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森林的变迁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但由于多年盲目采伐, 原始天然用材林中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由 14. 5 亿立方米减少到 7.4 亿立方米, 减少近一半, 平均赤字 1.1亿立方米,这样下去, 10 年之后,东北将无成熟林和过熟林可采随之,东北野生动物将会大大减少和部分消失在 5000 年以前的东北地区,满布着茂密的森林,覆盖率达 90%以上到公元 12 世纪时森林覆盖率下降为 80%左右,到 18 世纪下降到 70%,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森林覆盖率下降至:辽宁 21.0 %、吉林 28.0 %、黑龙江 40.0 %可见东北地区原始森林在最近 200 年大大减少了(表 3— 2)表 3— 2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概况( 1984~1988 年清查数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于国家需要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建设步伐,对东北的森林进一步开发,但忽视了对原始森林的保护和营造人工林工作,使东北林区的原始林较 1949 年时进一步减少据全国第四次(1989~ 1993 年)森林资源统计中得知,辽宁森林覆盖率为26.89 %,吉林为33.60 %,黑龙江为35.55 %由于森林资源的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例如,吉林省森林变迁对环境影响见表3—3 和表 3—4表 3—3 森林开采前与大量开采后降水斜率** 此表说明,长白山林区在 1958 年以后由于过量采伐,而使物候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即林区采伐面积 1961 年以后超过 1961 年 1 倍, 1971~ 1975 年比 1958~1962 年多5 倍,由此产生了降水量的巨大变化(与 1930 年前相比)长白山南坡降水量减少了 25%~ 40%,气温升高 0.9 ℃,地温升高 1.0 ℃表 3—4 松花湖水的泥沙淤积量情况 ** 此表说明,松花湖淤积量,对水土保持的作用但在 19701943~ 1969 年,分 2 个梯度在增长, 1969年以后,采取了必要措施,泥沙入湖量才稳定在年由于滥砍盗伐现象严重,雨水又大,只534 万立方米左右1 年时间,入湖泥沙量竟达3100立方米,说明了森林(选自中国林学会主编《中国森林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