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精编

1824****9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60KB
约12页
文档ID:278751899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精编_第1页
1/12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 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 趋势 Pleasure Group Office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因此,战略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战略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战略研究与经济理论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融,以及研究方法上多种理论的有效整合是它的未来研究趋势 管理科学有三个层次:管理基础、职能管理、战略管理〔1〕显然,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并有效地实施和控制,以便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有关战略研究的论着是十分丰富的,但给人莫衷一是的感觉,尤其是当前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需要的是对战略理论的演进过程与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对其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系统地回顾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讨论了它的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简要回顾 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管理思想,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1938年),巴纳德运用战略的思想对企业诸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开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之先河1962年,美国经营史学家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尽管他没有对企业战略本身进行具体分析,但却为企业战略管理研 究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自3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萌芽期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奠基期在这一阶段中,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的概念与构成要素等理论问题上1965年,安索夫发表《企业战略论》,对企业成长的基本原理、理论和程序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从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探索期,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战略管理安索夫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1976年)和《战略管理论》(1979年)突出地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霍弗的《战略制定》(1978年)和.金与克里兰的《战略规划与政策》(1978年)则代表着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研究的新发展。

从80年代是战略管理研究的争鸣与反思期随着8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战略研究学者认识到必须更新70年代形成的战略管理模式,从过分重视企业中物的要素和过分理性化的研究方法转变为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视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进而导致非主流学派的迅速崛起从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是战略管理研究转折期,战略研究围绕企业竞争优势展开,提出了基于资源、基于能力、基于知识等崭新观点,并对战略联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上述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 表1战略研究理论的演进过程 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著作主要特征或贡献 萌芽期(30 巴纳德:《经理的职能》(1938)首次在企业管理中引 年代末到60 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入战略思想,开创战略研 年代中期)业史的考证》(1962)究之先河 奠基期安索夫:《企业战略论》(1965)初步形成了企业战略(60年代中安东尼:《计划与控制系统》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 期到70年 (1965) 代初期)安德鲁斯:《经营战略论》 (1971) 探索期安索夫:《从战备计划走向战重视企业中物的要素(70年代略管理》(1976)和《战略管和理性化的研究方法 初期到理论》(1979)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80年代霍弗:《战略制定》(1978)开始走向实际应用研究初期).金与克里兰:《战略规划 与政策》(1978) 争鸣与波特:《竞争战略》(1980)和整体分析方法与经验反思期(《竞争优势》(1985)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博80年代初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弈论的分析工具;重视创期到80年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新与企业家精神、人的代末)彼德斯与奥斯汀:《赢得优势:心理因素、企业文化的领导艺术的较量》非主流学派迅速崛起 霍格斯:《判断与选择:决策心 理学》(1980) 转折期沃纳菲尔特:《基于资源的企业着重研究企业内容的(80年代观点》(1984)资源、能力和知识对竞 中期到普拉哈拉德、哈梅尔:《公司核争优势的影响,对基于能 现在)心能力》(1990)力的战略和战略联盟的 斯托克:《能力竞争:公司战略研究成为主流 的新规则》(1992) 哈梅尔、赫尼:《基于能力的竞 争》(1994) 2战略管理的主要流派 在国外有关企业经验战略和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中,由于观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

