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烟叶产业的发展历程云南烟叶产业的发展历程点击次数:1390发布时间:2006/12/6 17:12:43作者:黄学跃云南烤烟自试种成功到发展成为云南省支柱产业以来,经历了五个阶段一、 推广阶段(1940-1949年)1940-1949年主要是烤烟在云南省试种推广阶段云南烤烟从1914年引入试种到1937 年开始推广以后,种植区域逐年扩大,由1941年的3个烤烟推广区5个县发展到1948年 的72个种烟县,推广面积由1941年的2000亩发展到1948年的30万亩由于种烟县的 猛增和面积的不断扩大,影响了粮食生产,因此,至1949年又将种烟县压缩到45个,面 积降到了 3.9万亩,占当时全国面积的4.27%,当年产烟叶2135吨,占全国产量的 4.9%1940〜1949年间,全省累计种植47. 8 Jj亩,总产量1.63万吨这一阶段的烟叶全 部供应木省卷烟生产二、 规模性种植阶段(1950-195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烟草的发展 步入了崭新的时代经过几年的努力,烟叶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云南烟叶风格开始凸现, 并改变了云南烟草的落后状况1953年,云南烟叶在河南许昌召开的全烟草工作会议上被 应邀出席会议的前西德、前苏联、日木、法国等外国商人和国内代表评为国产烤烟中的极 品,其中玉溪江川、弥勒虹溪的烟叶以108分的最高分,摘取了 “中国烤烟质量第一”的 桂冠,为云南烟叶生产的发展竖起了新的里程碑。
随后,烤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6年 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3. 9力亩发展到108力亩,占当时全国烤烟种植面积(577万亩)的 18. 78%,总产量5. 74 Jj吨,占全国总产量(39. 9万吨)的14. 38%,种烟面积和产量是 1941-1949年总和的1.5倍和2. 7倍,烤烟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上中等烟比例达54%, 其中上等烟占10%用云南烟叶制作的卷烟具有“色泽金黄、油润丰满、香气浓郁、劲头 适中、吃味醇和、余味舒适”的质量特点和风格,倍受市场欢迎当年销往省外烟叶3力 多吨,占当年收购量的64%,还第一次出曰前苏联、越南等国家三、 徘徊阶段(1957-1981年)1957年以后,由于全国烟叶短缺,市场供不应求,因此在烤烟生产上采用增加产量技术 措施推广多叶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多施氮肥,多留杈烟,使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提高, 但与此同时烟叶质量却急剧下降,种烟面积逐年减少o 1961年种植面积由1957年的72万 亩减少到1962年的35万亩,烟叶产量由2. 8万吨减少到1. 86万吨,上等烟比例由6. 92% 降到4.96%随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云南烤烟种植面积、烟叶产量、质量出现了不稳定局 面,1963-1971年间种植面积、产量、质量跌到最低谷,种植面积仅有38-50万亩,产量 3-5万吨,上等烟比例平均3.6%o到了 1972年后种植面积才开始回升,面积由1972年的 56万亩上升到1977年的92万亩,总产量由5. 52万吨增加到10. 63万吨,上等烟比例由 1.72%提高到3. 03%,稍高于全国2. 92%的水平。
1978-1981年间,农业部、轻工业部、全国供销合作社把曲靖、沾益、马龙、宣威、富源、罗平、师宗、路南、寻甸、松明、会 泽、楚雄、祥云、弥渡、弥勒15县定为全国60个县、35万亩优质高产烤烟基地县之列, 共种植烤烟10万亩1981年,云南省政府紧紧抓住当时全国烤烟生产数量不足,市场供 不应求这一有利时机,狠抓烤烟质量,适当增加种植面积,当年种烟98万亩,比上年增 加18.87万亩,平均单产达到167 kg,创历史最高记录,上中等烟的比例第一次突破60% 的大关这一阶段,云南烤烟发展虽然几度起落,但已初步形成优势产业,有力地支持了省内卷 烟工业的发展由于烟叶质量渐渐为省外和国外所认识和接受,云南烟叶在市场上已有相 当的竞争力,开始显现出在云南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四、发展阶段(1982-1997年)1982年-1997年间,烤烟生产稳步发展,从根本上避免了起伏不定的局面,质量稳定提 高,流通逐年扩大,既保证了木省卷烟工业的发展需要,又扩大了对省外卷烟厂的供应, 还增加了出曰创汇,云南烤烟生产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开创了以烤烟为龙头,振 兴云南经济的新篇章1982年云南省烟草公司成立后,从国外大量引进先进设备,抓住机遇,发展卷烟生产, 与此同时,烤烟生产开始进入了高科技、高投入、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发展的历程。
