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行政权力第一节 行政权力的产生及其来源(一)权力1.识记(1)权力的定义 P60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权力主体能够对权力客体进行影响或控制的一种力量2)权力的几种类型 P60按照权力的特性:本原性权力(主权权力)和从属性权力(派生权力)按照权力主体及目的:公共权力(公共组织,公共利益)和私人权力(私人或私人组织,私人利益)按照权力作用领域: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社会权力政治权力:政治主体为实现某种目标,依据一定的政治强制力对政治客体的影响力、制约力 (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政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2.领会:权力是一种非对称的社会关系:权力的主客体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是不均衡的,权力主体可以通过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对客体施加影响,迫使其实现既定的目标,因此权力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二)行政权力 P601.识记:(1)行政权力的定义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其他社会组织,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依法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能力或力量 (公共性、从属性——一种政治权力,依据一定的政治强制力)行政权力的特征: 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行政权力的客体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所有的公民及由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行政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意志(合法性基础:公共性、执行性、有效性)行政权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强制力 (2)行政权力的特性:P70公共性:行政权力存在于公共领域,以对公共事务的处理为内容,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
体现: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活动领域只能是公共领域;目的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执行性:行政权力属于派生性权力,它必须执行赋予其权力的公民或国家民意代表机关的意志,使政治意志具体化并付诸有效实施有限性:行政权力在各个方面都受到约束和限制体现:行政权力作用范围是有限的(限定在公共领域;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是有限的;(手段并非必定运用强制力,只有穷尽一切才作为备用手段和最后屏障;程序方面的限制——时间、行为序列、空间、身份)行政权力是受监督和制约的 (权力所有者与行使者分离+权力的扩张性)监督:以权力限制权力(行政、立法、司法分权制衡)以权利限制权力(权利:个人或组织所具有的从事某些活动的资格,是法定的——划分权力界限,不得对抗权力;责任制约权力)2.领会行政权力的主体、客体、目的与重要基础3.应用:举例说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联系实际分析行政权力的有限性(三)行政权力的产生及其来源1.识记:(各有 3 个特点)P64(1)传统行政权力:与传统农业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行政权力与宗法血缘、迷信交织在一起;权力高度集中;实行人治2)现代行政权力: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权力。
与外部权力分离;内部功能分化;实行法治3)行政权力的具体来源(社会资源):(为谁服务——人民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来源,人民与政府之间是一种代理与被代理的契约关系)P67强制力(政治组织与其他民间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合法地垄断使用强制力)诱导力:与强制力相对,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引诱行政权力客体服从管理组织制度:行政组织结构(层级性组织结构)及其所赖以运行的制度规则信息:行政客体出于对专门知识和信息的信任而服从行政主体,行政主体通过向客体提供信息影响其行为个人因素:行政人员个人的品德、知识、能力、人际关系都可以构成一种影响力2.领会:(1)国家的出现与行政权力的产生;(2)人民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根本来源(四)行政权力的价值取向1.识记(1)行政权力价值取向的含义;行政权力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以及为谁的利益服务,他的核心是回答行政权力的目的以及由目的制约的实现目的的手段问题2)公共利益的含义;与私人利益相对,指一个共同体成员共同享有的利益 (普遍的个体利益和公民共同体共同利益即整体利益)公共利益作为行政权力的价值取向的体现:行政权力出发点是基于公共利益考虑;行政权力体现服务行政的精神;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贯彻公平、平等原则;行政权力活动强调公开性和透明度。
3)行政责任的含义 P78行政管理机关或管理者依其职权关系所产生的一种职责和任务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的关系:就行政责任的性质而言,由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行政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只有承担公共责任,才能实现其价值取向的公共利益)就行政责任的产生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基于行政职权关系产生的责任;(只有处于某一行政职位并行使某种行政权力的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管理人员才具有这种责任;不同职位、不同性质,不同责任;委托授权的形式)就行政责任的大小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权力相对等的责任;(等级结构上不同级别的权力,有大小之分 )2.领会(1)行政权力在运作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公共利益的;(2)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的关系五)行政分权1.识记单一制国家:由若干行政单位或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中央权力机关掌握主要和最高权力,地方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转交或委托,而不来自宪法联邦制国家:由若干个联邦单位组成联合国家同时存在一个联邦(中央政府)和一些联邦成员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都来自联邦宪法,在特定范围都是最高的,都对人民起作用根据中央与地方分权程度: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和行政权转让政治性分权:联邦制之下,财政高度自主,地方权限基础为宪法,首长通过选举产生,地方与中央对等;行政性分权:财政上部分自主权,地方权力基础为中央政府,首长可选举、可不选举,地方从属于中央;行政权转让:财政上没有自主权,地方在法律上根据中央授予的权限活动,在政治上从属于中央,首长有中央任命,地方政府基本上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
1)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中央与联邦成员的权限都是固定的,由宪法规定)P81宪法明确联邦地位高于州的原则(主要体现在法律的权威性上)宪法列举了联邦的一系列权力 P82,通常称为“授予权力”或“列举权力” 对州的权力,宪法规定,凡是宪法未授权联邦或禁止州行使的权力,皆有各州或人民保留,州的权力一般被称为“保留权力” 2)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关系(国家内部按地域划分成若干区域作为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2.领会:(1)西方发达国家行政分权改革的基本趋势;总体趋势朝向增加地方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的局面,使中央与地方间的资源分配更趋平衡,相互依存度提高2)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分权化的主要原因;p86地方分权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政府干预失败)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需要;(信息化社会)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的需要;(行政民主)(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演变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扩大地方政府经济管理的财权与事权;在地方推行市管县体制,地区经济“特权”3.应用:联系实际分析重构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思路。
P90以宪法形式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范围;(权力来源于宪法明文规定而非传统的协商谈判)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要有全局利益的统一性,也要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P90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要求按税种实现“三分”:分权、分税、分管所以,分税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其中:中央税是指税种的立法权、课税权和税款的使用权归属于中央政府的一类税收,地方税是指立法权、课税权和税款的使用权归属于地方政府的一类税收税款收入按照管理体制分别入库,分别支配,分别管理1994 年中国开始实行分税制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 ,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实行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健全完善对地方行政权力的监督;(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