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尘劳:龙门洞道众的躬耕自养陕西宝鸡龙门洞古称龙门山,又名灵仙岩,为陇山余脉,地处陕陇交界处秀水南流,将龙门山一分两半,东为混元顶,西为朝元峰,两峰之间为幽深的峡谷,密林广布,将山崖与洞穴裹藏得严严实实 清代《龙门洞常住碑记》记载:“龙门洞为天地奥区……异哉斯境,非有神术具巨灵手辟草开山,则至今一虎豹穴、蛟龙窟也 ”全真七子中的马丹阳最早到龙门洞隐修,并在此创建重阳会后丘处机祖师又在此苦修得道于是后世将龙门洞视为丘祖道场,龙门洞也因此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陕西西部重要的道教圣地 丘祖来到龙门洞后,隐修长达 7 年,与诸弟子栖息在龙门山混元顶下的几个洞穴中,苦修躬耕丘祖在《山居》诗中记录了他在龙门洞的修道生活:“不怨深山自采樵,山中别有好清标幽居石室仙乡近,不假环墙世事遥饮食高呼天外鹤,摩云仰看峡中雕时时早白浮沉景,显贯真空慰寂寥 ”今日龙门洞丘祖洞中,还保存有一颗石球,据说是丘祖留下的磨性石丘祖在龙门的苦行修炼方式之一,是王重阳祖师创立的战睡魔为了不睡觉,他把一双草鞋拆开然后再打起来后来打草鞋打着打着都能睡着,他就搬一块石头到山上去,再把石头滚到山下,然后跑下山,再把石头搬到山上去,一晚上来回无数趟。
年深月久,不规则的石头磨成了圆球 丘祖离开龙门洞后,济世度人,全真道大兴他在龙门洞立下的各种清规及身体力行的苦节苦行,成为后世龙门弟子遵从的仪范 《陇县志》记载, “丘祖洞虽小,但为全真道龙门派祖师潜修处,全真道徒到此,有‘高山仰止’之感,必发崇古之幽情,虔诚朝拜” “打尘劳 ”是丘祖力推的修行方式 “打尘劳”是金元时期口头语,指各类体力劳作,尤其指生产性劳动直到今天,这一古老的修行传统仍然在龙门洞践行全真道徒为何要“打尘劳 ”?是为锻炼心性蒙元时期,全真宫观大兴,每座宫观都是一座规模不等的农庄全真道士们则以建筑工、农民、匠人等形象出现,从事各种生产性劳作 “其徒皆真淳静虚,邈与俗隔,日惟参礼诵祝,躬耕获种植为事观其为道,盖古之所谓自食其力者 ”元人对全真道士躬耕自获、苦己利他的行为很是赞赏,认为有古逸民之风 和元初全真道众一样,龙门洞的道众一直将“打尘劳” 、躬耕自养视作必修功课庄房为龙门洞道院的下院,位于山后约 4 公里处,那里有属于道观的数十亩山地道士们在那里种植麦子和玉米,自食其力,把耕作劳动作为修行的一部分龙门庄房历来少有人知,但它却是龙门洞道院重要的生产供给之所 “丘祖爷教导我们后来的人,修道一定要过艰苦生活,不要贪图享受,不要贪图名利。
”龙门洞道院监院朱法友道长这样说 丘祖曾在《寄西州道友》中提到:“大抵修真慕道须凭积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难以超凡人圣于教门用力,大起尘劳,或于心地下功,全抛世事但克己存心于道,皆为致福之基 ”清代龙门洞高道薛教玉更提出:“ 正借此石田作福田,而龙门祖庭之不坠也有以夫 ”他为龙门洞置办田产,开垦精耕地 70 余亩,使得道观膳食基本可以自给到了民国年间,龙门洞周围数十里内的田地多属道院所有道院曾有记载,自有土地 400 亩,而乡人则多为道院佃户上世纪 40 年代,龙门洞道院监院阎崇德将田租契约烧毁,将数十亩耕地舍给了周围的贫苦百姓这一举措,让乡民与道众至今依然和睦相处 龙门庄房似乎亘古未变每天早晨 4 时半,道士们起床诵经;晚上 7 时许,上炕睡觉没有电视的噪杂,庄房和周围的乡村一起沉入夜的黑暗与静谧之中,人们仿佛能听见自己的鼻息夜深的时候,从窗棂的缝隙里,偶尔会看见月光撒在树梢上,整个世界一片空灵 “你看匠祖老人家留下的忏悔文,头几句是:经功浩力不思议,回向十方诸圣众,愿鉴真情求忏悔,河沙罪障尽消除我们修道修的是人道,故应该首先把人格修好连人格都没有修好,怎么能修仙道呢?”朱道长认为,诵经好像是在祖师爷面前求惭隗,每天都要检查自己的过错,而不要埋怨别人。
距离龙门洞不远的山林中,还隐藏着一座幽静的道观,名为景福宫,曾是龙门洞的下院在清代,由于从这座密林中的宫观走出过一位北京白云观的方丈,故曾盛极一时景福宫隐藏在荒无人烟的密林中,正面是一望无际的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背后有两条山路,一条连着龙门洞,一条连着数十里外的山村庙会时节香客们的到来,会使景福宫热闹非凡,而其他时光,道士们则心如止水般地清修 从景福宫沿大道走 3 个小时,就可到龙门洞庄房这是一条道士们专用的路,没有人家,只有道观的麦田提示着这儿有人类的活动鸟儿在树林里啾鸣不止,空谷中只有道士的足音在回荡只有在麦收季节,龙门洞和景福宫才会变得热闹起来每当此时,清静的道士生活,才会被世俗的欢声笑语和收获的喜悦荡起些许微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