1982年,云南烤烟发展到138. 2万亩,总产量25万吨,较上一年增长了 35%,但当年全 国烟叶生产出现供大于求,造成全国积压烟叶70万吨(大多数是下低次等烟叶),云南 与全国-,样,出现了烤烟生产盲日发展的势头1983年,针对烟叶生产严重过剩的局面, 省政府制定了一些限定烤烟种植面积和限量收购的政策,不但种烟面积、总产量、收购量 分别比上年减少21%、42. 5%和44. 5%,而且上中等烟比例也比上年降低7%为控制烤烟生 产出现大滑坡局面,1984年开始猛攻质量,按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等 划分产区类型,择优布局烤烟生产,把烤烟安排在最适宜或适宜区种植此外,云南把扶 持烟叶生产当作自己的“第一车间”来抓,对发展云南烤烟生产、提高烟叶质量起到了很 大的促进作用,云南烤烟生产无论是在量与质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此,云南烤烟种植 面积逐年扩大,烟叶质量不断提高,到1985年,烤烟种植面积由1983年的110. 4力亩发 展到298. 7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1616万亩的18. 5%,总产41万吨,占全国207. 5万吨 的19. 8%%,上中等烟的比例高达62.15%,上等烟占3. 5%,略高于全国3. 72%的水平。
随 着1985年在玉溪市赵桅乡主料烟的开发成功及“综合示范区”的形成,云南烤烟在质量 与产量上均发生了质的飞跃,1988年种植血又发展到346万亩,占全国种烟面积1764万 亩的19. 6%,年产烟叶50. 75万吨,上中等烟比例创下了 80%的纪录云南省烟草行业在这一期间较早地增强了科技意识,科技进步快建立了合理耕作、轮 作制度;坚持良种化,实行统一供种,严禁烟农私自留种;普及营养袋假植排苗,单垄栽 培,应用地膜覆盖等技术;提出了施肥合理化,管理科学化,烤房标准化等新的生产观 念,云南烤烟生产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烤烟种植面积稳步发展,烟叶的成 熟度、产量、质量又有了新的提高O 1992年,云南省种烟县发展到81个,面积突破550 万亩,产量超过75万吨,平均单产接近150 kg/亩,上等烟比例达30%左右;1995年又发 展到672万亩,比1990年增2倍,收购烟叶76. 1万吨,比1990年增加35万吨,上中等 烟叶比例高达83. 4%,比1990年高出6. 1个百分点八五”期间累计收购烤烟335. 8 JJ吨,比“七五”期间累计增长76. 9%提前实现了 省政府赋予烟草行业的“333”工程目标(333指艰苦奋斗3年,实现税利300亿元,创汇 出口3亿美元)。
烤烟和卷烟产业共同成为了云南的经济支柱此阶段是一个质量效益双 提高的飞速发展时期九五”以后,由于烟叶生产继续快速发展,因盲目发展而出现了生产与市场需求严重 脱节,至1997年全省烤烟种植面积发展到720万亩,收购量高达105. 7力吨,超计划收 购3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导致烟叶库存过大五、持续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自1998年开始,云南采取“双控”措施稳定规模, 调整布局,依靠科技进步提质增效在生产布局上,稳定老烟区,开发文山、思茅、临沧 等新烟区;在种植制上推行以烟为主的耕作轮种制;在品种布局上全面实行一乡一品或一 站一品;在科技方面,广泛推广烟草包衣种、漂浮育苗、平衡施肥等适用技术;大力加强 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巩固云南烟草产业优势地位,全面提升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和烟叶质 量1998年种植面积458. 8万亩,较上一年减少261. 2万亩,收购烟叶50. 5 Jj吨,等级合 格率达到72.36%,有效遏制了烤烟盲1=1发展的局面之后的儿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 亩左右,总产量50-75 Jj吨,烟叶质量逐年提高,上等烟比例由2000年的30%提高到 2005年的47. 04%,增17个百分点;烟碱含量由2000年的3. 18%降至2004年的2. 57%; 钾含量由2000年的1. 72%上升至2004年的2. 61%,内在化学成分逐步趋向合理,烟叶可 用性大幅度提高。
云南烟叶除满足本省需要外,还供外调和出曰,2001年外调烤烟25. 75 万吨,比2000年增加3. 3万吨;2002年全省出口烟叶3. 68万吨,比2001年增长10%; 2004年出口 8. 15万吨,创汇1.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2. 21亿美元的52.9%,较 2003年43. 2%上升9. 7%0全省“两烟”所创税利从1998年的380亿提高到2005年的476 亿增25%云南烟叶生产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