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外国雕塑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不同民族雕塑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领会不同地域雕塑在表现形式及审美观念上的差异;能够比较、分析,进而识别外国重要雕塑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时代特征,认识到不同地域的雕塑形态各异、自成一体,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宗教,社会生活等密切相关,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具体反映;最终达到使学生开阔艺术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的目标二)内容结构本课由以下五节组成: 第一节,简要介绍了古埃及雕塑的重要特征,指出它与宗教的密切联系,具体分析了《拉霍特普王子及王妃像》的艺术特色第二节,概述了古代两河流域、古印度雕塑的主要成就及特点以浮雕《受伤的狮子》为例说明亚述王朝在动物雕刻方面的出色表现古代印度雕刻列举了佛教造像的成功范例犍陀罗佛像,具体分析了《哈达佛陀头像》和《王子菩萨像》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以古希腊雕刻名作《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和《拉奥孔》为例,阐明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特征选入的其他作品目的在于体现古希腊雕塑形式的多样与内涵的丰富第四节,围绕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雕刻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摩西》、《哀悼基督》,论述文艺复兴雕刻的时代特征,使学生领会米开朗基罗艺术的巨大魅力。
第五节,首先概述了文艺复兴之后西方雕塑的发展状况,然后具体分析了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的名作《阿波罗与达芙妮》,指出雕塑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学生通过比较,领会贝尼尼与米开朗基罗雕塑艺术的不同风格、特点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对外国雕塑的重要作品及其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识别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重要雕塑作品,加深对世界艺术多样性的理解本课教学的难点:使学生领会不同民族雕塑与特定的宗教、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的联系二、教学内容资料(一)作品分析萨夫拉狮身人面像(石灰石,公元前2860—前2565) 埃及 在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金字塔建筑艺术达到了顶峰,不仅建筑规模雄伟,而且在金字塔周围出现了以整块巨石雕成的狮身人面像守护在胡夫之子萨夫拉金字塔旁的狮身人面像,高达20米,长57米,仅头部就有6米高这尊狮身人面像是埃及现存最大、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已成为埃及古老文明的象征 埃及狮身人面像的面部,是按照法老的真实形象雕刻的,而它的身体则被塑造成一只伏地而卧的狮子古埃及人将狮子作为神祗供奉,它与法老形象结合而形成的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法老在人世间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在造型上,它一方面表现出人面部形象的真实,另一方面又突出其崇高与威严。
这尊狮身人面像庞大的形体,更增强了雕像的视觉冲击力它原本有作为法老身份、地位标志的巨大的胡须,却被入侵埃及的法国拿破仑军队用炮轰下后掠走,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拉霍特普王子及王妃像(石灰岩,高122厘米,公元前2650年,埃及博物馆藏) 埃及 这是古埃及王国第四王朝拉霍特普王子及其妻诺夫勒特的雕像其为石灰岩质,外表涂色,王子着红棕色,王妃着淡黄色两者皆正面端坐,王子上身赤裸,十分健壮,右手握拳置于胸前,左手握拳放于左膝上外侧,两腿并拢自然垂下,结实的脸庞上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王妃右手自然置于前胸,薄薄的衣裙显露出丰满的体态,两腿并拢自然垂下,紧身的裙摆也随之自然下垂古埃及雕塑家对人物面部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王妃端庄、安详,王子刚毅、智慧,反映了二者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古埃及圆雕在表现法老、王子一类上层人物形象时往往采用这种刻板的端坐或直立姿态,重在表现正面,尤其是脸部的特征,而对身体其他部分的塑造则相对简略它不是重在表现视觉中的人的真实面貌,而是表达埃及人观念中的形象,雕像的姿态、表情、头饰、胡须等,均与人的身份、地位高低直接相关男人的肤色深,女人的肤色浅,也是古埃及雕塑一成不变的显著特征。
