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完全解读(重庆A卷)

优雅的****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844.19KB
约27页
文档ID:597876111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完全解读(重庆A卷)_第1页
1/27

2024年中考真题完全解读(重庆A卷)2024年重庆中考的语文试题立足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强化试题的价值引领,凸显文化自信试卷精选典范作品和语言材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试卷,坚持素养立意比如A卷的第一部分的三个任务(“探访英雄城市”“阅读红色经典”“争做时代新人”)聚焦革命文化,层层深入;现代文阅读《永远的雪域高原》展现英雄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实用类文本阅读围绕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开展试题严格依标命题,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题型灵活,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上进行全方位的考查,着力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任务中学活用活语文知识如要求学生引用古诗句来讴歌先烈,指向对语言运用的考查;试题以任务为驱动,重点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注重情境创设,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迁移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促进真实学习如A卷基础部分要求引用诗句讴歌革命先烈,现代文阅读要求学生撰写碑文,任务型作文要求给校长写信,这些情境紧贴学生生活和时代背景,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意在引导学生提升做事能力,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多变的情况试题秉持教学评一致的理念,与教材深度关联。

如卷中的字音、字形、词语、古诗积累、课内文言文均出自教材;综合性学习的演讲比赛评分标准关联演讲单元;现代文阅读的梳理故事、赏析手法、品析物象、鉴赏情节、人物述评等考点都与教材中的“思考探究”有显性或隐性的关联这对一线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1.字词回归教材,不再死抠千字表,主要围绕教材中的常用字词考察卷中的字音、字形、词语都源于教材中“读读写写”的常用字词2.文言文是课内外结合的方式,但不是以往的最后一道链接题今年是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课内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课外文章《战国策》选段,在字词理解、句子翻译、内容分析和跨文本探究几道题中,均对课内外两篇都设置了题目,更加考察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迁移运用能力3.作文板块,相较于往年的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今年A卷的第一个作文为图画类作文图画中有高低胖瘦各不同的两只花瓶,旁边配文“原本各有千秋,何必分个高低”,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对比分析、提炼主题,难度有所提升4.增加试题的创新性和思维性,考察能力素养如引用或化用诗歌写一段话来讴歌先烈,学生不仅要明晰诗歌的意思,更要灵活运用诗歌,增强诗歌的生命力;名著阅读,让学生为书中人物设计雕像,学生既要熟悉重要人物的相关经历,又要围绕其经历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既考察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与理解,又考察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述能力。

题号分数题型考查内容考查点1-414选择题2道,填空题1道,简答题1道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辨析,仿写对字音、字形、词语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病句的辨析能力;仿写能力58选择题1个,简答题1个名著阅读对名著内容的阅读和记忆能力;基于原著的联想和想象能力68简答题2个综合性学习对演讲知识的掌握;对邀请这一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710填空题古诗文默写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8-1115选择题2个,简答题2 个文言文阅读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句子翻译;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对比探究能力12-1622简答题5个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基于小说三要素,对情节的梳理概括和作用探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个性化表达的能力17-2018选择题1个,简答题3个实用类文本阅读(关于书法)信息的辨识和推断;信息的提取与概括;信息的评价与反思;信息的迁移运用,解决情境问题2155图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信),任选其一“原本各有千秋,何必分个高低”/“给校长的一封信”写作能力1.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

不管是字词、诗歌,还是名著阅读,都注重理解掌握,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应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式只会带来无效的压力和负担,讲究备考复习时效性,不断巩固阶段性复习成果2.回归语文,切实练好语文基本功强调对语文学科本质考查的回归,要注重落实基础,练好基本功,切实掌握语文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考生一定要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回归语文学习活动3.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会学以致用注重课内迁移,试题设问更加开放重视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的多样化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一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二要加强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运用,三要加强审美鉴赏能力的训练,四要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4.作文要注意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图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等多方面训练,侧重于训练审题、立意的能力,关注真实生活重庆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A卷)(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学校开展“革命精神代代传”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探访英雄城市一踏上重庆的土地,你定会感到无比震撼:巍峨yì______立的大山如刚毅果敢的男子,蜿蜒流淌的江水似妩媚多情的女子,他们互相níng______望,彼此衬托,相得益彰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城,孕育了情感燥热,性格刚勇的重庆人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重庆建成了一座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之都他们血脉里的勇毅来自哪里?既来自地域文化的熏陶,又来自革命精神的浇灌①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吓不倒重庆人,他们挖掘了无数的防空洞来抵御;②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压不垮重庆人,红岩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做出了响亮的回答瞻仰曾家岩50号,我们似乎看到了周恩来忙碌的身影;参观渣滓洞、白公馆,③我们似乎听到了革命先辈的殷殷嘱托……高山巍巍,江流有声④将在这里继续演绎英雄的故事,传承革命精神!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yì( )立 蜿蜒( ) 妩媚( ) níng( )望2. 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A. 相得益彰 B. 孕育 C. 燥热 D. 目眩神迷3.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 ① B. ② C. ③ D. ④4. 请从以下三个诗句中任选一句,进行引用或化用,写一段话来讴歌先烈。

