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叶维廉 文学理论研究专题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73.50KB
约32页
文档ID:49066318
4,叶维廉  文学理论研究专题_第1页
1/32

叶维廉 “为了活泼泼的整体生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韩军 bzhj1020@简况:n叶维廉(Wai-lim Yip,1937- ),美籍华裔著名学者 ,广东中山人先后在台湾大学外文系、台湾师范 大学英语研究所,获英国文学学士、硕士学位n1963年赴美,1964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美术硕士 1967年自普林斯顿大学完成比较文学博士后,一直 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任教至今,并主持比较文 学系前后几十年n1970年到1974年以客座教授身份返台湾大学,协助 建立比较文学博士班n1980年至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首席客 座教授,并协助该校建立比较文学研究所n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度回大陆,在中国社会科学 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作家协会等处讲授 比较文学和传释学,影响深远 该讲主要涉及的内容:n一、由充滿“遊子”意識的現代詩人到比較詩 學研究學者n二、中國詩的語法與表現n三、道家美學一、由充满“游子”意识的现代诗人 到比较诗学研究学者n现代诗人n现代诗与古典情节n叶维廉的现代性n秩序的生长:比较诗学研究历程n主要著述简介现代诗人n叶维廉首先是位诗人,而且是一位现代派诗人,其次才是比较 学者。

诗在我心里是第一位的,我一直未忘保留诗人的本能 诗歌是我的心灵中最重要的东西,有一段时间,我决定每个 暑假只写诗,写论文等其他什么事都不再干 他不仅写诗 ,还以研究诗作为终生的职业,且成为比较诗学领域的翘楚n“为了活泼泼的自然和活泼泼的整体生命,自动自发自足自然 的生命,我写诗为了活泼泼的整体生命得以从方方正正的框 限解放出来,我研究和写论文n“他非常‘新’,始终置身于最新的文艺思潮和理论前沿,他 本身就是以现代主义诗歌创作起家,且一直推介前卫艺术并身 体力行;他又非常‘旧’,毕生徜徉于中国诗学、道家美学、 中国古典诗歌的领域而卓有建树n从诗歌写作到诗学研究,并不仅限于由语言和结构的推敲而带 来的经验累积,而是有一个共同的“新”“旧”之间的问题需 要面对现代诗与古典情节n“他的歌吟、盘诘、隐情和述析,并不停留于单向度的情感抒 发,而是谋求时空与经验,生命与思想,言语与诗人之间相互 的能动选择和重新发现 n这首诗西方交响乐式的总体结构——与诗中此起彼落的中国传 统诗歌乃至文化意象,如“披发行歌”、“折苇成笛”、“江 枫堤柳”、“千花万树”、“良朋幽邈”,之间——正构成了 一种独特的张力关系,结构是现代的重叠的,而作为追寻的对 象却是零散的需要在不同层次来加以召唤的。

这种表达的象征 意义就在于,叶维廉的现代诗写作固然是希望能够把中国诗传 统融入新的语言形式之中,但是这种努力却也使他更为清醒的 意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和冲突,他说:“我面对的是很复杂的情 景,是东西方的糅合,有两方面的冲突n人生的贯穿意义n这种内心郁结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又与他对五四文学革命的 自觉承传联系在一起赋格n我来等你,带你再见唐虞夏商周n大地满载着浮沉的回忆n我们是世界最大的典籍n我们是亘广原野的子孙n我们是高峻山岳的巨灵n大地满载着浮沉的回忆n荧惑星出现,盘桓于我们花园的天顶上n有人披发行歌:n予欲望鲁兮n龟山蔽之n手无斧柯n奈龟山何n薰和的南风n解愠的南风n阜民财的南风n孟冬时分n耳语的时分叶维廉的现代性n法国学者伊夫•瓦岱(Yves Vadé)以“时间类型”来对艺术 中的“现代性”加以区分研究,“时间类型”反映历史时间 的种种表现形式,是受某个特定时代所特有的事件、集体经 验、习俗变化以及言论(文学、意识形态、科学等方面)所 支配n作为现代诗形式的探索并没有解决叶维廉之文化追索中的飘 零意识,在诗歌语言方面,如借鉴中国诗歌传统之短句、能 够达成复杂感受的简单意象、以及文言式浓缩的运用固然具 有强烈的表现力量,但这些并没有改变他之生命体验以及文 化追索中的飘零之感,其中的分离甚至还使他对“现代”始 终保持了某种反思批评的“相即又相离”的色彩,在这个意 义上,“为了活泼泼的整体生命”,既是他诗歌写作、诗学 研究之运用现代形式而回溯古典的特色所在,也是他面向“ 现代”、内在于“现代”、而又自觉从事现代文化反思的结 果。

