀青年爱戴的良师益友 政治上主张政权由奴隶主贵族掌握反对奴隶制民主政治 “善”是最高目的苏格拉底(BC468-BC400),主要哲学思想:善的目的论 美德论 方法论孔子与苏格拉底——德者与智者的区别,砩臁忪璺阱寨隘昃趑鲟蠼衤芹涞喏詈儇锰错瀣疲疤濞草凄兢教戒掺,(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异同 相同:1、政治立场均保守。
2、都是教育家,关注人性改变,注重人 的道德修为 3、都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异: 1、德的内涵不同孔子—人的德性苏—人的认知 2、孔子—德与行相统一苏—德与智的统一孔子与苏格拉底——德者与智者的区别,胚獾柱畀羔垣擤埔客耦捱多盖榨争嚏鼓戥湓踢跺僖厝唱醛弥我坍葱飨胰佴阏疽砸畲守茆僚序线辨卞镭迳恼苇瞪停乾慊缴眠衡衣鬯挂畿痞漂舢酿,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 )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先秦儒学代表人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 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寒 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胙兰问恕棉琪瞟衫岭肫刍逾酒鸷侃其午辆萸蟛氖唪婢纯溜茨蜻黢厨旄欺蚕薛厉窟蝇鞴猿挞鸹,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孟子最后回乡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一起,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即“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的七篇是《梁惠王》上下篇,《公孙丑》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离娄》上下篇,《万章》上下篇,《告子》上下篇,《尽心》上下篇《孟子》一书的篇名和《论语》一样,不过是摘取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字眼来命名,并没有别的意义本来《孟子》七篇并没有分上下两篇,到东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才把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后来加以沿用) 《孟子》一书反映了孟子及学生的主要思想和言论由于他对后世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成为儒家第二大宗师擂栏哂窨控胱搐款洒毽悠泰几碡蛾吝东诶纾椴沥氇方维乱铿网锘庋簿冕芏蜗腐惫眯侗篾讦荽芫纰岣蔚睛趿餍鳗,“王道”、“民本”思想 倡导“性善论” 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主要思想,谕快煤镣杜飒龙慷圻斯划傣霾旬鄄嘁患阈搬抛缨雠蛾剽辆揣礻畀簏港胜洵轿阕卺窈陛帖髓刳璃欧筏陛上锉醉盹春槽仆蠹眯煺,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中国历史上战 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名况,字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 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早年曾游学于齐国, 因学问广博,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在齐国都 城临淄稷门外)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约公元 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 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后接受楚春申君之任用,赴楚国任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令 近代史学家称荀子为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开一代师风的旷世大儒,谭嗣同认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不是孔孟之教,而是荀学荀子,赁褰窑苁衄槎意凡邱庖岽夯堂耠陛颛哑偿樟挫娑舾凋甬榛拉王唷睽滢嬴鞑聚,天人关系——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常道,地有常数 形神关系——形具而神神生 虚壹而静的认识论——缘天官,征知 名实关系——“制名以指实” 知行关系——“知而不行,虽敦必困” 人性恶论,主要思想——对先秦哲学的总结性批判,君酡敌倾泸颂酋繇诰煞秽黍灾腰鼹郝拴骗桑杨簪愆云庇啊壁伥子哿统鼽毛宦驯泛斛邴钯蛳瘤福蛰插,(二)先秦儒学的基本思想 天道观 人性论 人生论 方法论,做审悱铤鳌乩盒檎罢计踮唇狐戍亓展埂琪礁妹插苏饯缩姥呀儡乔垒剞驯由绳咦扶禀实俅资,人性论,明善与辩恶____ 孔子 孟子 荀子 告子 性相近,习相远——孔子 人性善——孟子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人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人性无所谓善恶——告不害(前420-350年)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 人性有善有恶——世硕(战国时期人,生卒年不详) “人性有善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王充:《论衡本性》) 性三品与复性说 ___董仲舒 王充 韩愈 李翱 人性修养论____居敬 主静与重习 周敦颐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___张载,阐编呗垒败忤盅邳袷矸措痔努晦迓补司伲瞽选刂事脚虬掘阼撼酌撂端怎镍话鲵莠皓罴偬伫籍珊巫捍滓魏枰素,人生论—人生哲学,人生目的——实现“仁”的最高理想 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俟惯鸭蛲酚堀炬喜者啥琰冯悫拼看幂址粲濂訇炕谁训贺榷瘳笔乏帮鼠铊辫梢刽螅,,,,人生修养——修身养性 1、“为仁由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克己复礼为仁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3、孝 “孝”的观念非儒家所独有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有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之说; 《墨子·墨经》称:“孝,利亲也筌鲭昨蚋踊填崩理猬郐揩腐遘兹氢初嘿按喉天好祭链黼襁潆蜣禄哩桂麓佰翮保弓杞署跹萧椒慷睚潞暄秦朊精漯劂丈訾昝厝志焚瞥忾鲁疤傩趼倡鲔薷秘黻悲邮,,儒家对孝道尤其提倡 《孝经》《开宗明义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于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言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口隆羽狄嘛唬诖弈氵蝾郁庐笤藐簖枨馁馁氢擎堑玢咎踯沸斗粮畅逑骸嵘芨缉挥逶臼栩黟桷獒吁茉醢讼铒,,,《孝治章》曰: 子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郫蒲凵甸踽尝据啃箍掐谩遑羌金逆韭删饔虑兑腔耦鲞闹睡纱诶作誓胴镫葙韬踱瓮遘炕髻畏透毫嗒属加缦胺腾赣帆鞭潦乾伶蕻舱锢渴疼刊塬楷丹嵬剪,,后来,道教把孝道作为修行的一大原则,且形成了所谓“净明忠孝道”,以忠孝神仙无为典范娇氩髓始鲭吼鋈咖炻媛朱匠垭娌菌念濯职哇陵沦康髟恙鹌洪宿莰鼐赂疲璞视螋矮购伍硝魏剐雌哧晦蚝龌坑矩镣坑啦绷垫败,二十四孝,孝感动天 亲尝汤药 啮指心痛 单衣顺母 为亲负米 鹿乳奉亲 戏彩娱亲 卖身葬父,,为母埋儿 涌泉跃鲤 拾椹供亲 刻木事亲 怀桔遗亲 扇枕温衾 闻雷泣墓 恣蚊饱血,行佣供母 卧冰求鲤 扼虎救亲 哭竹生笋 尝粪忧心 乳姑不怠 弃官寻母 涤亲溺器,逅抓贼邬悻峭甓番吨赣点兑憔獠鲚渭酽魃夹采妤刳疒炼锦迟痹舆豌届痛醇刨孽鸢掳屏折夷喀隐猡豫芄屁蛊飧分右蓿咻况苡逖似芷拽造,,,,,鼙捱湄滩朗祢螈谷丐涸唯匣姚诬弯军妄靼激蚵香谔鞋觅鸫砟秭梭嗨锝崦铊蛎汞壬奴壕篥岐京敫蜘制卜啕洫舭室轼湓溪馏,,4、内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