受伤的狮子(公元前669—前626年间,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 亚述在古代两河地区,亚述王朝雕刻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建筑装饰雕刻十分发达,建筑墙面上饰以表现战争、狩猎题材的系列浮雕,其中对动物形象的塑造最为精彩亚述雕刻家不仅准确地刻画动物的自然形态,而且生动地表现出其强悍的生命张力,具有感人的精神力量,反映出勇猛、善战的亚述人的精神气质这件浮雕对受伤的狮子形象的艺术处理,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它已成为人类雕刻艺术史上表现动物形象最杰出的范例哈达佛陀头像(砂岩,4—5世纪,1920年阿富汗哈达佛寺遗址出土,阿富汗喀布尔博物馆藏) 印度 哈达位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东南,是犍陀罗艺术的两大中心之一这尊出土于哈达的佛陀头像,不仅明显带有希腊、罗马神像的面貌特征,而且富于希腊古典主义艺术的高贵、单纯、静穆的气质,鲜明地体现了犍陀罗佛像与希腊、罗马艺术的密切联系,因此有“东方阿波罗”的美称然而它并非希腊神像的翻版,其眼帘低垂、沉思冥想的表情,以及顶髻的波浪式卷发、眉间表示白毫相的圆点,均打上了佛教的印记,显示出东方艺术的韵味王子菩萨像(砂岩,2世纪中叶,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藏) 印度这尊菩萨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出家前身为太子时的形象。
菩萨面部带有印度与欧洲混血儿的特征,容貌俊秀,英姿勃发,与希腊阿波罗神像有几分相像,表明其与希腊雕刻艺术的密切联系;其服饰华贵,尤其是头部和胸前的饰物十分奢华,雕刻细致,显示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增强了雕像的装饰效果,体现了古印度本土艺术特征这尊雕像可以看作是印度贵霜王朝风度翩翩的王子形象的真实写照,只不过为他加上了头光,表示出他非同凡俗的佛教身份它也是犍陀罗雕刻家将希腊与印度艺术相融合结出的硕果克尼多斯的阿芙洛蒂特(大理石,公元前350年,高214厘米,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博物馆藏) 普拉克西特列斯(希腊)普拉克西特列斯是古希腊最早塑造女性人体雕像的艺术家他曾同时创作了两尊爱神阿芙洛蒂特的雕像,一着衣,一裸体克尼多斯岛得到的是裸体爱神像,当时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原作未能传世,目前所见的这尊雕像是罗马时代的仿制品普拉克西特列斯塑造的爱神阿芙洛蒂特正准备下海沐浴,体态丰满,姿容秀丽,一手拎衣,一足稍抬起,身体的重心落在一只脚上,全身呈S形起伏变化作者对女性人体优美的曲线和肌肤细腻的质感的表现,令人叹服他塑造的完美的爱神形象对后世的女性人体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无数艺术家效仿的典范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大理石,高 328厘米,公元前 2世纪左右,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希腊 这件作品因1863年出土于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小岛而得名。
这件雕像是由百余断片经过4年的精心修复而成虽然它缺头无臂,但仍被作为古希腊雕刻不可多得的珍品据考证,这件胜利女神像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一次海战的胜利而创作的此像原立于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悬崖上,胜利女神面向大海,站在船头(据出土的一只断手推断,女神的一手向前伸展),张开双翅,给人以飞翔感薄衣贴体,显示出充满青春气息的女性人体美,衣纹处理富于节奏与韵律,增强了雕像的动感此像既具有纪念性雕刻的庄严与雄伟,又体现了古希腊雕刻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审美追求 拉奥孔(大理石,公元前1世纪末,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博物馆藏) 希腊 这组雕像1506年出土于意大利罗马城据记载,它是由罗得岛的三位雕刻家哈桑德罗斯、波利多鲁斯和阿典诺多鲁斯创作的,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拉奥孔及其儿子被两条巨蟒缠绕咬噬的悲壮情景群雕突出中心人物拉奥孔,他在群雕中所占比例最大,他的两个儿子分置左右,形成近似金字塔形的稳定结构作者巧妙地通过人物的不同动作、表情表现这个悲剧发生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拉奥孔左侧的儿子刚刚被咬欲挣脱时的惊恐,已被重创仍在极力挣扎的拉奥孔的痛苦,以及其右侧被咬噬得奄奄一息的儿子的无奈,均得到了生动的刻画,给人精神的震撼。
