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诗词中山水意象的审美分析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23KB
约5页
文档ID:312889525
古诗词中山水意象的审美分析_第1页
1/5

    古诗词中山水意象的审美分析    人类自从走出大自然的恐惧以来,当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艰难跋涉而感到不安和痛苦时,为了寻找精神的自慰和心绪的宽解,往往又放眼自然那阔大的胸怀,寻求着答案和寄托特别文人墨客,他们丰富的人文情感让他们在现实的困惑面前深感痛楚,为了缓解心理压力,陶冶性情,寻求对生活理性的思考,常常寄情自然,行诸文字,因此在诗词当中创造了许多令人玩味的文学意象山水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的一对重要意象其中蕴涵的人文情怀,给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留下深厚的审美意趣一.山之美及其魅力山的美与魅力是让人无法抗拒的登高望远、登山览胜是人们领略自然美和接受大自然洗礼的有效途径之一历代诗人登高望远,寄托壮志,抒发情怀,留给后人诸多绝美佳句:李白登泰山:“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游泰山》)登高望远,作者豪情万丈,不禁想到蓬莱仙境,想象奇特,但不失雄伟壮观,只有登上泰山才会有如此感念,令读者也顿时心驰神往而心胸开阔杜甫登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者以写实的笔法,极写了泰山的广阔无垠和峰峦的青苍无际;胜赞泰山之美乃是聚集了大自然的神气和秀美之气,让人沉浸于对自然美的陶醉之中,作者登临山顶如神仙一般浮于云端,那种感受,完全脱解了世俗的烦扰,精神达到极度自由和满足。

寇准登华山:“只有在天上,更无与山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华山》)华山高峻之态、壮观之景耀入眼帘首句虽是议论,而毫无玄言之气,“举头”“回首”写尽了泰山的状貌苏轼登峨嵋山:“峨嵋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春风日日吹不消,五月行人冻如蚁《峨嵋山》)登上娥嵋山,因之高峻而可见千里雪景,因之峭拔才可见井底之城,春风劲吹,而五月之时节,行人更觉寒冷,进一步衬托出山之高大威武壮观徐霞客登雁荡山:“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辩海陆《徐霞客游记》)凡此种种美妙的景象,奇异的感觉,只有在峰颠,才会观赏到,感受到置身高山之颠的感受决不是在平地上可以比拟的山,不仅是大自然美的体现者,登山也不只是览胜,人类领略登高后的美景,更能给人以眼力、给人以胸怀和深深的启示,站在突出的高山上,与人生、社会相联系,人们往往可以从中发掘真与美,体悟诗情和哲理在登攀中不畏险阻.可以培养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增强追求完美人格的伟大动力,造就生活中意志坚强、勇于开拓的领路人大山的品格是人类完美人格的体现,向大山学习,可以使人的精神品质得到质的升华:山的胸怀可以造就心胸宽广、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山的沉稳可以是人类意志坚定、沉着冷静、不畏艰险的精神象征;大山的永恒,也是真理、真情、友谊永恒不屈的象征;大山的永恒更是情真意切、爱情坚贞的象征。

大山孕育着无尽的宝藏,它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享受,而更多的是精神的审美享受古代许多文人由于不堪忍受世俗生活的磨难而在山中得到宽解和寄托,大山成为抚慰受伤心灵的一片清净之地佛家以大山为依托而感悟人生真谛,道家以山为家汲取天地之精华而成仙,古之隐者大都在山中享受远离尘杂的自由生活,即使经纶世务者,见到秀美的山川也不禁心动而欲归隐也王安石在《游钟山》中说:“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整日与山相对而尽情观览,都没有满足的时候,最终还打算买山独居,老死山间,真可谓如痴如狂,一往情深二.水之美及其文化意蕴水是生命的源泉,生命由水诞生而来水蕴育华夏文明,也蕴育了世界人类文明水在人们对其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不断加深的同时,在人类精神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在日益加深认识,并成为文学作品美的意象,美的象征[来自wwW.L]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水被比喻为君子之德,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便成为君子之德的象征苟子解析孔子这个命题时认为:水润泽万物不自以为功,曲折流动必循一定道理,汹涌流淌而不枯竭.奔赴万丈峡谷不畏惧等特性,几乎具备了君子所有的美德后代也多有论者给以大致的褒扬道家的始祖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老子·七十八章》)并以水阐释了其“以柔克刚”的美学思想,水生生不息,无往不至,坚韧不屈的精神蕴涵其中自然之水常常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平静时的静态美使人心凝神释,悠然致远;流动时的动态美,又让人心潮起伏,激动难宁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就描绘了洞庭湖上不同的风光给登楼者带来截然不同的情绪:在阴雨绵绵,连月不晴,狂风怒吼,波涛滚滚之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在风和日丽,春景明媚,湖光天色清碧如洗之时,“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水的不同形态,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反映,在中国文学浩如烟海的记录中到处可见人们在欣赏水的同时,也借水的丰富特性来表达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和情怀,使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使用最广的文学“意象”而为文人吟咏不绝:以流水之绵延不绝喻思念之情长:“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徐干《杂诗》)以井水喻烈女芳情紧裹,甘心自首的贞洁:“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唐代孟郊《烈女操》)以水喻人事飘零,一去不返:“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水比喻友情长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以水喻愁更是诗中常见的意象:“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唐李群玉《雨夜呈长官》)“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急流叶燮《客发苕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绪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流倾泻,写尽了一个有诗才诗情的亡国之君的苦痛水喻愁情,一般海水以其浩瀚深广喻愁之浓烈,而流水无尽喻愁情之绵绵无尽以水的坦荡宁静比喻人心无欲无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赵师秀《呈蒋薛二友》)以水比喻友情淡薄:“小人之谊淡如水以流水不绝比喻时间永恒,而常常引发诗人们对生命短暂的悲叹和时间流逝的无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来自www.lW]夜孔子)水的美与诱人的魅力是难以尽述的,要想真正领略其中的情韵,只需我们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并付诸真情,与之亲密接触,用心品赏和玩味正如陆游所说:“常依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巴东令廨云厅》)一“贪”、一“怕”,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痴狂和神往只要对大自然怀有无限激情,每个人都能欣赏到常人欣赏不到的美景,享受到常人不能享受到的愉悦,也才能真正体味到人生无尽的快乐和生存永恒的价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