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成都与重庆地域文化的差异上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KB
约4页
文档ID:205075339
浅谈成都与重庆地域文化的差异上_第1页
1/4

集市文化和码头文化碰撞——浅谈成都与重庆地域文化的差异(上)文/雷位卫 多年前,在国内足球还很热的时候,成都和重庆的球迷是相当较真的,不时 媒体会爆出球迷之间的争端,很多人说到的成渝两地的“情仇”不是没有道理 一方面是两个地方原来很长时间都是一个行政区域,都在四川之内;另一方面, 重庆长期是计划单列市,历史上还做过“陪都”,直辖之后,更是急于表白自己 的文化自信,因此,在足球这个对抗性很强的项目中,两地地域文化的特色表现 得十分突出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两地的文化,大家都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很多,成都 的古蜀文化、蜀汉文化、诗歌文化等等,重庆的巴文化、长江文化、陪都文化等 等,以及由这些衍生出的其他亚文化种类,不一而足但我个人对两地进行一•些 简单的类比之后,感觉nj.以两地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在于:重庆属于码头文 化,而成都属于集市文化两地虽然行政区划人为地分开了,但斩断骨头连着筋, 相似的东西太多,硬要将两地的文化拿来进行比较,本身就有点力所不逮加上 笔者学识有限、资料阙如,只能就将这两种文化的表现戏说一番,幸好是一•篇博 文,望各位看官不吝批评、指教巴山蜀水养育特有民风从先秦时,两地成都属蜀,重庆属巴,两国确实曾经多次交兵,各有输赢。

据《华阳国志》记载,在秦惠文王时,因蜀王的弟弟苴侯私下和巴通好,巴蜀两 国交恶,巳国向秦求救,于是早就觊觎蜀国丰饶土地的秦王,立即派张仪和司马 错攻占蜀国,接着“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 看来巴蜀的窝里斗,让秦人有机可乘,把巴蜀自己给灭掉了以后,除出现小朝 廷之外,巴蜀都作为统一的四川来管理的,巴国“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而蜀国“君子精敏,小人鬼 黠与秦同分,故多悍勇”看来,在土著的巴蜀人那里,两个地方其实都有“耿 直”的性格,只不过蜀人似乎要“狡猾” 一些那么是什么造成两地文化的分际呢?实际上,目前的成都和重庆的人绝大多数是在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之 后从湖广一带迁来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 人口 9万余人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发布《招民填川诏》,下旨从湖南、湖北、 江西、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经过移民们月并手舐足的努力,巴蜀地区逐渐恢 复了元气,并开始发展在成都的一首竹枝词中就形象地描述了填四川之后,居 民的原籍构成:“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相逢问原籍,现无十 世老成都”重庆除了在群山之中还保留了部分巴人的后裔之外,其他的居民也 大多是移民而来。

不过移民们来到巴蜀之后,因为两地山水形态的不同,给生活生产带来了巨 大的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产生活的不同特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 的民风民俗成都平原一马平川,“天府之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馒” 在这些地方的移民,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力气,就能从地里收获大量的粮食,喂养 数量众多的牲畜而这些东西需要很快地交换,获得可以储存的货币和生产生活 的必需品,而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比较发达,蜀锦、邛窑瓷、酿酒等等, 也成为蜀地的“品牌”这些东西的交换流通,需要一•种场所——集市,因此, 赶场天就成了老成都人的节口一条街上,早上就陆陆续续挤满了人,用鸡公车 推着粮食,马拉车载着大酒坛,其他肩挑背驮各种用品,都沿街摆放好,等着如 潮的赶场的人前来选购,讨价还价之后,终于成交有些买到的东西有瑕疵,而 卖货的人乂走掉了,于是买家便在灌了儿两烧酒之后,开始骂骂咧咧,旁边的人 也必会劝他一阵,等到下午,赶场的节FI才会结束街面上也才会恢复原有的宁 静这样的场景在李劫人、沙汀的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集市是一个交换场所, 你可以来,我也可以去,只要按交易规则办事,都能在集市上成交,当然其中也 不乏弄虚作假、欺行霸市之人。