作者在创造悲剧气氛的同时,还着力表现男性人体的力与美,躯体的强健、肌肉的发达及紧张感均被准确地传达出来 这组雕像是古希腊后期雕刻的杰出代表这时期的雕刻与此前主要表现年轻男女人体的和谐、优美的作品相比,形式上更富于变化,题材进一步拓展,在对悲剧性主题的表现方面得到生动体现 垂死的奴隶(大理石,1513—1516年,高229厘米,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这件作品与《被缚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为教皇朱理二世创作的纪念性雕像,虽然是未完成的作品,但已充分显示了作者雕刻技艺的完美奴隶的姿态及其形体的转折,传达出其全部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个被征服者在经受了巨大痛苦之后的松驰与平静,死亡的悲哀已转化为使灵魂解脱的祥和坚硬的大理石被雕琢得细腻光洁,令人感受到肌肤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人体的脉搏 摩西(大理石,1513—1515年,高235厘米,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藏)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这尊雕像和两尊著名的奴隶像都是为当时的教皇朱理二世陵墓雕刻的,是米开朗基罗原计划创作的数十尊雕像中很少的一部分,由于教皇改弦更张,命他去绘制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而使这项庞大的工程未能完成。
但仅看这尊雕像已不难想见米开朗基罗的创作热情 作者以超过常人的尺度、比例塑造了摩西这位具有伟人气概的先知、领袖雕像除了按照圣经的记载表现摩西的非凡之处(如头上两角、右手执十诫等)具有宗教的象征意义外,还寄托着米开朗基罗个人的情感与探索摩西坚定而深邃的目光令人不可抗拒,其强壮的臂膀、宽阔的躯体仿佛坚不可摧,整座雕像无不显示出作者天才的创造力与超人的气魄,也反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时代精神 阿波罗与达芙妮(大理石,高243厘米,1622—1625年,意大利罗马波尔盖寒美术馆藏) 贝尼尼(意大利) 这是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建筑师、戏剧家、画家贝尼尼(1598—1680)在雕塑创作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贝尼尼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雕刻作品,在思想的深度和气魄的宏伟方面,虽不如他的前辈米开朗基罗,但他以无与伦比的精湛技巧,创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而又充满想像力的作品根据希腊神话题材创作的石雕《阿波罗与达芙妮》就突出地反映了贝尼尼在雕刻艺术方面的造诣 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在西方古典雕塑中,阿波罗代表了男性形体美的理想,正如美与爱的女神阿芙洛蒂特(罗马神中称“维纳斯”)代表了女性形体美的理想。
据希腊神话,由于小爱神丘比特的恶作剧,他把能带来爱情的金箭射中了阿波罗,同时又把拒绝爱情的铅箭射中了河神的女儿、水中仙女达芙妮因此阿波罗爱上了达芙妮,对她紧追不舍,达芙妮则千方百计地回避阿波罗有一次,苦苦追求达芙妮的阿波罗快要追到达芙妮时,达芙妮请求她的父亲:一旦她被阿波罗追着,就立刻将她变成一棵月桂树贝尼尼的《阿波罗与达芙妮》就是表现阿波罗已经追上并且左手已触及到达芙妮,而达芙妮开始变成月桂树的那一极富戏剧性的瞬间从这一瞬间,人们可以想象出它的前因后果特别是达芙妮的头发和双手已开始变成月桂树的树叶,她的一条左腿开始变成月桂树的树干阿波罗与达芙妮的形体被表现得真实生动而又优美,尤其是整个雕像既有强烈的运动感,又给人以稳定感,收到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充分地体现了贝尼尼在表现运动和戏剧效果方面的精湛技艺 马赛曲(大理石,1833—1836年,高1270厘米,宽600厘米,装饰于法国巴黎大凯旋门) 吕德(法国) 吕德(1784—1855)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雕刻家这组高浮雕是他的代表作,原名《1792年义勇军出征》,表现1792年在法国反抗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一支义勇军高唱军歌开赴巴黎参加战斗的情景。
巴黎市民称马赛义勇军所唱的军歌为马赛曲,1795年这首军歌被定为法国国歌吕德的这件作品也被简称为《马赛曲》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历史事件,将象征自由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