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京航空航夭大孝B E I H A N G UNIVERSITY载人飞船环控生保系统的参数测量制作人:时间:摘要: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是飞船上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的系统,是直接关系 到航天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系统,也是关系到航天任务能否圆满完成重要系 统中国载人航天器环控生保技术经历了预先研究和局部技术卫星试验,进行了 “神舟”飞船环控生保分系统的研制,并进行了物理化学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和 受控生态生保技术的研究本文在回顾载人航天器环控生保系统技术研究发展的 基础上,重点介绍载人飞船环控生保系统的参数测量,同时简单介绍下载人航天 器中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关键词:载人航天器、空间站、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系统参数测量一、 绪论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是任何载人航天器必备的系统是区别航天器是否 是载人航天器的显著标志,是航天技术从无人航天向载人航天发展必须首先要突 破的关键技术之一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是飞船上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的系统,是直接关系 到航天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系统,也是关系到航天任务能否圆满完成重要系 统该系统不仅与飞船系统及其各分系统有复杂的技术接口界面,还与航天员系 统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
在飞船正式执行载人飞行前,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 必须在不同的系统层次上进行严格的试验验证,充分证明系统合格后,才能实行 载人飞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在载人航天中的重要作用和技术难度,受到 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基本任务是在密封舱(飞船轨道舱、返回舱) 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基本的生活条件和适宜的工作环境:即对座舱大气的环境 (包括大气的压力、气体成分、温度和湿度等)实行人工调节控制;为航天员提 供生命支持,即向航天员供氧、供水和供食;对舱内航天员生理代谢等产生的废 弃物进行收集和处理;为舱内可能出现的火情实行探测和抑制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基本技术,一般可分为非再生式、部分再生式和全再生 式(或称全闭式生物生态系统)美国从水星、双子星座、阿波罗飞船到航天飞 机,俄罗斯 ( 前苏联) 从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到当今的联盟 - TMA 飞船 虽然,两国一代又一代飞船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各自的系统技术和组成不完全相同,发挥了各自的技术专长和技术优势,系统也 各具特色但其系统都采用了非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即为航天员提供生命支持 的物质,经航天员消耗后不再再生利用)。
美、俄等多个国家都早已开展了部分 再生和全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研究,但只有部分再生式技术在飞行时间较长的空 间站上使用,而全再生式技术目前仍还在研究中,未见空间应用的报道根据国家发展航天技术的总体规划,作出了以飞船起步,在 20 世纪末或 21 世纪初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的伟大决策中国载人航天器环控生保技术经历了预先 研究和局部技术卫星试验,进行了“神舟”飞船环控生保分系统的研制,并进行 了物理化学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和受控生态生保技术的研究我国“神舟”5和 6 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表明中国已经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中国航 天器研制实现了从“无人”到“有人”的突破,使中国航天技术实现了质的跨越 本文在回顾载人航天器环控生保系统技术研究发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载人飞船 环控生保系统的参数测量,同时简单介绍下载人航天器中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 系统正文(一) 飞船环控生保系统主要任务和技术要求1. 