因此,成都人“君子精敏,小人鬼黠”的特征, 实际上是集市文化的集中体现重庆多山,往往形成“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三槽”的地形农业生 产上不便于大规模的耕种,但是矿产品、林产品等等资源丰富濒临长江和嘉陵 江两条大河,水路交通相当发达得舟楫之利从山中出产的物资要运出山里,再 换取从长江中下游来的物品,码头便成为了重庆人进行交流的十分重要的场所 于是,码头上装货、卸货、交易,人来人往,间杂着尔虞我诈,欺行霸市的人物, 也在在此寻到了自己的营生当年的袍哥组织便在码头上如鱼得水,在四川其他 地区叫的响的袍哥“公口”,也逐渐被“码头”一•词取代湖北作家鄢国培的长 江三部曲《漩流》,就集中描写了民初重庆、涪陵一带长江沿岸城镇的风土人情 而李双江那首著名的《川江号子》,更令人血脉贲张,豪情满怀至今,重庆过 去码头文化的一部份:船、船夫、纤夫、袍哥……都得以保留,重庆人“质直好 义”的风格也得以传承集市”包容与“码头”守望成都和重庆的集市与码头两种文化,都体现出交易和交流的特点,但又各有 不同成都的集市文化孕育出的是市场,而重庆的码头文化孕育出的是品牌 2011年春节的一•天,我到大邑新场镇游玩,据当地人介绍,这里在过去是川西 有名的大米市,祟州、大邑、邛峡、灌县等地的大米茶叶等,大多运往这里交易, 每天都是人来人往,这里还留下一个保留基本完好的当铺,儿条稍加修复的街道, 还能看得出当年的繁荣景象。

街上的有一个黄鹤楼的老建筑,临街-•边是大约长 10多米的“美人靠”,可以猜想当年黄鹤楼就餐或者是品茗的人的盛况新场应 该是集市文化发育的典型地区:各地的人都涌向这里,带来丰富的货源,在这里 交易之后再离开街场的两旁做生意的自建或租住门面,大家各自忙活着自己的 生意,好像什么进来都能悦纳,都能包容这个特点直到现在仍在延续,比如改 革开放之后,在成都北门,荷花池、五块石等地,俨然成为了西南地区商品交流 的重要市场,五块石的药材市场全国也很有名,正是这些市场,带来了大量的沿 海地区生意人,接着春熙路、青年路练摊、红庙子炒股,造就了当年大批的先富 起来的人群,且影响至今要说交通,重庆的水路能承载大宗货物的运输,条件其实比成都更为优越 照理说改革开放之初更应该先发育市场出来,不过由于当时重庆还属四川管辖下 的计划单列市,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使这座城市的外向型经济发育不充分因此, 这么多年来,重庆并没有像成都一样形成很大规模的商品聚散市场不过重庆的 工业底子相当厚实,重钢、长安、嘉陵以及后来的隆鑫、力帆等工业产品,在全 国都赫赫有名成都的集市,是拿来主义,什么品牌进来都欢迎,只要能挣钱, 自己就没那个创新的冲动。

而码头,必须固守一种程式,船舶停泊、出港,办理 交接手续、上货卸货,包括在码头上讨生活的人们,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秩序,轻 易改变这些秩序,必然会造成码头的混乱与无序,因此,码头隐喻着一种守望的 特征不过,重庆曾经是陪都,乂是通江达海的大码头,需要儿个“嗨得开”(站 得住)的品牌,所以重庆人创出的品牌,不会轻易就放弃,而会不断强化,焕发 生机比如力帆,以前是以摩托为自己的王牌,近年来在小汽车的市场上崭露头 角比如龙湖,从重庆杀出,一路高歌,在成都这个集市上也打造出自己的“码 头”——品牌叫得响亮文化地产项目的混搭与坚持笔者最近发现了一个现象,可以为两地文化的特征做一点佐证——成都重庆 近年来都有不少文化地产的项目,成都有锦里、宽窄巷子、耍都、太平巷里等地 方,这些项目的建筑、街道都显得比较精致、小巧,休闲气氛特别浓,每天熙来 攘往的人流,让这些地方成为来成都必看的景点说是改造、修旧如旧,可是却 融入了很多现代社会的时尚元素,使人搞不清复古和时尚到成怎么回事?也许复 古本身就是时尚的内容不过每个改造的项目,总感觉保留下来的东西太少,人 工痕迹过浓,这也许就是集市文化的体现,只求能发挥效益,什么东西都能“混 搭气而重庆的巴国城、湖广会馆、洪崖洞包括新进来的新天地等项目,建筑都比 较厚重、大气,基本上保留了明清建筑、民国中西合璧的建筑风韵,展示的东西 大都是货真价实的古董,如湖广会馆关于填四川的历史回溯的实物展,的确非常 全面和详尽,让人对那段历史唏嘘不已。

但是重庆这些项目的人气却比成都较为 逊色,其原因可能是原汁原味的怀古和坚持,反而使现代社会的人对其产生隔膜 和距离;当然这与两地人们休闲的习惯有关看来码头文化的坚持,也需要因时 而化待续)下部分将与大家谈谈集市文化、码头文化表现中的:成都茶馆和重庆火锅 成都粉子与重庆美女 鸡公车与棒棒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