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总则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妇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 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妇科建设 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妇科管理者加强 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 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妇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妇科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 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 疗水平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妇科 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妇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 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二、基本条件第六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 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妇科疾病 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七条 中医医院应当开设妇科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 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妇科专病门诊,并开设病房及提供妇科 急诊服务第八条 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 室、治疗室(含中医特色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 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 院妇科应设置门诊手术室、专业B超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 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及妇科手术室相关规定中医医院妇科病房应当设置检查室、治疗室、手术室,并 符合相关规定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音疗、 导引、熏蒸、足浴、理疗等)第九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 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条 中医医院妇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 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1) 要求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 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 量及医疗安全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中药超声导入、夕卜敷、灌肠、熏洗、 熏蒸、针灸、雷火灸、局部用药、耳穴治疗、音疗、穴位注射、 穴位贴敷、腹针、砭石、刮痧、足浴等妇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妇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 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 师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妇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 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年龄构成老、中、 青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
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梯队第十四条中医医院妇科医师均应接受过中医妇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技能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 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 诊疗技能,熟悉中药方剂300首,重点掌握150首(见附件 2),掌握妇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 对某些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 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 作中医类别副主任及以上医师应当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 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 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妇科病的能力,具备 对本科室重要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第十五条中医医院妇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 中的转科培训后,在妇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妇科 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 方法、妇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 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 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掌握 一项以上中医妇科病(证)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 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危重妇科病的中 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妇科专业学术动态第十六条妇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妇科专业5年以上 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妇科主任 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 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其他类 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上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 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妇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 级中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院,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 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妇 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 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 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第十A条 中医医院妇科的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妇科专 业10年以上,二级中医医院应具有中级以上、三级中医医院 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 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 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妇科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 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 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妇科护理人员应全部系统接受中医知 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 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妇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 妇科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 和方法,掌握妇科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 程,遵医嘱积极使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 的妇科病康复和健康指导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妇科护士长是妇科护理质量的第 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1年以上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 院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 年以上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妇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 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 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 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 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完善激励机制。
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当注重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 医诊疗新技术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当具备常见、多发妇科病诊 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 后病、妇科杂病等妇科病的常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 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妇科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 工作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开展中药外敷、灌肠、熏洗、 针灸、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 石、腹针、足浴等服务项目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当制定常见妇科病及本科 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 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 方案第二十八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 划,注重弓I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 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制剂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 创新五、环境形象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 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妇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 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妇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 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妇科病 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 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妇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 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 变化而及时调整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妇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 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妇科 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六、附则第三十三条妇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 求执行,有产科的科室参照执行第三十四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 中医临床科室以妇科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 管理第三十五条 民族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由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另行制定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1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一、二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妇科检查台、计划生育手术床(包括手术器械)、冲洗车、 阴道镜、人流吸引器、超声诊断仪、超高频电波刀、消毒隔离器 械柜二三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妇科检查台、计划生育手术床(包括手术器械)、冲洗车、 阴道镜、人流吸引器、超声诊断仪、超高频电波刀、超声聚焦治 疗仪、盆腔炎治疗设备、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输卵管通液仪、 坐浴器附件2中医医院妇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 .-贯煎(《续名医类案》)2 .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 手册》)3 .二至丸(《医方集解》)4 .二陈汤(《和剂局方》) 5.A正散(《和剂局方》)6 .八珍汤(《正体类要》)7 .人参 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9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10 .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 11.小营煎《景岳全书》)12.小柴胡汤(《伤寒论》)13 .上 下相资汤(《石室秘录》)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15 .五 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6 .乌药汤(《兰室秘 藏》)17 .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18 .少腹逐瘀汤(《医 林改错》)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20 .开郁种玉汤(《傅 青主女科》)21 .长胎白术散(《叶氏女科证治》)22.化阴煎 (《景岳全书》)23 .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24 .四 乌贼骨一蔗茹丸(《素问•腹中论》)25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26 .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27 .加味五苓散(《医宗金鉴》)28 .加味麦门冬汤(《医学衷中 参西录》)29.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30 .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31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32 .生化汤(《傅 青主女科》)33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4 .归脾汤 (《校注妇人良方》)35.归肾丸(《景岳全书》)36 .平胃散(《和 剂局方》)37.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38.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39 .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40 .仙方活 命饮(《校注妇人良方》)41 .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 诀》)42 .左归丸(《景岳全书》)43 .右归丸(《景岳全书》) 44.玉屏风散(《医方类聚》)45.玉真散《外科正宗》46 .甘 露消毒丹(《温热经纬》)47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48 .当归补血汤(《内外卜伤辨惑论》)49 .当归建中汤(《千金翼 方》)50 .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 51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52 .当归饮子(《外科正宗》) 53.安老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