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大气》单元复习与巩固一、 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风的形成2.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能够理解气压中心形成和分布的原因,以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3. 熟悉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以及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4. 了解气候的自然规律和特点,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和对策知识经纬二、要点精析关键词: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天气系统 气候(一)大气的分层结构与受热过程 1.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特点对流层低纬17~18 km中纬10~12 km高纬8~9 km①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③对流运动显著;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 km①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层,吸收紫外线;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③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④天气晴朗,能见度好;⑤有利于高空飞行;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侵害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层2019~3000 km①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在②80~500 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典型例题】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__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___ ,这是由于___________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___ ,这是由于___________ (4)霜冻多出现在晴天夜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云量的多少既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影响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量大,夜晚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故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由于白天削弱量少,故气温高,而夜间逆辐射弱,故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故夜间易发生霜冻答案:(1)B (2)低 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高 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更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4)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幅度大(二)逆温的类型及其影响 1.辐射逆温 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大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
一般日出后,辐射逆温就逐渐消失了 2.锋面逆温 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便形成逆温 3.地形逆温 在低洼地区(谷地、盆地)因辐射冷却,冷空气沿斜坡下沉流入低洼地区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称为地形逆温 4.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典型例题】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 A.9~17时 B.18~次日7时 C.17~次日9时 D.19~次日6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500米 (3)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 A.大气环境质量好 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 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解析: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
由此可知,在18~次日7时出现了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受阻,不易形成降雨,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能见度低,大气环境质量,但有利于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答案:(1)B (2)C (3)B(三)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①山谷风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爬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形成山风②城市风近地面风向从郊区吹向市区中心,高空风向由市区中心上空吹向郊区上空③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受热快,气温比海面高,气压比海面低,在低空,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即为海风,高空气流方向相反;夜间,陆地降温较快,气温比海面低,气压比海面高,在低空,风由陆地吹向海面,即为陆风,高空气流方向相反 【典型例题】 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丙图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
1) 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________,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________;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 A.18时~次日7时 B.4时~当日14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当日18时 (3)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________(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解析:第(1)题,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受热差异第(2)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其温度变化比陆地小,昼夜温差小,图中①为陆地,②为海洋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吹海风第(3)题,从图丙可以看出,一年中冬季海陆风出现次数最少,此时我国受强胜的冬季风影响,海陆温差小,不易形成海陆风第(4)题,海风对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大气污染物,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2)① D (3)冬季 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四)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力概念对风向风速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既影响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又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只影响风向(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不影响风速地面摩擦力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的阻力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 2.风力的判读方法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大但要注意不同的两幅图上的等压线值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规律如下:(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2)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则相反3)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小,则 相反 【典型例题】 读世界某区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大气压差可能为________请分析这种巨大差异的形成原因 (2)图中O地的风向为________ (3)此日,O和P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并说明判断理由解析:(1)从图中可知图示区域内,最小气压值为990~995 hPa之间,最大气压值在1 040—1 045 hPa之间,故图示气压差在45~55 hPa之间,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2)考查等压线图上风向判读:北半球垂直等于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右偏(西)(3)O处等压线稀疏,且位于陆地上摩擦力较大,风力较小;P处等压线密集,且位于海洋上摩擦力较小,风力较大答案:(1)50 hPa 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原来气压带分布的格局,1月(冬季)大陆上的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2)偏西风(西风) (3)P地等压线比O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P地位于海洋,摩擦力小于O地五)大气环流与三圈环流低纬环流 赤道附近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成因),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北流动同时右偏,在北纬30°附近上空,风向偏转成西风(图中箭头1),不能继续北进。
从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地堆积,由于重力作用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成因)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图中箭头2,因常年存在,很守“信用”而得名)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图中箭头3),称为盛行西风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热力成因)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图中箭头5),称为极地东风(因来自极地而得名)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成因)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图中箭头4和6),形成中纬与高纬环流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所以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六)全球气压带和风带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气流性质极地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90°附近热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冷干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南北纬60°附近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30°附近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赤道低气压带(1个)0°附近热力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风带分布风力气流性质(影响气候)北半球南半球极地东风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冷干中纬西风带(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西北风温湿低纬信风带(2个)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燥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3.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4.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图 5.季风环流东亚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