秩序的生长:比较诗学研究历程n由现代诗人到比较学者,叶维廉自身写诗、读诗、译诗的经 验,构成了他从事诗学研究的入口和此后发展的发向n概括地说,在他这里主要就是从“形式”到“哲学”的渐次 深入的研究过程,所谓“形式”,着力于中国诗歌语言、语 法及其美学表现的细致分析,所谓“哲学”,则是由道家美 学的讨论来说明中国诗歌美学特质的思想文化根源,是对第 一个层面的深化和拓展;n更进一步,他由这两个层次出发而对于中西诗学各自特性的 体认、探源与发掘,促成了他之比较诗学中“模子”理论的 提出;n此后,受阐释学影响,作为诗意交通的某种现代思考,这两 个层面又成为他建立中国诗歌“传释学”的基点而且相关 讨论因为所关涉的问题更为广泛,在他日后的研究中也不再 局限于诗学的领域,而是与西方现代、后现代诸多新兴理论 的发展一道,成为他展开文化批评的资源和据点 主要著述简介n主要有《庞德的国泰集》、《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流》 、《饮之太和》、《比较诗学》、《历史、传释与美 学》、《解读现代与后现代》等n在国内,他的诗歌曾由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匡汉编 为《叶维廉诗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广泛 流传,今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了新编选的《叶维 廉诗选》。

n他的主要比较文学著作曾被编为《寻求跨中西文化的 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集》(温儒敏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中国诗学》(三联书 店)也再版过多次,200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叶维廉文集》八卷,为研究他的诗歌、诗学提供了充 分的资料基础本节小结n台湾学者张汉良指出:“叶维廉文学秩序的生长过 程标示出一个不变的方向,即透过中西语言的特质 ,以及它们所反映的心智状态与美感意识,从事消 极的比较与积极的融合n诚然,对中西语言及美学特质的比较与融合构成了 叶维廉数十年来理论研究的主导,但从前述叶氏由 现代诗人到比较学者的转向中,我们更能深切体会 到他研究中的复杂性所在n在他立足于比较视野对中国诗学进行阐释的过程中 ,既把中国诗学作为了阐释的对象,同时又视中国 诗学为“活泼泼的生命”所寄,并以之为文化反思 的根据,来展开和西方学术思潮的对话二、中國詩的語法與表現n一个极端的回文诗的例子n如何阐释中国古典诗以及语法化研究n人生阅历、学术背景及文化意识的关联n语法与审美n超脱语法及词性自由 n中国诗中的感物及呈现物象的活动 一个极端的回文诗的例子斜 渡荒星淡月华艳 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如何阐释中国古典诗以及语法化研究n两个方面:n一方面是现代汉语和作为中国诗歌媒介之文言的疏隔。

现代汉语的发展出于历史的特定需要并受西方影响,先 是在与口语的结合中突出了语言的实用性,又在借鉴语 法化的建设方式后加强了语言的明晰性,这种发展固然 带来了它的社会效用,不过对古典诗歌作出解析和批评 ,却造成了其中某些独有韵味的缺失n另一方面则是作为研究范式的中国诗学,自学科建立伊 始就长期处在向西方认同的过程中,这就像比较研究一 系列诸如再现与表现、抽象与具体、理性主义与审美主 义等非此即彼的二元表述,虽也曾带来了某些特定的学 术景观,不过却在对于西方学术话语的认同中改变了中 国诗学的固有形态 人生阅历、学术背景及文化意识的关联n1,作为现代诗人的叶维廉,其自身的辗转经 历与文化飘泊之感相糅合,往往使中国古典 诗歌传统成为他诗歌表现中的理想性因子, 这不仅有基于白话缺点的感知而借用文言在 诗意、诗形、诗韵上的补救,而且还与他反 思的现代感、及现代主义诗歌精神相交融n如他所说:“写诗是一个长久的计划,我希 望在诗中把那些被压抑的,被割舍掉的,被 工业物质化埋没的灵性经验解放出来 这 一点,在他看来又恰恰是与中国“诗言志” 的传统相吻合的人生阅历、学术背景及文化意识的关联n2,作为译者,读诗、译诗的经验令叶维廉对中西美学 的差异由“直觉的了解”,进入到“分辨性研究”。