主要任务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基本技术,一般可分为非再生式、部分再生式 和全再生式(或称全闭式生物生态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 主要任务是:1)确保返回舱和轨道舱内具有合适的大气总压和氧分压;2)提供航天员代谢所需的氧气;3)排除航天员代谢产生的C02,,控制 其他微量有害气体的浓度在要求的范围内; 4)控制返回舱和轨道舱内气 体的温度、湿度,为航天员提供合适的温湿度环境和舱内通风条件; 5) 为航天员提供饮水,实施供水、冷凝水管理和食品管理; 6)收集和处理 航天员生理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舱内其他废弃物; 7)具有烟火探测能力, 并备有相应的灭火措施; 8)飞船发生压力应急时,实施压力应急转换, 保障着航天服的航天员生命安全。
2. 技术要求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技术要求主要来自飞船、航天员两大系统 及其相关系统的定性和定量的要求,主要有:1)航天员飞行人数及周期; 2)分系统设备允许的重量、体积、能耗; 3)舱内及航天服内大气物理 参数的控制要求;4)航天员的生理医学参数(航天员不同状态下的氧耗 率、二氧化碳排出率、产热率、排湿率、以及饮水量、排尿量、一次大 便量等);5)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6)系统和部组件的环境试验 要求、电磁兼容性要求;7)系统的边界条件、限制因素和接口关系等二) 系统参数测量1. 供气调压分系统参数测量座舱压力制度是指载人航天器座舱内采用大多的大气总压和氧分压 以及稀释气体的种类和分压力座舱压力制度取决于生理学和工程技术 两个方面,要均衡考虑从生理学的角度,座舱压力制度的选择应该使 航天员不产生缺氧反应和高氧反应,无低压效应,减少减压病发生的几率生理学要求是系统的设计依据,也是系统最后验证评定的重要标准 从工程技术方面,在总压选择是要考虑舱体结构强度及质量;在氧分压 选择是要考虑材料的可燃性,避免火灾发生因此在载人航天的环控生 保系统中的大气总压和氧分压的参数测量是十分重要的为降低氧浓度,避免高氧效应,减少火灾,需要充以一定的比例的 稀释气体。
但氧分压过低,会引起各种缺氧反应,人的精神效能开始受 到影响;氧分压过高,也不能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人会出现中毒现象因此氧分压必须11W建火»JiW■ ■控制在合适的范 围内根据有关数 据,乘员对氧分压 的正常要求是 22kPa,保证乘员 正常生理活动的 氧分压范围是21到34.5 kPa,应急氧分压不低于11 kPa图中所示是 氧浓度的生理影响区根据航天技术发展状况,舱内大气趋向于采用氧氮混合气的模式, 因此我们就对该混合气的参数测量进行讨论供气调压系统主要由气源 组件,减压组件,供气开关组件和排气组件等构成1)气源组件包括氧源和氮源两种,主要由充气阀、气瓶、压力传感和温度传感器组成其中涉及到参数测量的是气瓶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它们是检测氧气瓶和氮气瓶储气压力和温度的敏感元件,用来计算瓶内气 体的储量,在飞行过程中,随时监控氧气瓶和氮气瓶的储量,以确定是按 照计划飞行还是提前结束飞行任务2)氧氮减压阀组件由减压阀、安全阀、和减压器出口压力传感器组成 其中涉及到参数测量的是减压阀靠敏感元件(如膜片,弹簧等)改变阀瓣 位置来实现减压,其选用时一定要确定进口和出口的压力,因为不同的进 出口压力,所配的敏感元件也不同。
减压阀的出口设置压力传感,用于检 测减压效果,一旦出现减压压力严重超出上限,将采取紧急措施防止高压气体进入返回舱和轨道舱,确保供气安全3)供气开关组件由氧流量传感器、氮流量传感器、供氧及供氮手动选 择阀、供氧及供氮手自锁阀,供气调节器、总压及氧分压传感器和供氧、 供氮限流组器组成其中涉及到参数测量的是氧流量传感器测量氧流量; 氮流量传感器测量氮流量;总压及氧分压传感器测量大气总压和氧分压; 供气调节器用于流体管路对下有压力按要求控制在一定范围的调节装置, 其包含了三个必需元件:限流元件、测量元件和加载元件,其中测量元件 一般采用活塞、膜片、膜盒、波纹盒等敏感元件,完成供气调节的参数测 量任务4)排气调压组件和排气泄压组件,前者安装在返回舱舱壁上,后者安 装在轨道舱舱壁上,两者在原理、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排气调压组件由 泄压自锁阀、排气截止阀、泄压截止阀、排气流量传感器、排气调节器组 成;泄压组件多了一个泄压自锁阀用于加大轨道舱泄压速率其中涉及到 参数测量的是排气流量传感器,其往往用膜盒作为敏感元件,感受座舱总 压,当总压超过报警上限时,膜盒受压带活动门离开活门座,舱内气体经 过活动门和单向阀排向舱外。
