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转)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美学在德国得到蓬勃发展,从康德 开始,经过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直到黑格尔,形成 了一个强大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流派,美学史上一般称之为德 国古典美学康德的美学思想康德 (Immanud Kant , 1724 — 1804) 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 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大学汀爬蛣 M 科学, 哲学 和神学; 1770 年起正式成为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主讲形而 上学、逻辑学和数学,康德对待美学的态度有一个发展和演 变的过程起初,他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主要从生理学 和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有关美学的问题但是康德哲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使他重新评价了美学的地 位和作用,转到了承认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必要性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判断 (Geschmachsureil) 即审 美的判断入手的康德认为,判断力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 中来思维的能力 有两种判断, 一种是先有普遍, 再找特殊, 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 另一种是先有特殊, 再找普遍, 这才是审美判断或反思判断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 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1) 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康德说,我们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并不是对某个对象作 出逻辑判断,而是藉助想象力作出情感上的判断,看它是否 引起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康德对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做出 如下总结: ” 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 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 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 2) 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 康德认为,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的关于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康德下结论说: ” 美 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 3) 审美判断的第三契机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康德认为, 审美判断 ” 就无客观的也无主观的目的 ” 他对 审美判断的第三契机作了如下总结: ” 美是一个对象 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 目的的表现 ” 4) 审美判断的第四契机 从方式上看,即从判断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看,审美 判断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且要求必然性也就是说, 审美对象对任何人都具有必然性,必然引起审美快感,二者 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关于审美判断的第四契机康德总结说: ” 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 ” 康德把这一切都建立在先验的 ” 共同感 ” 的假定上面,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鲜明 突出了美的本质和特性问题,使这一问题的探讨进入了新的 阶段;明确提出了美感经验的理性基础和社会性问题,从而 把美的问题同人的全部心理和人类整体联结起来2‧ 歌德的美学思想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 — 1832) 主要是诗 人和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和美学家歌德对美学的兴趣曾受到康德的启发但是,歌德并不是康 德的忠实信徒,如果说康德更多面向抽象理论,那么歌德却更多面向实际歌德的美学思想并不否认外部客观现实世界存在于我们的 意识之外他十份重视实践和感性经验的作用歌德在谈到美学和艺术问题时,一贯反对抽象的哲学思辨, 注重从客观的现实出发关于美,歌德认为,美是自然的一种 ” 本原现象 ” 或者说,美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也就是说,美是自 然本身所固有的他还说过: ” 美是自然的秘密规律 的表现,没有美的存在;这些规律也就绝不会显露出来。
歌德所讲的自然,是指包围着人的外部客观世界,既包括自 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但他 ” 并不认为自然的 一切表现都是美的 ” ,只有那些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从而达到自然发展的顶峰,实现或符合自然目的的事物才是 美的哥德谈美更多谈的是艺术美他认为艺术美驻要表现在特征、 内容和意蕴方面所以,哥德认为,艺术或艺术美应当是 ” 有生命的显出特征的整体 ” 哥德反对自然主义,要求艺术高于自然他认为,艺术不但 要服从自然,而且要超越自然,艺术并不是机械的摹仿,而 是基于自然的一种创造,是 ” 对自然的最称职的解释 者” 艺术应当把自己的美加到自然身上,使题材得 到升华,通过个别表现出一般对于艺术家来说, 自然只是艺术的 ” 材料宝库 ” , 艺术家要凭伟大的人格去胜过自然创造出 ” 第二自 然” ,这是” 一种感觉过的, 思考过的,按人的 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自然 ” 3‧ 席勒的美学思想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 是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
