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训诂的术语• 所谓训诂的术语,是指前人在训诂实践中创造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关训诂方式、 解说类型和训释字词的习惯用语 • 训诂的常用术语,我们以为有以下两类: •一类是说明训诂方式的术语,指形训、音训和义训; •另一类是训释字词的习惯用语,如“之谓”“之言”“读如”等等 •兹按这两类介绍如下 第一节 关於训诂方式的术语 第一节 关於训诂方式的术语 一、形训•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就是形训 •形训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以《左传》为例,书中就有“止戈为武” ( )、“反正为乏” ( )、“皿虫为蛊” ( )的说法《韩非子·五蠹》也有“自环 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 )的解释•汉代经师把这一训诂方法继承过来并发扬光大,例如许慎一部《说文》,基本上依形立 训,可以说是形训的专著例如: •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八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示 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穴部)•形训的局限性: •①用这种方式分析汉字,只能是“四书”中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类字,而对占百分之八十以 上的形声字,则很难有所作为。
•②所依据的字形,必须是早期未经讹变的字体,否则,立训的基础错了,所作的训释难免 不出偏差 • 因此,现今运用形训来释义,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分析字形,应该依据文字的早期写法以现今而言,首先应该依据甲骨文、金文(如 果有该字的话),再参照《说文》 •《一部》:“元,始也从一,从兀按:甲骨文“元”作 、 ,金文作 象形字, 而非会意字•二是分析形体要注意区别字义和词义 •字义、词义有相一致的,如基本词汇中的山、水、日、月等,字义就是词的本义但是, 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词义引申、文字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有可能产生了变化,拉开 了距离 • 《衣部》:“裕,衣物饶也从衣,谷声引申义丰富、宽绰 •《而部》:“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 假借义第二人称代词和 连词 二、声训• 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的来源,就是声训也称音训这种训诂方式的起源也在先秦时 代如:乾,健也坤,顺也《易·说卦》)德者,得也《礼记·乐记》)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礼者,人之所履也《荀子·大略》)•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广泛运用声训,东汉班固等撰《白虎通德论》,也经常采 用声训的办法。
和先秦相比,两汉经注以及《尔雅》、《方言》、《说文》等,声训使用 更为广泛到了刘熙作《释名》几乎全用声训 •《尔雅·释言》:“曷,盍也樊,藩也 •《方言》卷九:“轸谓之枕卷一二:“噬,食也 •《说文·衣部》:“衣,依也《人部》:“侨,高也• 历代注释者使用声训,除了兼带着释义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探求词源 •《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说文·茻部》:“葬,藏也 ” “葬”“藏”显系同源 《释名·释典艺》:“铭,名也述其功美,使可称名也 说明“铭”“名”同源 • 声训到魏晋以後,有了新的变化晋人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在金石曰堅,在草 木曰緊,在人曰賢 总结了这几个从“臤”得声的字,在意义上有共同的特点 • 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四《艺文一》记载: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 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 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戔’为义也说明形声字的声旁也有表义的功能 •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凡从 某声者多(皆)有某义”,如“凡叚声如瑕、鰕、騢等皆有赤色”(“鰕”字注语)。
肯定了“右 文说”的合理成分•声训的弊病: •首先,声训作为一种方法,是有严重缺陷的 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并不存在本质 的必然联系 •其次,使用声训来训释词义,必须依据古音,切忌以今度古、随意通假三、义训除了形训、声训以外,其他直接训释字词的方式都属于义训 •(一)从释义的类型看 •⒈ 常见的是同义相训⑴ 有用同义词来解释同义词的如:《尔雅·释诂》:“适、之、嫁、徂、逝,往也《尔雅·释言》:“孔,甚也 • ⑵ 有用同义词互相训释的也称“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说文·木部》:“栋,极也极,栋也 ⑶ 有用几个同义词层层转训的也称“递训”《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⒉ 也有相反为义的,通称“反训” 所谓“反训”,就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正反两个义项 如 “贷”有“借出”“借入”二意,“偭”有“面向”“背对”,又如: •乞 ① 乞讨《论语·公冶长》:“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② 给与《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 ”反训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辩证观念,但有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混淆。
