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8.74KB
约7页
文档ID:416737924
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_第1页
1/7

公平1公平的界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公平是指“解决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公正是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或“泛指地位相等”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版公平作为一种具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 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及在国内的实践》,《东方文化》, 年第 6 期其她参照文献:万光侠:《公平范畴的社会哲学审视》,《摸索》, 年第 1 期夏文斌:《建立社会主义公平观》,《北京大学学报》,1999 年第 2 期2公平的层次 第一,权利公平;第二,机会公平;第三,规则公平;第四,效率公平;第五,分派公平;第六,社会保障公平 肖玉明:《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 年 5 月 1 日3.公平的属性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也许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第 610 页。

教育公平理论的发展国内:孔子:有教无类国外:- 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也隐含了民主教育的思想:柏拉图提出的实行初等义务教育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人人都应当懂得有关人的一切事项” 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经在某些西方国家转为立法措施 马克思在1886年提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种公民的‘真正利益’”的教育平等性含义《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1960 年 1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详尽地阐释了教育均等的概念,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由消除歧视和不平等两部分构成:“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她观点、民族或社会出身、经济条件或家庭背景之上的任何差别,排斥、限制或予以某些人以优先权,其目的在于取消或削弱教育中的均等看待”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86 页代表人物:1詹姆士·科尔曼:美国社会学家、霍普金斯大学专家科尔曼于1966年调查了4000所学校的60万学生后所作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盼望通过调查发现美国白人和黑人学校中教育资源的巨大不均,并根据调查数据来大规模地纠正这种不平衡。

科尔曼报告以《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为标题出版参见翁文艳著《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页科尔曼报告的一种重要发现是学校的物质条件并不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就的核心因素,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其学业成就有着明显影响,学校的作用在于协助学生克服其出身不平等所带来的学业进步障碍科尔曼报告就影响白人学校学生学业成就差别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经济背景差别,另一方面是教师素质的差别,而设备和课程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因素[美]珍妮·H·巴兰坦. 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90.科尔曼报告的另一种突出奉献是重新界定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为了明确教育机会平等的内涵,科尔曼给出了五种不同的界定:对学生资源投入的平等;能力相称的学生在产出或学业成就上的平等;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学业成就上的平等(学校须为劣势群体的学生作出补偿性安排);取消种族隔离——同步认定教育上的种族隔离在本质上即为不平等;平等的教育环境,测量的指标涉及校风和教育质量莫琳·T·哈里楠. 教育社会学手册[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9.要将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辨别开来,完全的教育机会均等“只能消除所有校外的差别性才干实现”,而这是永远不也许的。

后来她又在1975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必须回绝两种有关教育平等的一般结识:一种觉得教育平等是教育成果上的平等,另一种觉得教育平等是教育资源投入的平等她觉得前一种教育平等的观点没有考虑环境对不同孩子的不同影响,而后一种观点只能导致谁也得不到教育因此教育的真正目的应当是通过教育过程来减少环境因素对不同窗生的不平等影响,从而减少这些因素对孩子将来的成年生活的影响 Coleman, James S. 1975. “What is meant by ‘an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 1, 27-29.教育均等在不同社会或者理论中的涵义:(1)在前工业社会中,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目的浮现;(2)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开办面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本的、义务的和公款资助的教育;(3)在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均等被界定为“为所有小朋友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即不管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4)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成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

科尔曼觉得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一是指每个人都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起点均等论);二是以平等为基本看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过程均等论);三是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成果均等论)这里的“机会”则是指几组变量:学校外部的多种物质因素;学校的多种物质设施;家庭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学校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学习机会(即教学条件) 扈中平、陈东升:《中国教育两难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09~210 页科尔曼的研究:第一,研究教育平等问题,可以从投入与产出两个纬度来结识投入则既有因学校行政的作用而输入的资源(设备、课程和教师),也有学生输入的资源;既有有形的资源,也有无形的资源第二,教育平等的内涵由平等的学校转变为平等的学生,即教育平等的定义“从平等地得到条件(投入)同等优越的学校重新规定为在原则化的成绩测验中有平等的体现(平等的成果)”第三,对教育平等涵义的界说应考虑到能否将其转变为教育政策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2 页2瑞典出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在三个不同步期有着不同的涵义,经历了起点均等论、过程均等论和成果均等论三个阶段。

起点均等论是一种保守主义的机会均等观,在一战此前的多数西方工业国占主导地位,重要指法律保证人人均有受教育权利,都可进学校,但不同能力的人接受不同性质的学校教育它强调的重要是教育权利平等过程均等论是一种自由主义的观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欧和北欧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其重要观点觉得教育的功能在于消除经济和社会的外部障碍,使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得到充足发展,并将每个学生分派到与其能力相称的社会地位上因此,重要的是教育制度要等地看待每一种小朋友,应当让每个小朋友有机会享有同样的教育,至于如何运用这种机会,则属于小朋友及其家庭的权利它强调的重要是教育机会均等成果均等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主张把均等作为总的指引原则,以便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足发展的机会,并向处在社会文化不利地位的小朋友提供补偿教育,使其与其她小朋友同样获得平等的教育效果因此,它强调的是成果均等,即学业成功机会的均等张良才、李润洲:《有关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 年 12 期其她参照文献:[瑞典]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的[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889.193-2153布劳—邓肯在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中所研究的教育,涉及两个层次的教育平等问题:(1)来自父母教育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影响(家庭背景);(2)本人教育获得的成果(受教育年限)的不平等。

教育公平与政策博士论文)4亨利·利文(Henry M. Levin)——研究西欧教育机会与社会不平等评价教育机会平等应当有四个方面的原则:(1)对于具有相似教育需求的人予以的受教育机会均等;(2)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获得教育的机会均等;(3)教育成果的均等;(4)教育对生活机会的影响是均等的 Levin, Henry M. 1976.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Western Europe”. Social Problems, Vol. 24, 2, Dec: 148-172.5鲍顿等人(1980)研究也表白,战后西欧教育的迅速扩大并没有自动导致社会平等的浮现利文等人提出的这个问题使我们意识到,需要从教育不平等概念自身转到对教育不平等机制的研究上来有关消除教育不平等的机制,一种主流的观点觉得,教育的扩张,现代化限度的提高,会导致由家庭背景因素所带来的教育不平等限度的下降 1) Nieuwbeerta, Paul & Susanne Rijken (1996). "Educational Expansion 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in Eastern Europe, 1940 1979".Czech Sociologica Review, 1996, 4, 2, fall: 187 210. (2)Donald J. Treiman, Harry B. G. Ganzeboom & Susanne Rijken (1998). "Educational Expansion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Conference 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Newly Industrialization Economies Compared.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3) Torlindsson, Thorolfur (1988). "Equality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Iceland".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32(1), Mar: 9-22.6Bowles & Gents(1976)及Collins(1971)她们分别从冲突论和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出发,觉得教育不平等是一种永恒的现象。

她们觉得,较低阶段教育的平等限度也许会提高,但是大学或其她精英教育机构则由富人和有权力的人把持和垄断一种对13个国家教育扩展的研究支持了后一种观点她们发现,除了 2 个国家外,其他 11个国家在教育扩展与改革方面的努力,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特权阶层和劣势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差别 Shavit, Yossi & Blossfeld, Hans Peter(ed. ). 1993. persistent In equality: Changin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irteen Contries. Westview Press.7卢卡斯卢卡斯(Lucas,Samuel)对比了美国社会80 年代前后家庭背景对各个年龄组的大学入学影响她发现 80 年代后来,学费原则的提高和公共财政资助的减少,加强了社会背景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 Lucas, Samuel R, 1996. "S。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