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中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研究 摘要:游戏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幼儿园对幼儿实施全面教育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实现的然而,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常会因为某种原因与同龄人发生冲突幼儿在游戏中的矛盾与冲突对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能让幼儿学会谈判,摆脱“自我中心化”但是如果冲突处理不当会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了解幼儿园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现状及问题研究者根据调查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游戏活动中发生同伴冲突时幼儿因为自身、家庭及教师介入问题,最喜欢采用中性策略中的告状求助策略和消极策略中的攻击策略,很少使用积极策略最后本文对该如何提高幼儿的冲突解决能力提出了一些尝试性建议关键词:幼儿游戏 同伴冲突 解决策略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遇到过校园霸凌,此类事件的形成原因可以说与孩子前期没有受到正确解决同伴冲突的教育息息相关学前期是孩子形成社会性能力的主要时期,在面对冲突时不会采用积极的解决策略,会导致孩子在长大后依然不会选择积极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因此,教会幼儿如何有效的解决同伴冲突具有长远的社会价值,所以丰富幼儿学前教育内容,让家长及教师重视同伴冲突解决策略问题,使幼儿避免受到霸凌及避免幼儿成为霸凌者尤为关键。
在游戏中发生同伴冲突时,大多数幼儿使用消极策略中的攻击策略与中性策略中的告状求助策略,很少使用其他策略,而大班使用积极策略的总体表现好于小、中班的表现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经验也得到增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发展,积极策略运用的次数开始增加由此可见,改善幼儿园游戏中同伴冲突解决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提高幼儿使用积极策略的对策(一)丰富幼儿的交往经验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现在幼儿园让幼儿初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方式就是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许多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及各角色间的间隙,还能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里孩子多,且都是同一年龄发展阶段,因此幼儿园是角色扮演最好的场所幼儿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幼儿角色扮演活动,如在讲完故事后让幼儿分饰角色,或者在节假日通过对节日的理解来饰演角色并学着解决会出现的问题二)组织幼儿学习交往规则和方法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组织一些区域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合作及规则的重要性是根本目的,并且还能提高幼儿对道德的初步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创设或者利用情景冲突,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在发生同伴冲突时应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幼儿有争抢行为时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幼儿掌握解决冲突的好方法,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二、减少幼儿使用中性策略的对策(一)教师减少介入教师在面对幼儿同伴冲突时不要频繁介入当幼儿发生冲突时,很多教师害怕幼儿出现危险而着急介入,这样不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对幼儿有信心,相信他们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冲突能够自然而然的发展,让幼儿自然的解决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对冲突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有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解决,才能从一次次的冲突解决中得到经验,学到各种交往技巧,积累冲突的解决策略二)改变教师介入时的角色定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将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既然作为幼儿生活的参与者就不要作为权威者很多老师将自己作为权威者来解决幼儿同伴冲突,幼儿在权威的面前只能选择妥协,不利于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幼儿冲突时,幼儿教师应该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指导者”,指导幼儿在面对同伴冲突时应该做出何种策略。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以权威者的身份来管理幼儿,会让幼儿产生抵触或者依赖的心理但事实上教师应该以幼儿为本,做到既保持自己的权威,又以好朋友的身份去关心爱护他们教师将解决冲突的权力给到幼儿自己,引导他们尝试去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能够真正可以以主人公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依照老师的命令和权威去解决问题三、避免幼儿使用消极策略的对策(一)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家庭的气氛和情调,对于幼儿来讲,家庭氛围的重要性不亚于幼教老师的培育,不仅关乎现在的幼儿,更深深的影响着幼儿以后成长历程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不可避免地会做出错误的事情,这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尤为重要,一定不要立刻批评孩子,惩罚孩子,甚至于诉诸暴力,用暴力解决问题,从而让孩子明白自己严重的错误性,而是应该耐下心来认真教导孩子,将其看作是教育孩子很好的一次契机,这样以来,孩子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面对问题,面对冲突第一反应不是暴力而为,而是循序渐进解决问题家长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给予孩子适当的肯定、鼓励与赞扬使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父母积极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辈子的指导者,此时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极大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表现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孩子对社会的熟悉程度和认知能力,以便更好的形成孩子亲社会心理父母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教育观念,培育孩子敢交流、肯交流、善交流的良好的态度而关于教养方式,父母应该更加注重孩子自身良好价值观的树立,鼓励孩子大胆投身社会,勇于实践,丰富自己三)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离不开一定的人群、团体和他人,即一定的社会情景社会情景是社会认知能力提高、发展和成熟的具体条件,社会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创造典型的的社会情境,引导幼儿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以角色为榜样,改善人际认知,体验他人情绪如可为幼儿创设一个情景,让幼儿“变成”别人进行体验,让幼儿意识到,如果他是事件中的“我”会有怎样的感受四)发挥现代媒体的正向作用家长及教师尽量应该带领幼儿一起观看电视、里面的节目、视频等,并向其解释节目想要传达的意思,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节目及视频的意思同时为了避免幼儿看到暴力、粗俗的动画片及节目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家长与教师应该严格把控节目的质量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严格控制幼儿节目的质量,多播放一些积极向上、正能量的节目,给幼儿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影响,让幼儿可以以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去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1]黄胜梅.学前儿童同伴冲突的观察研究-以武汉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例[J].教育导刊,2008.[2]鞠路宁.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3]鞠亮 邹泓 李茗.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指导老师:丁晓,女,汉,助教,心理教育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