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XX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编制说明 草原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构成的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氮储碳、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草原是发展牧区畜牧业的基础,是牛羊肉、奶、毛、皮张等特色畜牧产品的重要生产供应基地我国草原大多位于祖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保持草原牧区繁荣稳定,对于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XX年是我国草原保护建设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一年,草原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奖机制等强牧惠牧政策深入落实,执法监督全面推进,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高,资源保护迈出新步伐,科技教育取得新进步,技术推广达到新水平,草原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为准确掌握XX年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促进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全国草原监测工作,重点对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生产力、利用状况、灾害状况、生态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进行了监测分析。
本次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 南、江西、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3个主要草原省的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地面监测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草原植被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根据监测分析结果,组织起草了监测报告初稿,并召开专家会进行会商,与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进行了沟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XX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目录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1 草原资源状况............................................3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5 草原生产力..............................................9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12 草原利用状况...........................................16 草原执法监督...........................................18 草原火灾...............................................19 草原生物灾害...........................................20 草原生态状况...........................................22 专题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6 专题二牧区状况........................................29 分析与展望.............................................31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突破亿吨 XX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万吨,较上年增加%;折合干草约万吨,载畜能力约为万羊单位,均较上年增加%。
工程区草原植被恢复明显 XX年,各重大生态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比非工程区平均高出11个百分点,高度平均高出%,鲜草产量平均高出%,可食鲜草产量平均高出%其中,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较非工程区高出10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分别高出%、%草原利用状况更趋合理 XX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1的平均牲畜超载率为%,较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载率为%,较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其中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为%,半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为%草原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加大 XX年,全国各类草原违法案件发案数量19185起,立案18767起,结案18462起,立案率为%,移送司法机关案件数279件被查处的草原违法案件共破坏草原公顷,买卖或者非法流转草1全国重点天然草原,指我国北方和西部分布相对集中的天然草原,也是我国传统的放牧型草原集中分布区,涉及草原面积亿公顷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XX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编制说明 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XX年,全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
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开展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万公里,共采集样方近9000个,入户调查5000余户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有关省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的地面监测工作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XX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年份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其中,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个县 草原火灾明显减少XX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受害草原面积公顷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火灾次数减少102起,受害草原面积减少76% 草原鼠虫害面积增加草原鼠害危害面积3894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较上年增加%虫害危害面积1758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较上年增加% 草原生态状况依然严峻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区以及禁牧、休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仍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局部区域由于受干旱、鼠虫灾害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草原资源状况 全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草原在全国各省均有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北方16个省有天然草原面积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其他15个南方省有天然草原面积约7958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
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区草原面积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约1086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 全国草原共分18个类,813个型面积位于前3位的依次是高寒草甸类、温性荒漠类和高寒草原类,面积亿公顷,约占草原总面积的%其中,高寒草甸类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海拔较高的寒冷湿润地带;温性荒漠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的极端干旱与严重缺水地区;高寒草原类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等省海拔较高的寒冷干旱地带 草原是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我国天然草原上已知有饲用植物6704种,其中属于我国草原特有的饲用植物有320种天然草原上还分布着大量有经济、药用等价值的植物资源,如甘草、麻黄草、冬虫夏草、雪莲、苁蓉等天然草原上繁衍的野生动物达XX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40余种,如藏羚羊、野牦牛、马鹿、雪鸡、雪豹等天然草原有放牧和饲喂家畜品种250多种,主要有绵羊、山羊、黄牛、牦牛、马、骆驼等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 XX年牧草生长季节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略好于上年,属偏好年份。
气候状况: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在5~9月生长季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气温偏高1℃以上,热量充足,其中内蒙古东部偏高2~3℃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水分条件较为优越,其中西部大部草原区水分条件明显好于常年和上年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新疆北部和西南大部地区水热条件匹配较好;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部虽气温偏高,但降水持续偏少,夏秋连旱时间长其他草原区水热条件与常年大致相当 植被长势时空动态: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呈现出“前期较好,中期较差,后期转好”的态势5月长势明显好于上年,偏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西南等地区;6月长势与上年接近;7月长势不如上年,长势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中东部等地区;8月以后长势逐渐好转,至9月中旬长势好于上年,主要表现在东北东部、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 植被长势综合评价:全国草原植被长势区域差异明显长势好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大部、新疆西北部、西藏西部、四川西北部、华南局部等地区;长势差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华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南部和东北部以及青海西南部等地区;长势与上年接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中东部、云贵高原、华中局部等地区。
草原生产力 XX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产草量居前十位的省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甘肃、广西、黑龙江、湖北,其天然草原鲜草产量约66397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的% 从区域看,北方16省的平均单产为2232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58038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61%南方15省的平均单产为5650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37176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39%西部12省的平均单产为2522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67021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全国六大牧区的平均单产为2078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50320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 与上年相比,产草量明显提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新疆西部和西藏西南部等地区;产草量明显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等地区四川、西藏和新疆3省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增加,甘肃、河南、贵州、宁夏、重庆、云南等6省的产草量较上年增产明显,增产幅度超过10%;河北、湖北、辽宁、青海4省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减少,陕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山西等5省的产草量较上年减产明显,减产幅度在10~30%。
从草原类型看,18类草原中,热性草丛类的鲜草单产最高,为10771千克/公顷,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江西和四川等亚热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