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危儿保健干预方案.doc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5KB
约27页
文档ID:399425729
高危儿保健干预方案.doc_第1页
1/27

高危儿童保健干预方案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新生儿期以及日后发育期(一般指婴幼儿时期或未成熟脑时期)内,存在对生长发育和机体功能有高度危险因素的婴幼儿高危儿由于受到多种不良因素(高危因素)的影响,已经发生或存在生长发育障碍和危重病症以及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的潜在危险,与一般健康儿童相比,他们需要更多的、特殊的保护高危儿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占活产儿60%左右,发生生长发育障碍或机体功能障碍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和漏诊,一旦错过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时机,将造成难以治疗的功能障碍或脑损伤后遗症因此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必须重视对高危儿的保健,这是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儿保工作新的发展平台高危因素并不局限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也可出现在婴儿期或幼儿期,例如颅内感染、高胆红素血症、缺乏早期教育和训练等,都需要在婴幼儿期进行医学监测、干预或治疗大部分高危儿并没有疾病的表现,仍属于健康儿童的范畴,少数高危儿有发生危重病症的潜在危险,需要进行医学监测,达到早期发现异常、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医学干预,避免病情发展或产生残障为有效管理高危儿,更好地动态监测以改善其预后,特制定“高危儿童保健干预方案”一、高危儿的分类根据高危因素可能产生危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可以将高危儿分为3大类:(一)健康高危儿虽然在胎儿期、围儿期和婴幼儿期存在高危因素,但生长发育正常,经医学监测随访没有发现疾病的表现。

绝大多数高危儿是健康高危儿,应该作为健康儿童对待二)发育临界儿发育临界儿是以中枢发育障碍为主的高危儿高危因素主要影响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在临床上出现中枢性发育障碍的表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和治疗,有导致脑性瘫痪、智能低下、癫痫、视听障碍、行为异常等脑损伤致残疾患的危险三)其他高危儿常见的其他高危儿有以下几种:孕期感染致胎儿和新生儿感染(TORCH感染、乙肝病毒感染、HIV感染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反复感染(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原发性免疫缺陷或后天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有过敏体质或缺乏锻炼的婴幼儿易发生)、出生缺陷(外表可见的畸形和基因缺陷所致的细胞与分子水平异常造成的功能障碍)二、高危儿发育障碍监测的实施 高危儿的管理应该贯彻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原则。

对高危儿发育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要坚持系统性、制度性进行, 主要措施是建立两个体系: 即早期评价体系和早期综合发展体系一)早期评价体系1 高危儿筛选与监测1. 1 高危儿筛选 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出院后访视,通过了解其出生前后情况及健康体检(包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筛查、听力筛查、B超检查等)筛选出需进一步监测的高危儿新生儿期高危因素包括:早产(胎龄 < 37周)或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 2500克);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惊厥,持续性低血糖;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愚型、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母亲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严重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对常规保健的婴幼儿进行体检(包括体格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神经系统及心理行为发育、听力及视力发育等)筛选出发育落后或异常的高危儿进行干预治疗 1. 2 随访监测的频率和内容 生后半年内每个月随诊一次; 半年后每两个月随诊一次; 一岁后每三个月随诊一次。

每次随访了解喂养及饮食、生活习惯、两次体检之间患病及过敏史等情况监测中严密观察体格及神经系统发育进程,测量体重、身长(高)、头围,进行发育神经学检查(儿心量表),必要时行贝利或盖泽尔测试,生后3~4个月开始定期行血常规、血清铁蛋白、骨代谢、微量元素等检查发育落后或检查异常者行相应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见后),必要时转诊对有听力损伤高危因素的婴幼儿,定期行听力筛查,适时行听力诊断试验,异常者转诊具有眼病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当在出生后尽早进行检查,必要时转诊2 体格生长发育监测2. 1 体格生长评价指标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头围/年龄、体重/身长(身高)和体质指数(BMI)/年龄2. 2 评价方法2. 2. 1数据表法2. 2. 1. 1离差法(标准差法)以中位数(M)为基值加减标准差(SD)来评价体格生长,可采用五等级划分法和三等级划分法(表1)表1 等级划分法等级M+2SD五等级下中下中中上上三等级下中上2. 2. 1. 2 百分位数法将参照人群的第50百分位数(P50)为基准值,第3百分位数值相当于离差法的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第97百分位数值相当于离差法的中位数加2个标准差。

2. 2. 2 曲线图法以年龄或身长(身高)为横坐标,以生长指标为纵坐标,绘制成曲线图,从而能直观、快速地了解儿童的生长情况,通过追踪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生长趋势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生长偏离的现象描绘方法:以横坐标的年龄或身长(身高)点做一与横坐标垂直的线,再以纵坐标的体重、身长(身高)、头围测量值或BMI值为点作与纵坐标垂直的线,两线相交点即为该年龄儿童体重、身长(身高)、头围、BMI 在曲线图的位置或水平,将连续多个体重、身长(身高)、头围、BMI的描绘点连线即获得体重、身长(身高)、头围、BMI生长轨迹或趋势2. 3 评价内容2. 3. 1 生长水平:指个体在同年龄同性别人群中所处的位置,为该儿童生长的现况水平(表2)2. 3. 2 匀称度:包括体型匀称和身材匀称,通过体重/身长(身高)可反映儿童的体型和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表2)表2 生长水平和匀称度的评价指标测量值评价百分位法标准差法体重/年龄﹤P3﹤M-2SD低体重身长(身高)/年龄﹤P3﹤M-2SD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高)﹤P3﹤M-2SD消瘦P85~P97M+1SD~M+2SD超重﹥P97≥M+2SD肥胖头围/年龄﹤P3﹤M-2SD过小﹥P97﹥M+2SD过大2. 3. 3 生长速度:将个体儿童不同年龄时点的测量值在生长曲线图上描记并连接成一条曲线,与生长曲线图中的参照曲线比较,即可判断该儿童在此段时间的生长速度是正常、增长不良或过速。

纵向观察儿童生长速度可掌握个体儿童自身的生长轨迹1)正常增长:与参照曲线相比,儿童的自身生长曲线与参照曲线平行上升即为正常增长2)增长不良:与参照曲线相比,儿童的自身生长曲线上升缓慢(增长不足:增长值为正数,但低于参照速度标准)、持平(不增:增长值为零)或下降(增长值为负数)3)增长过速:与参照曲线相比,儿童的自身生长曲线上升迅速(增长值超过参照速度标准)3 营养状况监测3. 1 喂养史的评价主要包括母乳/人工喂养的评价和食物添加的评价,后者还包括食物添加时间、品种、量、进食餐数及量、膳食调查/分析了解婴幼儿食物是否符合平衡、适量、多样化的原则,总摄入量是否控制在合乎生理需要的范围3. 2 喂养行为的评价包括婴幼儿食物的制备行为、家长的喂养行为、儿童的进食行为和喂养环境了解家长是否存在放任型、强迫型等不当喂养行为,孩子是否存在进食过少、进食过多、进食不当、进食技能缺陷等进食行为问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