他的美学著作主要有: 《论秀美与尊严》 (1793) 、 《美育书简》 (1793-1794) 、《论崇高》 (1793-1794) 、《论运 用美的形式所必有的界线》 (1793-1795) 和《论素朴诗和感伤 诗》(1795) 等在美学史上,席勒是从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向黑格尔的 客观唯心主义美学转变的重要环节,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美育书简》是席勒写给丹麦王子奥格斯堡公爵的 27 封信 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哲学沉思的产物席勒认为,法国大革命没能解决政治自由问题,通向自由之 路不应当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应当是审美教育他说,应当 ” 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 ” , ” 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 教育的途径, 因为正是通过美, 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 这也就是《美育书简》的基本思想或总纲席勒的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他认为,要实现政治自由, 先决条件是要有具备完整性格的人,而这种人又只能通过审 美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席勒认为,美的概念表面上来源于经验,实际上却植根于人性8221;要确定美的概念,只能用抽象的方法, 从感性一理性本性的能力中推论出来,总之,美只能表现为人性的一 种必然条件 ” 。
他从康德的观点出发,首先把人性分成感性和理性两个部份, 认为人身上具有两种对立的因素,一是人格 (Person) ,一是状态 (Zustand) ,人格即自我或理性, 状态则是自我的诸规定 或感性人格的基础是自由,状态的基础是时间,有如花开花落,花 总是花,人格持久不变,而状态 (花开、花落 )则随时而变 这就是说, 人既有超越时间的一面, 又有受制于时间的一面, 人既是有限存在又是绝对存在,既有感性本性又有理性本性这样,人就必然具有两种相反的要求,构成行为的两种基本 法则:一方面感性本性要求绝对的实在性,要把一切形式的 东西转化为世界,把人的一切资凛表现为现象,也就是 ” 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化 ”另一方面,理性本性又要求绝对的形式性,要把一切纯属世 界的东西消除掉, ” 给一切外在的东西加上形式 ” 由于要实现这两种要求,我们便受到两种相反力量的推动, 一种是感性冲动,他来自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时间的限 制之中,使人变为物质一种是形式冲动,他来自理性本性,保持人格不变,扬弃时间和变化,追求真理和正义前者造成各种个别情况,后者则建立起一般原则,这两种要 求和冲动都是人所固有的天性,理想的完美人性就是二者的 和谐统一。
文化的任务就在于监视这两种冲动,确定他们各自的界限, 使之互不侵犯, 相得益彰, 进而把感性弁邬 M 理性弁钶ㄔ R 分的与以实现,使之相互结合起来如果这种情形在经验中出现,就会产生第三种新的冲动即游 戏冲动所谓游戏,是与强制相对立的不论感性冲动还是 形式冲动,对人心都是一种强制只有游戏冲动才能把这两种冲动的作用结合起来,排除一切 强制,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达到自由这也正是游 戏冲动能使人性归于完整的根本原因所以,美或活的形象是感性与型式 (理性 ),主观与客观在审 美主体 (人)的意识中的统一,或者说是对象与主体的统一, 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在席勒看来,美根源于两种冲动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实 质上是人性的完成, 是自由 人不只是物质, 也不只是精神, 因此美既不只是生命也不只是形象,生命受感性需要的支配, 形象受理性需要的支配,都没有真正的自由,只有在游戏冲 动中,人才避免了来自两方面的强制,把生命与形象,感性 和理性统一起来,获得充分的自由如同康德一样,席勒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力求避免历史上经 验派与理性派的片面性,而对二者加以调和他把美放在人 性的高度和历史发展的背景下加以研究,努力从真、善、美 的统一中去把握美的客观性。
4‧ 费希特的美学思想费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 是德国古典唯心 主义哲学家,费希特在美学史上,加强了康德美学的主观唯 心主义性质,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的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 这是他的主要贡献费希特不满意康德关于 ” 物自体 ” 的假设,他摁 为,物自体纯属虚构,完全没有实在性,只有自我才是唯一 的实在费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 是德国古典唯心 主义哲学家,费希特在美学史上,加强了康德美学的主观唯 心主义性质,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的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 这是他的主要贡献费希特不满意康德关于 ” 物自体 ” 的假设,他摁 为,物自体纯属虚构,完全没有实在性,只有自我才是唯一 的实在他说: ” 除了你所意识者而外,没有别的东西了,你 自己就是事物,你所见的外于你的,仍只是你自己因此,他完全取消了客观实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他把 美看做是纯然主观的东西,是主观心灵的产物费希特把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归结为自我表现,他认为,任何 艺术品都是艺术家的 ” 内在心境 ” 或 ”内心情绪 ” 的表现,是 ” 自由的精神创造 ” 的成果。
艺术作品的精神 (即内容 ) 是灵魂,而艺术作品的形象则是精 神的体现,只不过是 ” 精神的躯体和字义 ” 在《道德学说的体系》中,费希特对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做了 更充分的阐述 他认为, 艺术既不同于科学, 也不同于道德, 艺术具有自己的特点,他能把感性和理性结合,使观念体现 为感性的客体,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他说: ” 美的艺术不像学者那样只培育理智,也不像 道德人民教师只培育心灵,而是要培育完整统一的人关于美和美感问题,费希特发挥了康德关于美的主观性和审 美无尼 Q 性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既有外在的受限制的一面, 又有内在自由的一面;如果从受限制的一面去看,只会看到 扭曲的、受挤压的、怯懦的形式,这就是丑,如果从自由的 方面去看,就能看到自然内在的充实和力量,看到生命和追 求,这就是美他指出: ” 美的精神的世界就在人类内部,否则任何 地方也不会有 ” 8221; 美感不是道德: 因为道德律 要求依据概念的独立性, 而美感不带任何概念, 只来自自身, 可是,他是通向道德的准备,它给道德提供土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