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加载方式及时间卸载方式及时间浅层平板静载试 验最大试验荷载的1/10-1/12,逐级加载,第一 级取2倍加载,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 10、10、15、15min,以后每隔半小时测读 一次沉降量,在连续2小时内,每小时的沉 降量小于0.1mm时,认为已趋于稳定,可 加下一级加载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 行,每卸一级,间隔半小时,读记回弹 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3小时读记 总回弹量深层平板静载试 验逐级加载,第一级取2倍加载,每级加载后, 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每隔 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量,在连续2小时内, 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认为已趋 于稳定,可加下一级加载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 行,每卸一级,间隔半小时,读记回弹 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3小时读记 总回弹量岩基荷载试验单循环加载,荷载逐级递增直至破坏,然后 分级卸载/第一级则加载值取预估设计荷载 的1/5,以后每级为1/10加载后立即读数, 以后每10min读一次/连续3次读数之差均 不大于0.01mm,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 何载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2倍,如奇数,第 一级可为3倍,每级卸载后,隔10min 读一次,读3次后卸下一级荷载,全部 卸载后,当半个小时回弹量小于0.01mm 时,即认为稳定复合地基静载试 验最大试验荷载的1 /10-1/12逐级加载,第一 级则可取2倍加载,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 各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半小时读 记一次。
当一小时内沉降量小于0.1mm时, 即可加下一级荷载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 行,每卸一级,间隔半小时,读记回弹 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3小时读记 总回弹量单桩竖向抗压静 载试验加载应分级进行,米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 何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 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每 级荷载施加后按间隔5、10、15、15、15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 次,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1小时内的 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2次 (从每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由3次 或3次以上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 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加、 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 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 不得超过该级增减量的±10%卸载时, 每级荷载维持1小时,按间隔5、10、 15、15、15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卸载 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 时间为3小时,测读时间为5、15、30min, 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单桩竖向抗拔静 载试验加载分级:每级加载量为试桩最大加载量或 预计最大试验荷载的1/10〜1/12,逐渐加 载,第一级则可取两倍加载量进行加载。
测 读桩顶沉降量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后,隔 5min,10min, 15min测读一次,以后每隔 15min测读一次,累计一小时后每隔半小时 测读一次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顶 的沉降量在每小时内不大于0.1mm,并、连续 出现两次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 一时,即可终止加载:(1)在某级荷载作用下, 桩顶上拔量大于前一级上拔荷载作用下的上拔 量5倍2)按桩顶上拔量控制,当累计桩顶 上拔量超过100mm时3)按钢筋抗拉强度控 制,桩顶上拔荷载达到钢筋强度标准值的0.9 倍4)对于验收抽样检测的工程桩,达到设计 要求的最大上拔荷载值桩身自平衡静载 试验加载分级:每级加载量为试桩最大加载量或 预计最大试验荷载的1/10逐级加载,第一 级取2倍加载量进行加载测读桩顶沉降量 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后,隔5、10、15min 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 1小时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卸载按加载分级的2倍卸载,每级荷载 维持1小时测读15、30、60min桩顶上 拔量,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维持 3小时特殊类型单桩水平、带承台水平 静载试验荷载分级:取预估水平极限承载力的1/10-1/15作为每级荷载的加载增量,根据 桩径大小可适当考虑土层软硬,对于直径300-1000mm的桩,每级荷载增量可 取2.5-25KN。
加载程序和位移观测:每级荷载施加后,恒载4分钟后测读水平 位移,然后卸载至零,停2分钟测度残余水平位移,至此完成一个加卸载循环, 如此循环5次便完成一级荷载的试验加载和观测,加载时间应尽量缩短,测量位 移的间隔时间应严格控制,试验不得中途停歇岩石锚杆抗拔试验验收试验应分级加荷,初始荷载宜取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得0.10倍,分级加荷值 宜取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的0.5、0.75、1.00、1.33、1.5倍验收试验中,每级荷 载均应稳定5—10min,并记录位移增量、最后一级试验荷载应维持10min,如在 1—10min内锚杆位移增量超过1.0mm,则该级荷载再维持50min,并在15、20、 25、30、45、60min时记录锚头位移增量加荷至最大试验荷载并观测10min, 待位移稳定后即卸荷至0.1N,然后加荷至锁定荷载锁定,绘制荷载一位移(q—s) 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