•(二)从释义的方式看⒈ 有用辨析或比较的方式来训释词义的《说文·艸部》:“落,凡艸曰零,木曰落 又《言部》:“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⒉ 有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训释的也称“义界”《说文·网部》:“罩,捕鱼器也《石部》:“磬,乐石也 ⒊ 有描述事物的形状或指明类属的 《说文·鹿部》:“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总起来看,训诂的方式就是以上所讲的形训、声训和义训 第二节 具体的训释术语 一、某,某也 例如:《诗·小雅·谷风》:“将恐将惧,维予与女郑玄笺:“将,且也 二、曰、为、谓之、之谓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都是放在术语的后面 •《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水中可居者曰洲 《诗·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潜行为泳 •《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毛传:“东风谓之谷风 有时也区别词义间的细微差别例如: 《国语·楚语下》:“王曰:‘芻豢几何?’”韦昭注:“草养曰芻,谷养曰豢•三、谓、言使用范围较广泛,既可解释字词,也可解释句子;其基本用法都是把被释词放在术语 的前面例如:《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郑笺:“此用兵,谓治兵时。
有时候用来对词义作进一步阐发,例如:《诗·小雅·小弁》:“譬彼坏木,疾用无枝毛传:“坏,瘣也谓伤病也•“谓”和“言”经常用来对句子的含义作出说明,例如:《诗·秦风·驷》:“公之媚子,从公于狩毛传:“能以道媚于上下者郑笺:“媚於上 下,谓使君臣和合也此人从公往狩,言襄公亲贤也 《诗·小雅·吉日》:“发彼小豝,殪此大兕毛传:“殪,壹发而死言能中微而制大也•在章句体的注释书中,“言”和“谓”特别是“言”的用法更为广泛,有时是在解释词语的基础上 对句意作出进一步的阐发,例如:《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拂四夷也 ”赵岐注:“莅,临也言王意欲庶几王者,莅临中国,而安四夷者也 •有时则直接阐明句意如: •《孟子·公孙丑上》:“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赵注:“言伯夷之行,不与孔 子、伊尹同道也•四、犹、亦 • 先看“犹” “犹”的常见用法是指出被释词和释词在词义上的某种联系,例如:《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於女信宿毛传:“宿,犹处也 •“犹”还可以指出文字通假的情况例如:《诗·魏风·葛屦》:“摻摻女手,可以缝裳毛传:“摻摻,犹纤纤也。
•使用术语“亦”的时候,释词通常已经出现於上文,并且其义也是明白易晓的例如:《左传·文公十八年》:“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杜预注:“成,亦平也又: “贪於饮食,冒於货贿杜注:“冒,亦贪也•五、之言、之为言 •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采取的是声训的方法,被释词和释词之间,具有音近和或音同 的关係被释词都处在术语的前面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郑 玄分别注云:“后之言後也夫之言扶孺之言属妇之言服妻之言齐 《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六、貌• “貌”这个术语,通常放在形容词、动词等之後,用来说明人或事物一定性质或状态被释 词处于术语的前面《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毛传:“习习,和舒貌《论语·乡党》:“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何晏集解引王肃曰:“恂恂, 温恭之貌•七、属、别 • “属”和“别”是两个说明事物种类的术语《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毛传:“椅,梓属《说文·糸部》:“纪,丝别也《禾部》:“稗,禾别也段玉裁注:“谓禾类而别於禾也 和“属”相类似的又有“醜”,“醜”是种类的意思,《尔雅》中多见。
• 如《释鸟》:“鸢乌醜,其飞也翔鹰隼醜,其飞也翚 《尔雅·释鸟》:“鹰,隼醜,其飞也翚 郭璞 注:“鼓翅翚翚然疾•八、辞、词、语助 •汉代训诂学家把虚词叫做“辞”或“词” 《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说文·只部》:“只,语已词也《矢部》:“矤(shěn),况也;词也矤”同“矧” •也称“语助”、“语助辞”等 •《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唐孔颖达疏:“居诸者,语助也•九、读曰、读为;读如、读若 •或者用来训释假借字,或者用来标明音读 •“读曰”、“读为” 是用本字本义来指明假借字《汉书·邹阳传》:“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颜师古注:“伯,读曰霸《荀子·王霸》:“赏贤使能以次之唐杨倞注:“赏,读为尚 •“读如”、“读若” 主要是用来标明音读《说文·匚部》:“匚,受物之器凡匚之属皆从匚 •“读如”、“读若”又可用来说明假借 • 《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郑笺:“闍,读当如‘彼都人士’之都,谓国外 曲城之中市里也 闉闍:古代城门外瓮城的重门荼,茅草花,白色•十、破、破字、破读、读破;如字 • 前四个术语都有用本字来说明假借的作用。
•《诗·鲁颂·泮水》:“桓桓于征,狄彼东南 郑笺:“狄,当作剔剔,治也唐孔颖达疏: “毛无破字之理《瞻仰传》以狄为远,则北狄亦为远也 “狄”字毛传无说,则读如字•“破”、“破字” 用本字指明假借之义破读”、“读破”亦同今语还说“破假借” • “破读”、“读破”还可改变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词性和意义的转变通常以改变声调为多 •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朱熹注:“枕, 去声 • 又《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朱注:“恶,去声•和改变读音的“读破”相反, “如字” 说明该字当读其本音,不改变读音 •《史记·项羽本纪》:“更持去(太牢具 ),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唐张守节正义:“(食) 上如字,下音寺•十一、当作、当为 • 这两个术语用来纠正文字错误的如是形近之误,则指明“字之误”;如果是声近之误, 则指明“声之误” • 《仪礼·觐礼》:“四享,皆束帛加璧郑玄注:“四当为三古书作三、四或皆积画,此篇又多四字,字相似,由此误也 • 《周礼·秋官·掌客》:“牲三十有六郑玄注:“牲当为腥,声之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