示例仅供参考,句式不限4分)示例:革命前路山重水复,你们以坚定的信念,穿越重重迷雾,终于迎来柳暗花明化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备选诗句: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我选第(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①. 屹 ②. wān ③. wǔ ④. 凝 2. C 3. D 4. 示例1:我选第①句:革命岁月千磨万击,你们以顽强的毅力,坚守革命初心,勇敢面对风吹雨打 示例2:我选第③句:革命征途乘风破浪,英雄们以坚定的信念,挑战激流险浪,终于能够扬帆远航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屹立(yì lì):高耸挺立;蜿蜒(wān yán):意思是蛇类行走的样子,也有曲折延伸的意思;妩媚(wǔ mèi):形容女子姿态娇媚动人;凝望(níng wàng):意思指目光凝聚在某个物体上;引申为期望、盼望等意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和运用。

A.相得益彰:意思是指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这里形容重庆的山和水相互衬托配合,景色秀美,使用恰当;B.孕育:意思是怀胎生育,比喻在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这里指重庆这片土地,养育了当地的人民,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性格,使用恰当;C.燥热:指空气湿度小而温度高这里是说重庆人情感热烈,使用不恰当;D.目眩神迷: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这里指重庆人把自己的城市建设的丰富多彩,使用恰当;故选C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D.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在“将在这里继续演绎英雄的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前加“我们”;故选D项4题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首先明确给出示例的句子结构,即:“革命”+面临的困境,“你们以”+先烈的精神,先烈破除困难的过程,先烈的伟大成就在仿写时选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三句话中任意一句,化用到仿写的句子中例如:选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仿写为:革命征途乘风破浪,英雄们以坚定的信念,挑战激流险浪,终于能够扬帆远航任务二:阅读红色经典5.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8分)(1)下列人物中与介绍相匹配的一项是( )(3分)他曾当过窑工,有一副格外友善的模样,少了两颗门牙,笑起来嘴张得很大,就像个顽皮的孩子A. 贺龙 B. 徐海东 C. 刘龙火 D. 邓发(2)根据书中内容,从下面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位为其设计雕像请你对雕像进行描述(描述角度:场景、外貌、神态、动作等)示例仅供参考5分)示例:人物:彭德怀书中依据:彭德怀指挥红二师进行爬山演习雕像描述:他精神饱满,神情坚毅,左腿弯曲,踩在石头上,右腿直立,左手叉腰,右手高举,张嘴呼喊,似乎在指挥战士们“冲啊”备选人物: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所选人物:______书中依据: 雕像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 (2)示例:人物:毛泽东 依据: 一有空隙他就博览群书,对中外历史和古今哲学更是爱不释手 描述:毛泽东坐在一块石头上,右腿翘起来,放在左腿上,左腿上有一本打开的书,他左手握着书的左端,右手拿着一支笔,好像在书上做标记。

他的的头微微地低下,眉头微皱,专注地盯着书本,好像在思考什么难懂的问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了解结合“他曾当过窑工,有一副格外友善的模样,少了两颗门牙,笑起来嘴张得很大,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可知是徐海东他被称为“红色窑工”,还被彭德怀戏称为饱经枪林弹雨的“赤匪”,徐海东上学时被同学欺负,勇于反抗后来,徐海东领导红军与敌作战,使敌人闻风丧胆;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掌握首先选定人物,然后从书中找到依据,再对人物所处的场景以及外貌、神态、动作等展开详细的描写即可示例一:(1)毛泽东(2)书中依据: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二三点钟才休息雕像描述:他一头浓密的黑发,面容瘦削,鼻梁很高,额骨突出,背有些驼,他正坐在一张简陋普通的木桌前,手中握笔,笔尖在纸上停留他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目视着远方,像是在思考问题示例二:(1)周恩来(2)书中依据:周恩来把胳膊靠着“红小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