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幸福之路》看罗素的幸福观

Baige****034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3.02KB
约5页
文档ID:273318410
从《幸福之路》看罗素的幸福观_第1页
1/5

          从《幸福之路》看罗素的幸福观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河西300204摘要: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哲学家贝特兰·罗素,是20世纪杰出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一生著述丰富,在很多领域都剖有建树《幸福之路》是罗素的一本较为易读的作品,薄薄的一本,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作者分别写了什么使人不快乐、浪漫底克的忧郁、竞争、烦闷与兴奋、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狂、畏惧舆论等九个方面来论述不幸福的原因;下篇从八个侧面(快乐还可能么、兴致、情爱、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幸福的人)来论述幸福的原因关键字:罗素,幸福之路,幸福在第一章,什么使人不快乐中,罗素开篇就提出动物只要吃饱就能快乐,为什么人不能一方面是制度另一方面是心理罗素就从心理的角度剖析,人的快乐有的时候要建立在清道夫式的对自我的克制这种克制就是“自我沉溺”然而他对于自我沉溺型的心理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把“自我沉溺”沉溺型的人又分成了三种即“畏罪狂”、“自溺狂”、“自大狂”畏罪狂”指的是那种对着行为有着清晰的认识,认为自己应该怎样怎样,而实际上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做到,这种人他永远招惹这自己的讨厌,对自己永远不满足,却说是神的旨意。

早年的情爱教育又使他不断地走进迷途罗素给出的解决方法是走出自己早年接受的教育在第七章犯罪意识里,罗素也有对这种类似人格的描述,这种犯罪意识,是潜藏于心底的那种负罪感,也是早期的道德教育的结果,例如仪表堂堂的银行家,哪天偷了个东西,他很可能就会充满犯罪意识而如果是个惯犯,可能就没有这种犯罪意识罗素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不提倡独坐反省,因为和谐的人格应该是向外发展的,人要官能活跃,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认识第八章被虐狂写的也是过分在意别人的态度罗素给出的建议,是人无完人,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不要期望别人像你关注自己那样密切关注你,也不要以为自己所有的出发点都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大公无私等等而第九章畏惧舆论,写的也是太在乎别人的赞同不要胆怯,因为舆论对胆怯的人杀伤力更大,人所做出的决定都源于自己内心的冲动,而非舆论一方面对于个人,要有个性,要有极强的毅力相信自己,另一方面要增加群众的宽容,若想群众宽容,那就必须增加幸福的人因为人人都幸福了,才不会去恶意地酸别人在第六章嫉妒中,罗素也提到孔雀一般都不会去嫉妒别的孔雀,因为没有一个孔雀,自己开屏的时候,都非常的美丽自溺狂”是过分沉醉于自我赞美相当于是犯罪意识的反面,犯罪意识是缺少自信,过于谦卑。

而“自溺狂”是过于沉醉自己罗素在此还举了个例子,说一个女子,爱的感觉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分的欲望,她希望时间所有的男子都爱她,一旦她确信一个男子钟情于她,她便对这个男子失去兴趣了一个人被一个大画家的才华所倾倒,他也去学画画,但是他自己的天赋和付出的努力有限,得到的只有画家的冷笑和嘲弄,那么他也就会放弃画画,因为他对自身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对画画的兴趣,他之所以想要去学画画,不过是出于自己对画家的崇拜,与此同时,他也希望自己像那样被崇拜,一旦得不到关注和崇拜,自然画画也就是去兴致了说到底,这种人关注的还是自己而不是画画本身罗素给出的解决之道是勉强限制自己,这种人往往是缺少自信,凭着第一兴趣去做事,但要坚持,并且在坚持中获得对事物的进取心,从而获得自尊,得到自信在第四章,罗素论烦闷与兴奋的时候说道,生活的烦闷是因为渴望事故,这里的事故不是通常意义上说的交通事故或者是灾难事故的那种事故,而是事情的原因说你烦闷,是因为想要发生点事情,烦闷的反面不是欢愉,而是兴奋说一切伟大均含有乏味的成分,那就需要我们拥有能够忍受单调的能力,但不是说唯寂寞就会成功,但确实寂寞是不可或缺的而人是群居动物,这种忍受寂寞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自幼就培养适应寂寞的能力。

自大狂”是希望大权在握而不是动人怜爱,这种人希望用权利使人畏惧,而不是令人爱慕历史上很多雄才大略的人或许都属于这种类型,但是,这种人对女人的冷漠对周围事情的漠不关心,使人不难想象,这种并不是幸福的人牺牲人性中的一切分子来培植一个分子,绝对不是幸福的人所为而自大狂一般是极度屈辱的产物在这里,罗素举了个例子,拿破仑当时在学校里就是个粗鄙的苦读生,他常常会感到在富裕家庭出来的孩子面前感到自惭形秽但是,当他后来大权在握时,准许亡命者回国时,当时那些让他感到自惭形秽的同学向他鞠躬时,他是有多幸福和满足但也依旧是这种屈辱感,让他在沙皇面前寻求满足,但是最终却把它送去了圣赫勒拿真是,成也是这种心态,败也是这种心态对权力之爱也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因为处理不当,就算不败在人生,也会败在心里人生有不同的面,适度的人生更为幸福在第三章竞争中,罗素描绘了一个整天西装革履的事业成功男士,他每天张开眼睛,必要的洗漱进食之后,就是去办公室处理各种事务,和各种有商务往来的人约谈,就算是晚上,也会挽着老婆穿梭于各种酒会应酬就算偶尔被老婆孩子缠着出去旅游,他满脑子里想的也是办公室和球场上的事务你可能译为这种人是被逼的,其实,这种人的这种生活就像印度寡妇一样,是自愿的。

这种人把成功当作是人生唯一的目标,不惜牺牲一切去换取这种人外表的光鲜让别人,误以为他是幸福的,但对于他自身和身边的人来说,则是不幸福的罗素给出的方案是生活要寻求一种平衡在下篇幸福的原因中,罗素则提出简单的体力劳动使人获得纯粹的快乐,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这里不包含从事艺术和人文方面的研究)获得幻想的或说心里的快乐对人生有兴致的人总比对人生没兴致的人要快乐培养闲情对人的心理有宽驰作用,使人不被狭隘的视线所局限工作是人所愿望的,可以消解烦闷在一切人际关系上,单方快乐易,双方都幸福就比较难,在一切的提防中,对爱情方面的提防,对于真正的幸福或许是最大的致命伤对于努力与放弃,最适当的方法是尽我所能,然后把成败交付给命运不快乐的的人会采取不快乐的的信仰,快乐的人会采取快乐的信仰,幸福的人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客观的人,有着自由的情爱和比较宽广的兴趣参考文献:[1](英)罗素著,傅雷译《幸福之路》[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4):178-179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