当舱压回复正常后,膜盒复位关闭排气活门, 单向阀也回到关闭状态自动供气调压方案图2. 大气净化分系统参数测量航天员生理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有害气体,舱内使用名目 繁多的非金属材料也会不断放出各种微量有害气体,舱内仪器设备也会 产生各种污染物如果不采取措施使舱内大气得以净化和再生,座舱内 空气质量将会急剧恶化,从而影响航天员的工作生活乃至身体健康和生 命的安全所以,必须进行舱内有害气体的排除,严格将这些有害气体的浓度控制在医学生理允许范围内因此对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参数测量 就显得很重要目前,用来测量二氧化碳分压值的方法很多,按照其原理来分有热导式、辐射吸收式、电导式、化学吸收式、电化学式、 质谱式、色谱式、红外吸收式等等,所有这些方法都 先后在各个不同领域得到或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根 据国外大量资料表明,其中红外吸收式特别适合用在 军用尤其是宇航飞行中,因此飞船二氧化碳分压传感 器即采用了红外线气体吸收原理测量二氧化碳的浓 度红外吸收光谱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分子的振动能量比转动能量大, 当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的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无法 测量纯粹的振动光谱,而只能得到分子的振动一转动光谱,这种光谱为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光谱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波长范围为0.75 —lOOOum,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区分为三个光区: 近红外光区,中红外光区,远红外光区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光是由光 子所组成,当气体收到红外光束照射时,光子作用于该气体分子,该分 子选择性吸收某些频率的光子,并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从宏观上看, 表现为透射光的强度变小,这种现象称为吸收根据这种吸收,可应用 于气体浓度的测量二氧化碳在红外区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吸收谱线,一个吸收中心波长位于近红外1.573um处(适用于光纤二氧化碳传感器)、一个位于中红外4.26um处,还有一个就是在我们选择中心波长4.26um处的吸收谱线作为检测依据,因为此波段的吸收最为强烈,衰减最剧烈根据气体选择 性吸收理论可知,当光源的发射波长与气体的吸收波长相吻合时,就会 发生共振吸收,其吸收强度与该气体的浓度有关,通过测量光的吸收强 度就可测量气体的浓度具体是,当一束光强为I0的输入平行光通过待 测气体时,如果光源光谱覆盖一个或多个气体的吸收谱线,则光通过气 体时发生衰减电调制非分光红外(NDIR)技术是当前应用的前沿技术,也是系统 的核心技术所在。
采用非分光红外测量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单 光束双波长实现,即通过选用两种窄带滤光片,它们的中心波长相近但 一个允许待测气体对应的吸收波长通过,而另一片则完全阻止其通过, 以此实现调制和提取浓度信号同时,为了系统的稳定和测量的精度以 及真正实现手持型便携式,我们采用了电调制、低功耗设计方案,利用脉冲控制光源而且在 实现低功耗的同时也 增强了光源的辐射特 性和延长了光源的寿 命电调制的实现,有 效地消除了机械调制 所带来的种种缺点:有 可动部件,需要专门的 马达驱动,调制盘容易损坏,体积大不易于集成化等等为了实现设计 目标,我们选用专用的手持型电源芯片和微功耗光源,再利用微控制器, 整个系统由+5V单电源供电即可,很好地实现了手持型便携式非分光红外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系统的设计构成主要包括:光源及 探测接收模块(传感头)、信号放大模块、低通滤波模块、A/D转换以及 由微控制器控制的人机控制和信号显示输出等模块其具体的系统结构2二■化确%体测■矗狡原理丽图如右图所示 选择恰当的光 源和滤光片以 及相应的探测 器是非常关键 的一步从传感 器出来的信号 是极其微弱的, 必须对其进行放大和滤波,在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