从总的来看,战略管理学派一般可归纳为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流学派和由于受80年代西方管理中的非理性化思潮冲击而产生的非主流学派主流学派包括以安索夫为代表的资源配置学派、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目标战略学派和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组织战略学派非主流学派则包括多种派别和观点 资源配置学派的基本观点 资源配置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通过筹划、研究企业未来的资源配置,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去指导和解决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一切重大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安索夫认为,企业经营战略是“现有资源和计划的布置以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表明企业组织如何实现其目标”安索夫特别强调了“组织—战略—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协调一致,他认为,战略性行动就是组织改变内部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方式,使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并认为这一点由于环境变化变得日益激烈而显得越发重要霍弗和申 德尔则认为,企业大计划包括目标、战略、方针三部分,而战略由经营领域、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协同作用四部分组成,并强调资源配置这一要点 目标战略学派基本观点 目标战略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确定和实施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既包括确定长期目的和目标,又包括目的和目标的实施过程。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安德鲁斯(1971年)认为,战略是由目标、意志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针、计划、所构成的一种模式人们可以以某种方式用战略界定一个公司所属的或应该属的类型 目标战略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钱德勒,他在其主要着作《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认为,经营战略所研究的问题是决定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并通过经营活动和分配资源来实现目的 产业组织战略学派的基本观点 产业组织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波特和泰勒尔()波特认为经营战略的关键是确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其最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析产业竞争强度的“五力”模型,即决定产业竞争强度的五种竞争力量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的三种基本类型:总成本领先、差异化与集中战略 以泰勒尔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间的差别是企业一经建立就存在,并且保持不变,也就是说,企业异质是给定的和确定不移的根据这个论点,战略主要是利用给定的资源满足产品市场的需求和利 用资源参与错综复杂的博弈,并主要是通过高明的手段参与博弈,从固定的投入中获取超额的垄断租 非主流学派 非主流学派实际上包含众多的学派(或观点),限于篇幅,这里无法逐一讨论。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理论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创新战略学派以及交易费用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对战略问题的研究 3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 广义地说,战略研究要围绕寻求与维持竞争优势这一核心概念竞争优势意味着获取超常的回报并解释组织绩效的差异〔5〕竞争优势的产生问题与企业内在成长论有关;而竞争优势如何维护的问题则与产业竞争经济理论有关80年代中期以来,不论是什么学派,它们对战略管理的研究和争论基本上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基于能力的战略和战略联盟是当前的两股主要研究潮流 对基于能力的战略研究在战略理论的研究中,除波特运用产业分析提出竞争战略以外,80年代中期以来,由马歇尔(Marshall)、潘罗斯(Penrose)和理查德森(Richardson )等人共同倡导的“企业内在成长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战略管理领域十分盛行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基于企业能力的战略理论这是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保持和更新的理论,它构成了当今企业战略研究的一种全新范式运用企业的能力理论揭示企业经营战略的奥妙是当今世界的最新潮流,直至今日,战略 管理学者仍然热衷于把企业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作为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而,能力理论一跃而成当今战略理论研究的主流。

企业能力理论主要包括两个相对独立而又互为补充的两个流派一派是基于资源的理论(Wernerfelt,1984),把战略管理理论明确建立在潘罗斯的企业成长极限理论基础之上基于资源战略观点假设资源是异质的和不可转移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开发和保护是取得最佳绩效的必由之路因此,租金的概念在企业资源论中受到高度重视另一派是动力能力论,这一理论侧重于发展理查德森关于组织间协调和蒂斯(Teece )的“协调专门化活动”与“互补性资产”理论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论”基础上的这两个流派都试图构建一种解释多产品生产企业如何在关联性多角化经营战略和非关联性多角化战略之间进行抉择的理论模式此外,还有德姆赛茨(Demsetz, 1988)、格兰特(Grant,1996)的基于知识的企业观点,强调了知识在创造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概括地说,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和知识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概念因此,企业能力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结构—行为—绩效”分析的替代,而且是对波特产业分析模型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分析方法的替代。

对战略联盟的研究90 年代战略管理研究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即研究重点从竞争转向合作,提出了战略联盟(StrategicAlliances)的思想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出于对整个世界市场的预期目标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通过某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 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组织松散结合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战略联盟与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密不可分,因为它被看作是组织学习和企业之间( interfirm)知识转移的有效方式大量的文献探讨了联盟中内企业知识转移对伙伴企业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影响〔8〕 战略管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对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演进的回顾及现状的分析,结合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有关经验教训,战略管理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对环境变化的研究不够,导致战略缺乏“预见”能力和灵活快速的应变机制在企业实践上表现为传统的战略规划或计划的“刚性”无法解决战略的长期性与企业竞争环境快速多变的矛盾 (2)战略思维方式线性化,忽视人的能动性以往的战略研究,基本上是一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