n他认为:“翻译,我曾称之为两个文化之间的Pass•port ,我把Passport(护照)这个字拆为两个字,转意为‘通 驿港’,是因为在翻译的瞬间,两国的文化相接触、相 协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面要了解甲语言的表现功 能及其文化中的美学含义,一面要掌握乙语言的表现功 能和限制以及与之相息相关的文化美学的含义甲语言 中所表现的乙语言未必能表现,因为乙语言所牵带着的 美学假定未必和甲语言中的美学假定相符合,事实上有 时恰恰相反 n在这个意义上,他特别警惕“中国诗句西方文法化”, 以西方文法来规范中国语言的思维方式人生阅历、学术背景及文化意识的关联n3,叶维廉选择从中国古典诗歌语法的研究切入,在方法上还与 他对现代派诗歌的研究及“新批评”有着某种呼应n他在硕士阶段《艾略特方法论》等一系列论文中,就在艾略特的 “客观应和的事象”、“非个性论”、“压缩的方法”与中国古 典诗强调的“自身具足的意象”、“诗人纯然倾出”、“连接媒 介的省略”中找到了某种内在的共通性n而后叶维廉在博士论文《庞德的〈国泰集〉》中,继续思索中国 古典诗与庞德“意象诗”语言语法的共通性n只是基于他自身的诗学经验、对于道家美学的发掘以及现象学的 参照,他的“语法”研究又和“新批评”有着极大的差别。

简单 地说,“新批评”注重于自足文本的内部,以形式为本体,叶维 廉则把语法和“具体经验”的表现并置考察,关注于作者艺术处 理和读者美感经验的“过程本身”,如他曾指出,“一篇成功的 诗歌就像一出成功的剧,它要以‘迫真性’骗取观众的情感,要 他们跟着主角去直接感受 这其中,其实已经暗含了此后传释 学中作者“传意”与读者“释意”的关系问题语法与审美n超脱语法及词性自由 n中国诗中的感物及呈现物象的活动 超脱语法及词性自由 n叶维廉认为,中国古典诗独具的表现形态,是从文言所构成 的语法中反映出来的相对于印欧语系诸般人称、时态、性 质的规定和分类,以及逻辑性、分析性的特点,文言则具有 一种超脱语法及词性自由的特质体现于中国古诗:n1,除了很特殊的情形外,中国诗没有跨句(enjambment), 每一行都是语意完整的句子;n2,中国诗不用或少用人称代词人称代词的使用往往将发 言人或主角点明,而把诗中的经验或情境限指为一个人的经 验或情境;在中国诗里,语言本身就超脱了这种限指性,因 此,尽管诗里描绘个人经验,它却能以“无我”的发言,使 这经验成为共有的经验、共有的情境;n3,中国诗的谓词没有时态变化,这使它能够超脱某一特定 时空的限制,体现着回到“现象”本身的倾向性(现象本身 没有时间性);n4,中国诗句法、文法的灵活性,使之能够获得更完全的表 达,从而摆脱日常分析性、叙述性的意义层次决定逻辑 。

中国诗中的感物及呈现物象的活动 n1,相异于西方那种机械式的、因过分知性所 构成的因果律式的、线性的时间分类,叶维 廉认为中国诗之时空观有类于电影对于时间 结构的超脱,而保存了我们和现象中具体事 物接触时某一程度的无碍的和谐 中国诗中的感物及呈现物象的活动n2,在此时空下,中国诗之事象呈现,也相异于那种 主观性的介入,而是出以“演出”n“中国诗的艺术在于诗人如何捕捉视觉事象在我们眼 前的涌现及演出,使其自超脱限制性的时空的存在中 跃出n这便如超脱语法的罗列句式(如“月落乌啼霜满天” ),其中不是“当此如何便彼如何”、“因此如何故 彼便如何”、“虽此如何彼仍如何”那种诗人介入说 明的主属关系,而是来“构成事象强烈的视觉性,而 且亦提高了每一物象的独立性,使物象与物象之间( 月落、乌啼、霜满天)形成了一种共存共发的空间的 张力 中国诗中的感物及呈现物象的活动n3,体现这种自由“演出”的视点则如王维、李白、 李商隐等人的诗歌,“倾向于重现事象活动的视觉 弧线——用水银灯的活动视点的方式强调我们感应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